心理学上总告诉我们要共情他人的难处,但过度共情,是不是可能对自己和朋友都造成伤害呢?
别人挑剔你那是别人的事,是你无法控制的。但是否允许自己被挑剔就是你的事了。
“拥有影响力的前提,是建立合作思维,时代的红利属于倾听者。”——《深度影响》
线上社交焦虑和线下社交焦虑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无人点赞和已读不回都是他人对我们负面评价的诱发线索。
人们不仅低估了另一个人因为他们的赞美而产生的积极感觉,他们还大大高估了对方会感到多么困扰、不舒服和烦躁。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渴望被支持、被尊重,我们希望自己与周围人拥有良好的关系。研究表明,与他人建立联系有诸多好处。
倾听需要学习和练习,帮助我们从沟通中发现自己的需求,也看见他人的需求。
我们经常说: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为什么还是那么难以做到?就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演化,就是朝着「更加在意别人」的方向发展的。
人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才发展出来讨好和不拒绝的,讨好和不拒绝,从来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没办法交朋友,更不可能恋爱,我问周围的人,他们觉得这个是障碍,但我觉得可能也还好。
我们为何会被一些人吸引,对他们心生好感?又为何会对一些人感到厌恶,对他们产生偏见?
如若我们真的想帮助别人,其实不是要提供给他一个方法,而是帮他恢复一点能量。
我又比较内向和弱势,不敢顶撞那个姑娘,但又不想放弃自己的习惯。该如何是好呢?
今天,我们聊表达需要这件事。在心理咨询室里,我见过很多人因为不会“需要”而感到困扰。他们经常对我说“我不会表达需要”。
成年人的崩溃有时只需要一个导火索
也许,在我们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就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自己。
沟通当中,一个人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并有能力“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大道至简,沟通本来如此。
生命是一朵花,总是要凋零的,但在开放的时候,一定要绽放出最鲜艳的色彩。
“作”是一种状态,生活中,作的人很多,但是小作怡情,大作伤身,很多时候人们根本搞不清“作”的界限,结果落得一地鸡毛。
有多少人对自己的室友是又爱又恨的感觉呢?在自己的关系同心圆上室友可以排在第几位?
当我们看见,疗愈就会慢慢发生,症状会逐渐缓解,如风飘散,直至消失不见。
我们沟通的,不是内容,而是情绪。
目前为止,你收到过来自他人最大的认可是什么?
如何表达愤怒而不是愤怒表达
为什么会出现高度情绪化的冲突?
10秒表达方法
沟通的原则,就是沟通双方优势价值的交换提升。
在安慰别人之前花些时间注意自己的压力,不要总认为自己该做些什么,这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
一个长期被情感勒索的人,觉醒并去改变,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我们仍然要坚信:生命要流动并前行,爱与关系,不该被滥用和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