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抵是倦了,竟这般敷衍丨为什么发疯文学又火了?

文:伍圩 
编辑:硬糖酸梅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原文标题:“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为什么林怼怼发疯文学又火了?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

短短的一个文字泡里含了三分失落,三分敏感和四分拐弯抹角,含蓄地借由87版红楼梦黛玉妹妹的声音揪着接收人的耳朵直抒胸臆。

直白,但又不完全直白。

黛玉妹妹的蹙眉和略带埋怨的台词严丝合缝地把当下语境的需求委婉地带了出来,在#林黛玉发疯文学#的热搜,刮起又一阵台词狂欢。

“如此说来倒是我的不是了,显得我斤斤计较,愈发不如别的妹妹了。”

“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妹妹都有?”

甚至有人又带起了曾经广泛传播的王熙凤的台词:

“妹妹几岁了?”

“可曾上过学?”

“吃的什么药?”

为什么林黛玉式的表达方式

突然又在互联网上流传?

1.情感宣泄

你发了一段很好笑的视频给朋友,朋友迟迟没有回音,而你却看到TA在朋友圈给别人的评论和点赞。


你想问问TA看到了没有,为什么不回。

但这样巴巴等着消息回复的样子好像把自己放在了这段关系位置更低的位置上,觉得自己好像是这段关系里更为被动的弱势方。你想了想,打下这一段话:

“我大抵是熬不过这一天了,单单等你的消息就心烦。”

相比于直抒胸臆,这样的文字更多了一分体面,在开玩笑的氛围里也能够含蓄地宣泄自己的不满,正好切合了你的需求。

林黛玉式的说话方式新瓶装旧酒作为网络热梗重出江湖。这些犀利而直白的话语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和感情宣泄的载体[1],用精心的外表包装原本翻涌的内心和激烈的情绪,开玩笑似地用三言两语抒发自己内心的纠结和不满,又能避免直白的尴尬。

这样宣泄情感的快感[2],使得这样契合当下情绪表达特点的梗在互联网上再次流行起来,能够大范围扩散[3]。

2.圈层共享

不同的人由不同的兴趣点自发或被动地聚成不同的小圈子,而这样由不同兴趣构成的不同圈子一定程度上会让不同圈子的人之间渐行渐远[4]。

在这样不同圈子背景下,人们寻求圈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梗的使用越来越有每个圈子自己不同的特点,也就越来越“不足为外人道也”[2]。人们需要一定的成本和门槛,可能是时间、精力,来了解这短短几个字背后的内涵,解开进入圈子大门的密码[5]。随着圈子慢慢变得复杂,进入一个圈子所需要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进而圈子慢慢地固化。

就比如学堂君现在提起“eyyyyyyyyy”(彩虹社推出的全球首批男性Vtuber  shu yamino的口头禅),在一个圈子里面的同好或许脑袋里可能已经有声音并且已经开始笑了,但圈外人就会十分的疑惑。而面对这一串毫无提示的字母,想要了解所需要的难度无疑是很大的。就算直接百度,也不能够完全理解并非当下语境的“梗”。这就是圈层之间的隔阂

但林黛玉不一样。余秋雨曾讲“一部红楼,慰抚了五百年的荒凉”。红楼梦本身的存在感已经超越了耳熟能详,而87版红楼梦更是成为一代人(或许两代?)的童年回忆。在这样人尽皆知的基础上,我们很快能懂台词的来处和含义。段位更高的朋友还能看着这段话想起林妹妹轻捻手帕,眼波流转之间吐露的锋利话语,会心一笑。

这样广泛的知名度和较低的理解门槛,正好契合了语言发明出来的最本质需求——沟通,而林妹妹的台词又正好契合了我们表达的需要,从而被大众疯狂传播,跨越圈层之间的门槛。

但是这样的沟通仅仅是单方面的情感宣泄,只是内部消化的自我垂怜,并不能解决实际的沟通问题

那么,问题是:

02

我们如何踏出好好说话的第一步?

当我们将自己内心上演的大戏包装得滴水不漏,真实的情感只囿于梗和表情包,一方面是为了保持社交中的体面,免得过于直白而尴尬;但另一方面也是在缺乏对对方的信任和安全感的前提下自我建立隔阂,主动拉开和身边人的距离。

怎样踏出第一步,有效解决问题,有两个方法可以试试。

1.善意的开始

“囚徒困境”如雷贯耳。所谓囚徒困境是两人被抓了,被告知若是两方都不坦白,则都只关1年;若是都坦白,则都关8年;若是一人坦白而另一个人没有坦白,则坦白的人当场释放,不坦白的人关10年。你选择合作而我拒绝,我能获得最大利益而你一无所有;我们合作,能够获得稍次的利益;我们都拒绝合作,我们会一起输得没那么惨。

听起来好像只要我背叛,那么我在哪个维度都不会输得最惨。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公开课分享过阿纳托尔·拉波波特的“Tit-for-Tat(投桃报李/以牙还牙)”程序[6]。这个程序给出了囚徒困境的更优解法——以善意来开头。在一场计算机比赛上,“遇到新程序首先选择合作”的代码成为囚徒困境的最优解,在此之后依次按照对方程序上次的选择做出相同的选择。

保罗·布罗姆教授将这个结果总结为:最好的长久相处之道就是与人为善。不先以恶意揣测他人,也不首先欺骗他人。教授还提到,生活和工作都是细水长流的过程,就算善意被粗暴对待,好的结果也会在下一轮合作中等着你。

囚徒困境不能直接应用到生活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50米跑。我们漫长的一生中会有无数次合作,会遇见不同的合作对象。这些合作对象本身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处事风格,合作对象本身也是对我们处事风格的信息的宣传者。若是能够在开始就给予善意,那么结果会比用恶意揣测他人要好得多。

随着对象的改变,我们的情感也会发生变化。当我们伸出手合作,一些原本针锋相对或萍水相逢所不能察觉的他人的闪光点才会浮现出来,随着我们距离进一步拉近,进一步熟识,对方的身份改变本身也会影响到我们处事方式。

2.坦率地谈话

所谓坦率的谈话,指一个人在没有责备和挖苦的前提下清除地表达自己的感想。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已经学会通过把真实的自己包装得滴水不漏来让自己变得无懈可击,对一切做出防御性反应,迎头痛击甚至争执逐步升级。

在这个方面黛玉妹妹实在不是个正面例子。书外的读者看得清前因后果,看得懂林妹妹弯弯绕绕的肠子和里面颠来倒去的情愫,但书中人并没有这样的天眼,也就不能真正明白林妹妹的想法。

“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跟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一说你就听,比圣旨还快。”

想一想,若是脱离林妹妹的人设,单纯从这个情境出发,能够打直球说“宝哥哥,我希望你能够把我放在第一位”,是不是红楼梦也就讲不了那么多回了。

《非暴力沟通》里提到“表达感受而不是评价”[7],就是通过清楚地表达感受,诉说你的难过、不适或羡慕[8]。这会比用刻薄或阴阳怪气的语句更使沟通顺畅而有效[7]。从另一方面来讲,示弱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直率地表达自己在这一段关系中的不安或许会成为双方距离更进一步的契机。

林妹妹口中“听她的话”本质上是对这段关系的安全感的缺失的别扭表达,嗔怪宝玉听了宝钗的劝说。在书外的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这段关系中既定的双箭头,知道不论林妹妹怎么嗔怪宝哥哥的心都是她的,但当局者迷啊。林妹妹这句话表达的是想法,是她认为宝玉对宝钗的命令言听计从,是评价宝玉的行为处事风格,而不是觉得她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因为宝玉对另一人的言听计从感到自身的不安,觉得自己在跟宝玉的距离在拉远。绝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宁肯攻击别人也不表达自己[8]。

这不仅是在大观园身不由己的林黛玉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常态。林黛玉在表达自己的不安和受伤的情感方面存在困难,可能或许她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需要、愿望和情感,只是有一种模糊的不愉快或不舒服的感觉[8]。

可是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感情和需要都不了解的话,怎么和别人有效沟通呢?

林黛玉的发疯文学不是持续的圈层共享,而是暂时的梦幻联动,是借由广为人知的元素来互联网大团建,从而向身边人表达自己深埋的情感。

这样防御性表达为主的情绪表达特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社会逐步发展中人们本能找到自身认为具有安全感的社交方式,就是用壳子把自己包起来。

虽然是有了安全感,但是这种安全感是以更为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更加亲密和合作为代价的,将原本的亲密无间变成争吵和隔阂,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阻碍。很遗憾,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别扭的表达,也习惯了这种人际交往带来的距离的损失。

但三十年前的林妹妹的犀利话语掀起的轩然大波,是不是也在点醒我们有效沟通的必要性呢?

投票:当你对象做了让你不高兴的事,你会怎么和对方说?(单选)

  • 像林妹妹一样略带“阴阳”地说话,听起来和气但其实绵里藏针

  • 直接指出对方做的不对的地方,一针见血,语带责备

  • 告诉对方做的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主要强调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责备对方

  • 生闷气,采取冷战姿态不理对方,对方问的话就说,“你猜?”

  • 其他,欢迎留言评论~

-学堂君-

你的点赞和转发,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公众号都有?

参考文献:
[1] 郭亮, 王永贵. (2019). 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流变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及启示. 思想教育研究(04),103-107.
[2] 赵呈晨, 郑欣.(2018).共享式传播:青年同辈群体中网络语言流动研究.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72-80. doi: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8.04.010.
[3] 唐铮, 丁振球. (2022). 认同与宣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现状与引导建议. 编辑之友(02),84-90.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2.013.
[4] 王清杰. (2011).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43-45. doi:10.16366/j.cnki.1000-2359.2011.04.020.
[5] 彭兰. (2019). 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104-110+153. doi:10.15896/j.xjtuskxb.201901012.
[6] Nowak, MA. (2006). Five rules for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science(12),1560-1563
[7] Rosenberg, M. B. (2002).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compassion. PuddleDancer Press.
[8] 艾略特·阿伦森, (2007). 社会性动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al Association, 321, 1799–1810.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9.4249
作者简介:伍圩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