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需要去容纳失望,容纳自己对自己的失望,容纳别人对自己的失望。
如果你只有一种责任,那就是成为你自身。
我们总是用对待物理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方式(即回避或控制)来对待我们心理世界中的感受,情绪如此,安全感亦如此。
死亡是每个生命的最终归宿,如果没有死亡,那生存又有何种意义?念死无常,向死而生。
知识不但具有成长的作用,而且兼具消除焦虑的作用和保护性的均衡作用。
爱,是当“我”不好,不够好,做不到,不想做,很糟糕的时候,仍然喜欢,接纳,抱持,理解,不离不弃。
现象本身不是一堆标签、不是一堆理论,现象本身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女人要同时扮演女儿,妻子,妈妈等一些列角色。而兼顾了这些角色,女性就往往忽略了自己。
最好的生活,不是刻意追求自以为是的美好,而是随遇而安,接受看似意外却又自洽的安排。
没有人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不得不接受自己要这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往往当我们缺少什么,我们就会试着弥补什么。
“努力”的背后,是对自己永不满意的苛责,是用力过度的耗竭,是感觉不到价值的身心俱疲。
“人设”不但治不好羞耻和恐惧,反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增强了你羞耻和恐惧的感受。
内向的人与他人工作关系更融洽友谊更长久,与人交往时自我驱动力强,注意力更加集中,善于自省,有责任感和创造力。
弗洛伊德曾说过,一个人无法与一个不存在的敌人争斗。
你有很差的部分,也有很好的部分。你有很差的时刻,也有很好的时刻。你不是很差,你只是不完美。
恨隐藏在爱之下,我们试图用爱去掩盖那种恨。然而越是掩盖,自己越痛苦,越不被看到。
人生的很多误解、苦恼和悲剧,来自于我们没有区分清楚“想法”和“事实”,把自己的想法想当然的当成了客观事实。
无法活在当下的人,都是特别有目标特别有要求的人,而且他们不喜欢也无法接受尚未达成目标的现在和自己。
我对你无从下手,我不能靠任何书籍认识你,除非你想谈你自己,谈你是谁。
我们没有理由害怕表现出自己的真实面目,要敢于抛弃一切保护性的掩饰,让自己的本来模样面对外界。
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一事卓越,足以服人。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能够真正欣赏日落,大概就在于我们无法控制它。
内向没有什么不好,也有很多学习的优势。
人的注意力在哪里,就会刻意地发现和验证这些地方。
靠自己的双手双脚去努力奋斗,为自己的所有决定都负责买单,这样的成年人才靠谱。
自卑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不自信,导致对生活失控——该怎么办呢?
生活中,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在关心、关照他人,然而对自己却并不友好。
河蚌含沙,沙土就是河蚌的软肋,可是时间长了,功力到了,沙土就能变成珍珠。
你表现出来的是真实的你吗?朋友看到的你与你想表达出来的你,是一样的吗?与你不一样的人就是错或者对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