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缺爱”、“低价值感”这些词,见鬼去吧

文:杨思远
来源:思远心舍(ID:siyuanxinshe)

01


早上起来后,刷了一眼公众号,见到某号发表文章,题目上出现了“缺爱综合征”的字眼,说实话,对于这类标签,我越来越反感


最近这半年,被雪崩式的心理文章淹没的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科普作者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难道就是为了告诉广大群众:你有病,你缺爱,你价值感低?


或者告诉读者,你的问题都怪爹妈,都是原生家庭的不幸?


这除了让读者/受众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紧张,以及内心的委屈感和愤怒感陡增之外,还有其他更多的意义吗?

心理咨询师也好,心理科普作者也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是消除大家的焦虑、减轻内在的不适感。


而标签化的文章,却恰恰起着南辕北辙的作用。

02


玛丽琳是一个30岁的女人,在一家医院的手术室担任护士。她平时喜欢打网球,除了打网球和在手术室工作的时候,其他大多数的时间,她都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在走过场”。


为了减轻自己的麻木感,她在前几年使用过刀片割伤自己


而在亲密关系里,她也常常感到紧张、恐惧,她总是在和男性发生肢体接触的时候,会情绪失控地骂对方是个“混蛋”,而与此同时,她在年少的时候,和很多人滥交过,她为此感到非常羞愧


去探索她的人生经历,你会知道,她在从7岁开始,就被自己的父亲性侵,直到16岁她离家出走为止。


这是巴塞尔范德考克在他的书籍《身体从未忘记》里,介绍的一个案例。



如果玛丽琳去精神科寻求帮助,她可能会得到5、6种诊断:


  • 如果医生更关注她的情绪起伏,可能会被认为是“双相障碍”,得到锂盐或丙戊酸盐的治疗;


  • 如果医生对她的绝望印象更深刻,她会被认为是重度抑郁,会拿到抗抑郁的药方;


  • 如果医生更关注与她的焦躁和注意力问题,她会被认为ADHD,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会被用以利他林或其他兴奋剂治疗;


  • 如果发现患者的创伤史,可能就会标记她是PTSD……


这些诊断中,没有一个是完全错误的,但也没有一个可以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去描述病人是谁,她又在承受着什么。

03


同样,“缺爱”、“低价值感”、“自我认同度偏低”等任何一个言之凿凿的分析或诊断,都没有办法阐述你是谁,你究竟经历了什么。


任何一个词汇/标签,都无法代表完整的你。


从小没有被父母爱过的孩子,可能看到路边的一个乞丐,也会善良地掏出一块钱给予施舍,你说Ta是缺爱,还是有爱?


从小就很自卑的孩子,可能也会因为自己某次表现突出而感到骄傲,那你说Ta是“自我认同度高”,还是“自我认同度低”?


……


当然,可能会有专业的好事者,用什么“投射性认同”、“自我认同的稳定度”等来和我争辩,但我想说的是,请把狗屁理论抛一边,让我们回到现象本身。


现象本身是什么?


现象本身不是一堆标签、不是一堆理论,现象本身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人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任何单一的理论。



杀人狂魔希特勒是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留美回来的白话文运动发起者胡适,是民国新青年的代表,却被从来没读过书的老婆管得服服帖帖;对林徽因说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徐志摩,却逼着正要生产的张幼仪签字离婚……

上面的每一个人,你能用“缺爱”或者“有爱”、“好”或者“坏”等任何一个单一的词汇来形容吗?

04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系统化的存在。


这就好比,你每天晚上回家点开灯,灯亮了需要的不仅仅是灯泡是好的,还需要电线没有老坏,发电站没有出问题,用来发电的能源要供应充沛……等等。


人也一样,我们的脑部结构、情绪反应系统、身体的肌肉记忆等等,都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情绪状态,它是以系统化的方式存在着,而非单一的线性结构的方式存在。



我最近这两天在看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让我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更进一步理解了中国的人情社会,理解了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


乡土中国的基因,是中国文化的基因,而心理学,是从西方长出来的理论。我们在拿着西方的药,治着东方人的病


这当然没有不妥,只是这多多少少会因为文化基因的不同,造成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忙着骂自己的亲生爹妈,这常常让我不由自主地心疼上一辈的父母,因为很显然,在他们那个文化语境里,其实他们没有做错什么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反对心理学。


我需要申明:我认为心理学会帮助每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我倡导每个人都学学心理学。


但与此同时,我希望大家不要被以偏概全的文章搞得更加焦虑、更加不安、更加满是抱怨和愤怒。我也为自己曾经写过类似的狗屁文章,而自觉羞愧。


我们要用系统化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而不是以线性化的方式去认知周遭的一切。

05


美国创伤治疗师巴塞尔问他的老师塞姆拉德:“你觉得这个患者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分裂情感性障碍”?


塞姆拉德沉默了一会儿,轻轻抚着下巴,回答道:“我想,我会叫他塔克尔·麦金泰尔”。


是的,让那些“缺爱”、“价值感低”的词汇见鬼去吧,它们任何一个词,都无法阐述一个生动的、整体的你。


“我是XXX,我有时候会很自卑,但有时候也很自信”,而不是“我是自卑的XXX”。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能够这样,重新认识你自己

作者简介:杨思远,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拥有积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让爱成为生命的根基;微信公众号:思远心舍(ID:siyuanxinshe)。

责任编辑:Spencer   一只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