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不平庸的人,都甘于平庸

有段时间,我常到一家犄角旮旯的夫妻老婆店喝酸辣汤,铺面虽破小,但食材味道皆赞;拌凉皮色香味俱佳,是酸辣汤的绝配。

 

老板娘三十左右,容颜俊俏,手脚麻利,专门负责制作及调拌凉皮。一次,我正津津有味看着她双手翻飞,如表演般拌着凉皮,她突然抬头,看着我,没头没脑冒出一句:“我如果穿你身上这件大衣,肯定很好看。”

 

我当日穿着一件用料做工都很考究的茱萸粉羊绒大衣,见她这样,不由自主微笑说:“那当然,你很漂亮。”

 

我年轻时,追我的人可多了”,老板娘停顿下来,面带得意,“我要是上了大学,也穿成你这样去写字楼上班,那就–”,她突然欲言又止,似有若无叹了口气,又低头忙她的活计。

 

“你现在依然很年轻啊”,我鼓励她,“这个时代,你想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

读书?算了吧,太苦了,读不进”,她抬眼瞥了眼不远处忙上跑下的憨厚老公,撇了撇嘴,“跟着他来这儿,有了娃,整天围着这个破地方转,还能再有啥指望。”

 

我吃完走出店铺,心中有些沉甸甸。


自诩美貌的女子,年轻的时候大都认定自己不会平庸,人生必定光鲜亮丽,接受四处而来的艳羡之光。这些年多么不甘于自己的平庸,却无力接纳自己的平庸。那种反复消耗在情绪黑洞的挣扎,我为她心疼。


而现实是,纵然你心里住着五湖四海,还是挣不脱眼前的一地鸡毛。

 

小时候,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熠熠闪光。未来憧憬成为白天鹅的,眨眼却发现变成了黑乌鸦;自以为是文艺才男才女,然而酒过五巡也只能憋出句打油诗;梦想某天创业成功是下一个马云和马化腾,结果是醒来嘴角的两滴哈喇子。


没有惊世绝才,华丽逆袭的概率基本为零。

 

这是个焦虑经济学的时代,各种自媒体公众号告诉我们要如何卓越如何超越平庸,鼓动起我们的焦虑和恐惧去进行消费。当我们在对比中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尘埃,便有了“我不该这么平庸,我怎么这么平庸”的错觉。黑夜来临,各种焦虑如潮水袭来,我们也陷入深深的自怨自艾。


曾经,我也很怕自己平庸。


但随着阅历增长和不断感悟,发现最怕的不是你现状有多平庸,而是你一直死守着自己作为人中龙凤的思维,却无法和平庸的自己握手言和,在虚幻的认知里做溺水般的自我斗争。

 

终将明白,大部分的我们都要面对自己的资质平平,即便拼尽全力,也很可能过着最平淡庸碌的生活。房贷,养儿育女,父母养老,生老病死,职业挣扎,金钱得失以及经历于其间的各种温暖和小确幸。

 

如果有些愿望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畴,是任何努力可能都无法抵达的,那么释怀才是最善待自己的方式。


而且,花开万朵,各有其妍,以短比长,会比出无以穷尽的平庸。

 

与平庸的自己握手言和,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放下对自己的过高期望,无所束缚,更有可能全力以赴过好这一生。

 

更重要的是,真正不平庸的人物,都是甘于平庸的。

 

他们甘于去做好身边看似渺小、不起眼、平庸的每一件小事。能坚持做好做优秀做极致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的人,这样的人在10年后、20年后是多么优秀。


但他们会甘于认为自己一直很平庸——因为他们把优秀当成了一种习惯。



他们优秀的路径,套用凯文.凯利的话是:学会准确无误地做简单的事;在简单任务的成果之上添加新的活动层级;不要改变简单事物;让新层级像简单层级那样准确无误地工作。重复以上步骤,无限类推。

这也成就了日本的工匠精神,德国的的制造灵魂。


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一事卓越,足以服人。


所以,爱极苏东坡这句词,“吾心安处便是乡”。专注自己喜欢的一件事,不浮躁,要心安。心安才能够专注,才能处于愉悦的“心流”状态。心安的力量非常强大,最终将指引你去到想去的地方。

 

时光,终不会辜负我们的每一个普通人的付出。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于万丈烟火红尘里,我们也终会接受属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并让自己成为独特生命里最自带光芒的主角。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