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者,要学会如何求助;而被求助者,则要学会如何拒绝;这看似矛盾,但却可以让双方都过得更好。
原本大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的,突然有人比我们跑得更快更好了,我们就会想,凭什么呢?为什么是她,而不是我?
社交恐惧与内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会过度关注自己在社交时的表现,并倾向于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比较负面的评价。
难以拒绝的人的内疚其实在说:我不想当坏人,我不想破坏关系,我不想被伤害。
我们很多人的问题正在于既没有能力搞清楚这是谁的课题,也没有能力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话题终结者」,是因为习惯性思维是每一句话都想「向上堆」。
孤独环绕着的我们,渴望与心仪的朋友建立联结。
随着社交媒体的爆炸式发展,以及成千上万个你从未见过的“朋友”,精简交友群正成为一种新趋势。
面子代表着一个人的自尊和尊严。但是很多人却将面子当成了表面的虚荣,死要面子,为了面子不顾一切。
真性情”并不是指你要说话直接、爽快,而是指你愿意用自己原本的思想、态度去跟别人交往。
表面上平和,实际上还是勾心斗角,只有我永远要主动和她们交流,请问我怎么办?
自己如果不折腾,脚踏实地面对生活,也许过得比现在好。不知如何与人交往,距人千里以外?
生活当中,有另外一些人会觉得别人是亏欠自己的。
有着强大友谊群体的人更有可能长寿,但是有些友谊却“有毒”,让自己受到“毒害”。
嫉妒吞噬了所有其他的情感,以至于它可以“定义”我们是什么。
一般超我强大的人,是不太允许自己开心的。
当你不喜欢孩子的朋友时,这里有一些其他的选择。
每天过于在乎别人的感受,总会让自己活得很累,与其讨好别人,不如讨好自己,活出自己。
我害怕人和人之间的对抗,这是因为恐惧吗?还是因为自尊?因为缺乏安全感?我又该怎么改变呢?
每一个应该都是在为指责做准备,为推开做准备,不要让你和别人和自己的关系里夹着一个应该。
我们取悦他人的欲望源于我们内心对联结的渴望。
如果你只是单纯地渴望被爱,而不想去爱谁的话,那么你更需要的或许不是一个恋人,而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直接的需求表达,是很多人心中的一道坎。
当你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能让其改变,我们就要学会与其保持距离。让其没有时间或者机会来控制你。
你不仅要得到以工作为中心的工具性支持,也要得到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心理支持。你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建立你的圈子。
我们并不是不知道换位思考的重要性,而是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自己其实没在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是你处于这种情况,你希望别人对你说什么。
小婴儿的生存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营养,而恰当的回应就是心灵乳汁
沟通是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我们的表达,还需要对方的回应。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自我边界很重要,那这个边界如何建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