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人,不适合沟通

作者:胡慎之
来源:胡慎之(ID:hushenzhixl)

我们说,如果想观察两个人之间是否有关系,那就要看看他们之间是否有沟通。

因为沟通是代表着两个人的关系是存在的,彼此之间有很好的回应。而且无论是表达请求、建议,还是感受或情绪,都是需要通过沟通的。

现在我们使用的沟通方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有文字、言语或者肢体等比较单纯直接的方式,还有网络电话或视频沟通等间接的方式,这些我们都称之为是可以帮我们建立链接和关系的东西。

因此,如果一旦失去沟通,就证明彼此之间是没有关联的,两个人互不相关。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回到家里,你很想跟另一半表达一下今天所发生的事情,想把所见所闻都分享给对方。

如果对方对你所分享的内容,十分感兴趣,他的眼光是会看着你,他的身体也是会面向你的,他会投入到你的情境中,并且能够及时给予你回应。

这个时候你也会感觉非常好。因为当我们发出一个请求,并能够得到对方的回应时,我们是能够感受到彼此存在的,情感是得到流动的,沟通的氛围也是很好的。

但最可怕的一种情况是什么?

就是当你在分享的那一刻,对方还在看着手机,然后盯着手机的屏幕回别人的信息。这会让你觉得自己的存在被对方忽视了,对方根本不在意,也不想听到任何关于你的东西。

所以,沟通是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我们的表达,还需要对方的回应。

1

三种妨碍沟通的角色定位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最难掌控的,所以我们就特别容易在关系中间焦虑,特别是在沟通的过程中。

反观一下以前沟通中的一些失败例子,例如,一些不太顺畅的沟通,或者是从原本好好的沟通,演变成彼此间冲突的事例,我们到底在这里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在上周的文章《一段无话可说的关系,折磨两个人》中,我说过,当我们进行一个沟通的时候,先体会一下自己的角色定位。你的角色、和你定义的角色、还有你呈现出来的在关系中的角色,可能都是不一致。

不同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彼此沟通的质量。

有3种角色定位会严重阻碍到彼此间的沟通。

第一种:服从者

服从者,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讨好型人格。他们希望自己做个好人,不想跟别人发生任何冲突,自己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想着迁就别人的意见。

举个简单的例子,朋友跟你一起出去逛街,当她问你觉得这件衣服怎么样?

如果你回答,挺好的,你穿什么都好看。那么慢慢地,你会发现你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微妙,彼此都小心翼翼,对方的热情好像也没有那么高了,到后来甚至都不太愿意问你意见了。

原因就在于,其实朋友更希望你能够提供一些建议,但你却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服从者的角色,对方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看法或选择。就像别人问你,你觉得今晚吃什么好?你回答,随便,我无所谓。

这种类型的沟通,会让对方沟通的热情越来越低。因为你在扮演一个服从者,是一种被动的,而不是积极去投入的状态。

第二种:变节者

什么叫变节者?就是在沟通中带着对抗,如果对方提出异议,自己就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澄清,去合理化整件事,来证明自己没有错。

这就像一个孩子第二天有重要的事情,需要早起,但担心听不到闹钟,就让妈妈第二天八点叫他起床。但是第二天他一觉睡醒就八点半了,他发现妈妈没叫他,自己的事情也耽误了。

孩子在那一刻很难过,就去问妈妈,为什么没叫我?

妈妈回答说:“你不是说调了闹钟吗?为什么你这么大还要我来叫你?我并不认为你的事情重要,而且我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凭什么要来叫你。”

虽然妈妈说得很合理,但孩子跟妈妈之间的冲突就产生了。孩子生气的原因,是因为妈妈在这场沟通中成为一个变节者。

妈妈没有叫孩子起床,看到孩子这么急躁焦虑的时候,肯定有些心疼,也有小小的愧疚感。但是妈妈不愿意去承受这一点,所以这时候她做了一个变节者,导致沟通变成一场争吵,甚至会影响之后的母子关系。

这其实就像让一个老师去教一个小学生一样,要让对方全盘的接受我的意见,认同我们是对的。但要明确的是,当我们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去沟通时,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权威者或者说是一个掌控者,我们是去下达命令的,而不是沟通协商的。

第三种:全能者

全能者就是胡乱地去答应对方一些东西,哪怕是自己做不到的。

我看到过一些很有趣的夫妻间沟通,丈夫一天到晚就在吹牛,跟妻子说相信我,什么问题都没有,但往往过后并不会去兑现承诺。如果妻子去追问,丈夫还会赖账,甚至恼羞成怒,反过来责怪妻子。这就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全能者的结果。

不管怎么样,以上这三种角色定位,都是一个单方面沟通的过程,但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双方互动的沟通过程。

2

人际沟通中的三大秘籍

那么,如果想要跟别人进行一场比较好的沟通,到底要怎么做呢?

1. 掌握沟通结构

我们常说沟通的的结构很重要,就是先解决情绪,再说事情。

如果一个人带着强烈的情绪说一件事情,他往往会把沟通变成一次情绪的发泄,这并不利于事情的解决,所以我们要先解决情绪问题。

比如:我看到你在很着急地这个事情的时,我会对你说:“别着急,慢慢来,你先缓和一下心情,我们再来讨论这件事如何?”

这个时候就是在解决情绪的问题,然后再说事情。因为有时候我们的情绪里,会带着强烈的主观性,甚至带有攻击性,会把沟通偏离正确的轨道。

所以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要先自己意识到这点,然后自我去承担和解决情绪,最后才进行沟通。

这样才能进行一次非常好的沟通,你才能够表达自己,清晰地描述一个事实,把期望的东西都说出来。

2. 让对方定义你的角色

在沟通中,如果你的角色让对方去定义的话,可以说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才。

假设一个朋友说,我想跟你聊聊。这个时候我就知道,自己需要做一个积极回应的听众,而不是沉默的聆听者。或者对方有些事情想跟你说说,我就要意识到,这个时候他是想听听我的意见,我就可以根据问题,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甚至还可以反问他几个问题。

让沟通的另一方来定义你的角色,或者说我们能够去感受对方的需求,理解到对方想定义的角色,这样的沟通,才是最自然,最真诚的表达。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沟通中,倾听别人的重要原因。因为只有在听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理清对方的诉求,分清对方是在表达情绪,还是诉说事情,或者是分享某些东西。

当然,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对方对自己的定义有没有理想化,有没有想让我变成一个帮助他的人,或者是否希望我去承载他的情绪?、对方究竟是哪种需求,只要用心倾听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一个高情商的人不但会听别人说话,还会听得懂别人在说什么。

3. 打破理想化

有时候我们的沟通,不一定是跟一个人发生链接,还有可能是跟想象的那个人发生链接。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喜欢跟自己的玩具、玩偶或者宠物说话。比如,会跟芭比娃娃说话,或者一个小乌龟说话,甚至是花草树木说话。而且在这个过程里,那些东西似乎都会回应他,所以小朋友在说着说着的时候,都会自己笑出声来。

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把对方理想化了,想象着对方应该如何包容我们,体谅我们,回应我们,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去指责或攻击对方。

所以,如果你被对方理想化了,那一定要注意,接下来你要去承受对方的攻击。因为他把你理想化了,就是为了攻击你。同样的,你把对方理想化的那一刻,其实你内心中间已经想到了如何去攻击他,甚至于指责他。

那么这时,打破理想化就显得异常重要。首先我们要去澄清自己的立场,然后还要去跟对方沟通一下,是否由于某些事让他对我们产生了理想化的情况,最后我们需要去解释一下,把彼此间的误会都解开。

因为沟通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是彼此能够看见对方的真实,而不是脑中想象的内容。所以,只有打破理想化,恢复到一个真实的状态,双方之间才能进行一次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两个人关系存在的象征,也是情感交流的桥梁。

一场良好的沟通,会令两人都感到身心愉悦,仿佛找到了最懂自己的人。

关系的维系有时很简单,只需要一次好好的沟通。

作者简介: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最有影响力50人之一。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20年的咨询实践,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向日葵心理创始人。本文已获得公众号胡慎之(ID:hushenzhixl)授权转载。
排版:小鲸鱼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