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承认你生气、伤心……但是你不愿意承认你会嫉妒

不要嫉妒!

“我不是一个嫉妒的人。”

“这太好了!”——但我心里想:“这怎么可能呢?”

嫉妒,像愤怒、同情以及许多其他的感觉和情感一样,是对特定情境的一种平常的或特殊的反应和体验。

当然,我们并非只有一种感觉。我们并不等同于我们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次只感觉到一件事。我不只是一个嫉妒的人,我也不只是一个有爱心或有趣的人。如果用我们的感觉和情绪来定义我们自己,那会太夸张。

然而,出于某种原因,我们总是把嫉妒作为一种可以“定义”自身的感觉:我是个嫉妒的人;我不是个嫉妒的人。嫉妒吞噬了所有其他的情感,以至于它可以“定义”我们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为自己的嫉妒感到羞耻吗?

让我们看看能把这种感觉安放在什么位置吧。下面有几个场景,看看哪一个场景是你体验过的。

5个嫉妒的场景

1. 凯丽和她的男朋友手牵着手走在街上,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从旁经过。凯丽的男朋友喜欢这道风景;他的目光徘徊,久久不散——凯丽注意到了。不用说,他们之间和谐的局面就这样被打破了——凯丽和她的男朋友不再手拉手走路了。

2. 一天晚上,一群朋友在酒吧里喝啤酒。在晚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鲍勃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每个人都被他的笑话逗乐了。这群人中有两个人对鲍勃讲的那些愚蠢的笑话所引起的关注,吸引目光,默默地表示不满。

3. 蒂娜,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在理发店等待做头发。她看小报时,刚好看到一篇文章在描述她最喜欢的电影明星婚外恋的故事。蒂娜的感觉很糟糕。

4. 那个女孩穿的鞋正是我想买的那种,但是我没有钱买。“讨人嫌的丑女人!” 等等,这个场景也有男性版本:那个家伙开着史上最酷的车。哦,好吧。

5. 上帝禁止偶像崇拜,因为偶像崇拜意味着不再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神;所以神警告以色列人说:“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申命记)。

嫉妒是什么?这些不同场景的例子可能很多。我们会在无数场合体验到这种转瞬即逝的情绪。众所周知,要抑制嫉妒的爆发是很困难的,更不用说去定义它了。

嫉妒是什么?这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本能?看看这些场景,我们可能会问:嫉妒和亲密有关系吗?嫉妒包含爱吗?我们经常说“嫉妒”某人,但是嫉妒真的需要有另一个人的存在吗?

关于嫉妒,有过什么说法?

一个黄昏的夜晚,大雨滂沱,雷雨交加——这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描写嫉妒的方式(1983)。所有体验过嫉妒爆发的人都知道,这个想象是合适的;就像斯特林堡绘画作品《图希》(Toohey, 2014, 5)直接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这种焦虑、愤怒和恐怖的黑暗风暴有别于其他的心情?

正如罗兰所言,“作为一个嫉妒的人,我遭受了四倍的痛苦:因为我嫉妒;因为嫉妒而谴责自己;因为害怕我的嫉妒会伤害到别人;因为我允许自己遭受庸人之苦。”在这句话中,嫉妒等同于羞耻、责备、恐惧和缺乏自信;它代表了一种将人禁锢在无休止的可耻循环中的心态。让我们试着换另一种暗示和想象:嫉妒不只是一件事,而是一种多层次的体验,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层面上表达或压抑。

一个临床病例:你是奥赛罗吗?

临床心理学将嫉妒的体验跟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奥赛罗 (Othello) 》相提并论。奥赛罗综合症通常在边缘性人格障碍病人身上明显表现出来。在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例中,嫉妒表现为对伴侣的不忠和不真诚的极度恐惧。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病人也会有奥赛罗综合症,他们将嫉妒作为一种持续的、强迫性的、循环的思维方式来生活,这种思维方式会引发焦虑和恐惧。最后,病理性嫉妒可以“着色”精神分裂症谱系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嫉妒表现为一种妄想状态,病人并不完全知道事实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例子:

K女士是一名39岁的妇女,她因非法闯入L先生的房子而被捕,随后被警方带到精神病院。K夫人坚持她应当被释放,她坚定地宣称L先生是她的丈夫,并说她只是进入了丈夫的家。她详细讲述了他们结婚时是多么相爱,以及她现在是如何怀上他的孩子的。事实上,L先生曾经是K女士的老板,并且在几年前就因为K女士不恰当的求爱行为而解雇了她。K夫人在佛罗里达与另一名男子结婚,但她否认与该男子有任何关系,并声称自己被绑架了4年,逃跑后来到加州与丈夫团聚。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并不局限于嫉妒本身的体验,而是主要与人所处的妄想状态有关。正如克莱顿(2008)所说,即便奥赛罗也不会真地被奥赛罗综合症影响,因为他真实地接触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因为苔丝狄蒙娜试图欺骗他。他的嫉妒爆发并非源于妄想,而是建立在他所经历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的。

那么,什么是嫉妒呢?

我们可以把嫉妒看作是一种层次性的现象,它包括有机体的身体本能、低级和高级的情感,习惯,以及最终的认知解释。嫉妒本能很难清楚地命名。由于嫉妒本身是一种将人推向特定方向的兴奋形式,所以嫉妒本能的特质要由那个驾驭嫉妒本能的人,他/她所采取的意志行动到底导向哪个方向来决定。(顺便提一句,拉丁语中的“本能”一词,意为“前进”。) 因此,嫉妒行为可以解释为由于自己的不安全感所激发的,对失去的恐惧,对潜在变化的焦虑,以及对社会环境将其命名为嫉妒所激发的许多其他的状态 ——但这个解释的最后一句话只取决于正在体验嫉妒的人。

例如,在第一个场景中,凯丽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放开男友的手,并将她的嫉妒解释为她喜欢男朋友的一个表现。也可能完全相反:凯丽会认为这件事对她毫无意义。在这两种情况下,嫉妒本能都在那里,它在凯丽和她内在世界之间搭起一个了密切的连接. 只不过是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相比之下,在奥赛罗综合症中,个人的体验跟她的内在世界的负面部分之间的连接是突然的,与他/她赋予它的意义不一致,这导致了一种妄想状态(Miller et al., 2010)。受这种状态影响的人似乎无法与负面事物建立起亲密的连接,并且感觉与之没有联系。上文中受到奥赛罗综合症影响的K女性,似乎一直在连接她的负面症状,但她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是妄想的,缺乏现实感的。

因此,嫉妒最初是一种驱动力,一种有机体的本能;当嫉妒在个体的控制之下时,就像其他的本能会指向自我保护一样,个体可能会被吸引去捍卫她感到安全的现状。

当然,安全是一个不确定的、非常私密的术语;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安全对当事人意味着什么——甚至杀人的本能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防御机制。因此,我们需要密切观察一个人的生活中正面的和解释性的层次,以便充分理解他或她赖以为生的嫉妒现象。

一个人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创伤事件会影响到他/她的人格,并导致维护安全的本能的习惯性反应可能沉淀在一个更低或更高的层次上,成为一个完整的意义、价值、感觉、情绪,或者仅仅是一种情感。如果一个人感觉总体上是安全的(拥有安全这个词的所有含义),他们就不会觉得被自己的直觉所驱使去诉诸行动,也不会将这些感觉当作自己的意义或价值;相反,他们会把嫉妒保留在在情绪的水平上。

(文章有删减)

作者:Susi Ferrarello Ph.D.
翻译: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Don’t Be Jealous!》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