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有毒”吗?

文:Scary Mommy
来源:译言网(yeeyan.org)


友谊是至关重要的,它并非人类所独有。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动物行为学家罗伯特•赛法斯(Robert Seyfarth)和多萝西•切尼(Dorothy Cheney)通过观察其他动物,包括马、大象、海豚和猴子,它们的行为都能推演出人类友谊的进化起源。

布里格姆大学(Brigham University)的朱莉安娜•霍尔特-伦斯塔德(Julianne Holt-Lunstad)在对全球148项研究的荟萃分析中发现,有着强大友谊群体的人更有可能长寿,但是有些友谊却“有毒”,让自己受到“毒害”。

为此你无法入睡,所以你在网上做性格测试来消除你的失眠。然后,一些事情迫使你点击一个 “有毒”的朋友测试,那时你确信你没有一个朋友是“有毒”的。但当你浏览一段关于有毒友谊的症状时,你会开始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你有一个有毒的朋友的想法会开始困扰你,你怎么能确定呢?你应该怎么做?

为了帮助你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我们咨询了一些治疗师和关系专家,征求他们的专业见解。把这当作你的有毒友谊指南:如何识别它们,如何摆脱它们。


01

有毒的友谊有哪些症状?

我的朋友有毒吗?一旦你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很可能你已经知道答案了。尽管如此,你还是很难把这个人的优点和对你有害的事实调和起来。根据性格治疗师坎迪斯·库珀-洛维特博士(LMFT)的说法,需要注意的一个巨大的危险信号是缺乏互惠。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友谊中付出得更多,却没有得到回报,那就说明你的友谊可能是有毒的。

例如,如果你总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在他们身边,但他们很少在你身边,这就是缺乏互惠的一个例子。如果你注意到这种趋势,你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了有毒的友谊。

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判断你的友谊是否有毒:你的朋友可能会嫉妒,对你的问题给出消极的建议,且占有欲强,防御性很强,说一些不中听的赞美,以及总是批评你。与他们相处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感到疲惫、没有安全感或者焦虑。

02

是什么导致一个人“有毒”?

不幸的是,这是一个很难真正知道答案的问题。然而,一个可靠的经验法则是,要记住,坏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一个人天生就是坏的。丽贝卡·纽柯克(Rebecca Newkirk)是一名网络咨询师,有着心理学和社会学学位,是一名注册临床社会工作者。

她说:“通常,复杂的感情创伤表现在人际关系中:要么表现在不健康的友谊中,要么表现在自己没有底线中,要么表现在人际关系中难以得到情感上的安全感。”此外,这种情况下的朋友通常也不擅长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这通常是由于他们早年可能经历过某种类型的感情创伤,或者只是缺乏良好的榜样来维持健康的感情关系。

03

如何避免“有毒”的友谊?

根据焦虑专家托格森·邓恩(Torgerson Dunn)的说法,你应该警惕那些自负的人;抱着不切实际幻想的人;过分依赖的人;权力意识很强的人;缺乏同理心的人;剥削别人的人以及傲慢的人。

04

有毒的友谊能被挽救吗?

关于“有毒朋友”,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有些有毒的友谊可以进行挽救,但也有一些不能。“问问你自己,你想从这份友谊中得到什么,你是否认为这个人能给你带来什么,”注册心理学博士斯尼哈尔库马尔建议道,“如果你想增进友谊,那就建立并确定自己的界限,并尊重它们。给你的朋友一个展示你的机会——明确你想要什么,你欣赏他们什么,以及什么阻碍着你们的友谊进程。虽然写下他们做过的15件让你痛苦的事情可能很简单,但你应该找出其中一两个一直很难改变的核心主题。明确清楚你不能容忍什么,友善地设定界限,找出可能改变负面友谊的方法,然后改变它们。”

05

如何摆脱一段有毒的友谊?

一旦你决定放下这段友谊,你的朋友可能不能接受,如果他们坚决不答应,也许这正是时候减少你的损失了,纽柯克并不建议和有毒的朋友鬼混。她解释说:“他们可能会时不时地回来,每次你都会因为‘让他们失望’或伤害他们而感到内疚不安。根据友谊的长短和强度,去决定结束友谊的方式,你可能想让他们坐下来喝杯咖啡(我推荐一个公共场所,这样他们就不太可能与你争吵),或者只是发一封电子邮件。”

最好在强硬和温和之间把握好分寸。纽柯克强调说:“在这些谈话中,刻薄是没有帮助的,但是有必要非常明确。保持简短和甜蜜,然后坚持你的底线。反复纠缠只会让情况更加混乱,让你更难设定界限,也更难让他们在未来尊重这些界限。”

现在,你学会了吗?


——The End——

作者简介:Scary Mommy, 作者主页http://www.scarymommy.com。本文转载自译言网(yeeyan.org),译言(ID:yeeyancom),发现、翻译、分享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排版:小鲸鱼,林洁愉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