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女人如何才能成为自己?

作者:高予清
本文首发:清心倾心(qingxinsylvia)

01

元代郭居敬将自虞舜至宋代流传深远的孝子孝行故事进行增删,配以图画和五言绝句,编成《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简称《二十四孝》。这部著作在“孝”的背景下,充分呈现了中华家庭的模式—父亲在游离,母亲在控制。


《二十四孝》中,其中十三个故事是单独歌颂对母亲的孝,只有五个故事是单独歌颂对父亲的孝,其他故事有的是同时歌颂对父母双亲的孝,还有的是歌颂对婆婆的孝。中国向来更为强调对母亲的孝。

翻看中国历史,多少坐拥天下独裁专制的皇帝,在皇太后面前也是言听计从。

旧时是男权社会,女人地位很低,可以说很卑微,女人到哪都是被动的存在。唯有一个孝,才可以让女人体会到主动的价值。一辈子忍泪含悲,唯有儿女长大成人,才能确保晚年安康。可见,孩子对女人来说,有多重要。

旧时社会,女人爱孩子,一方面是出于母爱的天性,另一方面,唯有爱好孩子,自己才有未来,才有安全感。而这时候,处于游离状态的中国男人,又为母子共生创造了条件。


纵观历史,总觉得中国男人身上缺少某种精神,有人说是贵族精神,有人说是武士精神,我认为,缺少的是独立精神。

因为不能与母亲很好地分化,因为始终不能断奶,男人永远长不大,女人永远做妈妈。


女人永远做妈妈,不仅跟生育有关。中国女性自出生起,就被赋予了“妈妈”的身份认同,自幼就要让着哥哥,照顾弟弟,还要料理家务。嫁人后,又要担当起夫君一家人的“妈妈”角色。

旧时社会,女人还没做过孩子,就开始做“妈妈”,所以说,女人更没机会长大,女人也是永远长不大。好家伙,搞半天,真是个baby国度,baby养baby,那效果,碎了一地baby心。


一熬就是几千年啊!

世世代代,强撑着做好大人的“妈妈”们一辈子,都只能活在任劳任怨中。

02


新中国成立,一句“妇女能顶半边天”响彻大江南北,中国女人自此拿起锄头,穿上工服出门挣粮食,总算有机会在不需要依附他人的情况下,也能填饱肚子了。

其实,让只会做“妈妈”的女人突然出门与男人并肩作战,是很不现实的,与大锅饭的不现实有异曲同工之处,饭没搞成,中国妇女却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真的就顶起了半边天。

一场运动,一夜间改变了几千年的行为模式,这不是不可思议,是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不可思议的背后,源于新中国的女性爆发了不可思议的能量。任劳任怨的背后满是压抑和隐忍,像是平静了数千年的火山,总算冒了气,迅速爆破。

中国女人犹如传销精神附体,勇猛直前,所向披靡,职场家庭两不误,做到了日本女人做不到的,也做到了美国女人做不到的。直到几十年后,才醒觉,特么地,这也太累了,十个肾也撑不住了!

在传销场域待久了,人也有疲乏的时候,累了才会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一场有威力的变革,一时间能改变人的意识认知和行为模式,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更深层次的潜意识认知,只能交给时间慢慢改变。

03


问题是,所有人都只停留在意识层面的争辩,而无法理解潜意识认知才是激发矛盾的源头。

有时候,女人疲惫不堪,与系统有关(家庭系统和社会系统),也与自身有关。内心冲突才是带来无休止烦恼和消耗的核心来源。

女人意识层面实现了新时代的独立,潜意识层面还停留在旧时代的依附;意识层面认为自己强大无比,潜意识层面还在脆弱不堪中怕这怕那; 意识层面要做自己,潜意识层面还禁锢于“妈妈”身份认同。


女人成了矛盾体。

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层面的认知不断发生冲突,还没走出去自己的身体,女人就被耗得四分五裂了。

男人面对女人突然的变化,意识层面认同和潜意识认同同样处于混乱中。


男人也成了矛盾体。

矛盾体与矛盾体相遇,激发出无穷尽的矛盾。

面对身体外与身体内的重重矛盾,女人迷惑,不知道做哪个才是对的,哪个都有道理,哪个又都不太对。实在不知道怎么选了,那只能都做了,这样总没错了吧?

对美国女人和日本女人来说,原本只能是二选一的抉择,中国女人不得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勤勤恳恳几十年,累得快吐血,最后却发现,两手都抓,特么也不对。

我的天,怎么都不对,还有活路么?

04


电影《找到你》中,姚晨饰演的律师李捷,工作忙碌,早出晚归,根本没时间陪孩子,离婚后,她只能请保姆,好保姆不好找,换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宝宝甚至被保姆摔伤过。

女人都认为孩子只有跟着自己才能更健康更快乐,殊不知,单是频繁更换保姆,就已经让李捷的女儿一次次体验了早期丧失的创伤。

李捷实在太忙了,身为律师,做事谨慎的她,却疏忽去了解无证上岗的保姆刘芳的身份,因为她正处于火急火燎,只求雪中送炭。对于女儿多多成为保姆孙芳死去女儿珠珠的影子替身,她也毫无察觉。直到保姆和多多失踪,她才有时间看清楚朝夕相处的保姆身份。

找回女儿后,李捷母爱爆棚,却没有反思当初自己到底该不该两手都要抓,女儿跟着忙得脚不着地的自己,真的就比跟着前夫更幸福快乐吗?

然后,她做了一件很动人的事,她为全职妈妈朱敏争取到了孩子的抚养权。

《找到你》拍得很感人,我也掉了两斤眼泪,观影后,我情绪激动,义愤填膺,想写一篇文表达一下中国女人特么太苦了。还好我比较懒,隔了几天才开始写文,这时候,我已经从情绪中出来,有了思考的能力。

我开始思考,面对纷乱繁杂的矛盾体们,女人如何才能少些苦? 

观影中,我其中半斤眼泪刷给了《找到你》中全职妈妈朱敏,刷给谁就思考谁,后来我在想,单纯考虑孩子本身,无论之前发生了什么,四岁的孩子单独跟着情绪极不稳定,自杀动机明显,无收入来源的朱敏真的更幸福么?何况她又毁了容,这更增加了她重返职场的困难,这样的她,独自艰难把孩子长大,不但要牺牲自己的后半生,恐怕也要让孩子背一辈子的债。(哎,理智太残忍。)

在母爱面前,李捷忙得差点丢了孩子,朱敏为了得到孩子以死相逼,都是可以理解的;在母爱面前,刘芳潜入别人家中,找一个孩子替代自己的孩子,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当我们在眼泪中理解时,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相信,无论刘芳对多多有多温柔,她最渴望的还是李捷的陪伴,但李捷根本给不了。得不到妈妈的陪伴,也不能见到疼爱自己的爸爸和奶奶,多多的童年是凄惨的。而朱敏的孩子,成长路上面临的挑战恐怕还要沉重。

05


喊“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那一瞬间,我们亢奋,我们忘记了孩子,但事实是,女人永远都忘不掉孩子,理性感性上都忘不掉,意识潜意识层面都忘不掉,我们又不敢离开职场,我们只能两手都要抓。

但是,单靠女人一己之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理想化是超现实的,只能靠幻想来维持。


如果不是出了差点失去女儿这么大的事,可能很长时间里,在李捷的幻想里,自己既没耽误少挣一分钱,还保证了女儿的幸福,自己就是女超人。在朱敏的幻想里,只有她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所以她不得不以死相逼。

然而,李捷和朱敏真的能给孩子带来她们想象的幸福么? 

先不说别的,就说李捷的女儿,多多变成珠珠这事,伤害力也快达到十级了。孩子2岁到4岁是建立自我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多多却变成了死婴珠珠的影子,一个自幼要被剥夺自我的孩子,谈何幸福呢?

电影的主题是找到你,其实,自从孙芳开始带多多那天起,李捷就已经失去了多多,多多也快丢了自己,甚至快分不清到底谁才是自己的妈妈了。

06


短短几十年,中国女人意识和行为坐着缆车已经抵达巍峨山顶,可女人自己的潜意识认同,以及周边所有人的潜意识认同,都还没爬到半山腰,有的还在山脚安家落户,死活不往上爬了。

山顶一个声音,山腰一个声音,山脚还骂骂咧咧,女人被各种声音揪得肾疼,恨不得把自己的身体撕成几份。

为了不让自己被撕裂,我们也许可以尝试整合,我们一时整合不了别人,整合不了系统,可以先整合自己。

与其期待男人长大,催着自己长大,或者说期待系统改变,不如先让自己内外协调统一,这个比以上三点都更靠谱些。

面对两难的抉择时,可以先静下心问问自己,身体里究竟有几个声音,哪个在山顶,哪个在山腰,哪个还在山脚修房子?

职场精英李捷也好,全职妈妈朱敏也好,她们拼死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母爱的天性,还有一部分原因,恐怕是想通过孩子,来保证她们的安全感。后一部分原因,不是她们的错,是遗传,这是文化遗产,这是中国女人集体潜意识认同的传承。


李捷用不甘示弱来防御不安全感,朱敏用以命相抵来防御不安全感,但是,她们的孩子,真的有能力填补她们的不安全感吗?显然是不能的,她们的孩子可能努力半生后,发现既失去了自己,也没能拯救妈妈。就像旧时中国男人永远不长大,也不能给母亲实质性的安全感,何况母亲大人也是孩子啊。

07


面对这个时代的不堪重负,如何才能修炼成为女侠呢?其实,敢于面对自己的无能和不安全感,敢于走出幻想,并接受当下残酷的现实,才是真女侠。


离异家庭的孩子,不一定必须跟着母亲才能更幸福。

母爱更纯粹,但母亲不是神。


问题是,做神也可能不对,所以说,实在熬不住,不如学会大胆放下。

如果李捷能早点承认自己并不是全能的,不死死抓住不放,女儿多多也不会在三岁前就经历这么多创伤事件。

如果朱敏能早些放下,她的孩子也不用一辈子背负起“是自己害妈妈”毁容的罪恶感。

如果我们能多探索一下自己潜意识的世界,也许不需要硬逼着自己做那些连神都做不到的事情。

不做神,不做一辈子的“妈妈”,我们才有空间成为我们自己,孩子也能成为他们自己。


万一读完此文,如果你感觉不适,如果你想说,我肾正疼得厉害,你却给我讲道理?听完道理,肝也疼了。

嗯,你是对的,你累了那么多年,情绪还没机会释放,道理都是bullshit,所以要想办法先舒缓自己的情绪,才有心情思考。

作者简介:高予清,也可以叫我清心,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咨询师,管理硕士,心理硕士在读,长期接受个人体验和督导。微信公众号:qingxinsylvia(清心倾心)。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