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性”?

文 | Joy Liu
来源 | 繁荣工作坊(ID:FlourishingParty)

上周跟大家探讨了电视剧和电影【昼颜】。

 

我提到似乎对于激情,热情,生命力,更多可能的关系和自我,我们是渴望在一段关系中得到的。

 

当两个人渐渐把彼此视为理所应当,当我们认为自己已经“充分了解对方”,当我们失去了对一个人的好奇,当我们把本应充满创造性和未知的关系,变成了每天上演的固定角色和剧本,关系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活力。【昼颜】中利佳子和纱和的出轨,似乎都想要找回关系和人生的热情与活力。

 

有几位读者朋友在留言里提了几个有趣的问题和评论:

“听起来这是反人性呀!”

“对方可能一直没有回应到你,怎么办?”

“感觉真的很难做到呀!”

 

所以今天Joy想再进一步邀请你一起讨论一下: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创造“新爱”!

01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性”?

 

自从开始做咨询以来,我对于很多人口中常说的“人类的本性”,越来越感觉到质疑。我越来越体会到,这个世界上或许并不存在“绝对真理”,和绝对的“客观事实”。就连现代人宗教般信仰的科学,也只是看待世界的一个视角而已。

 

在我带领团体和做咨询师的这5年里,经常有机会听来访者描述自己的伴侣,我可能已经跟来访者见了很多次面,从他们对伴侣的描述中,渐渐对伴侣有了一些感性和直觉上的认识。可是等我见到了他们的伴侣时,往往会大吃一惊,他们的伴侣根本不是他们描述的样子,并且伴侣讲述的故事版本,往往跟他们对于关系的描述,非常不同!

 

是这两个人中有哪一个在撒谎吗?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描述的才是“事情的真相”。在我看来,就像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个万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故事版本都是真实的,每个人的描述都是正确的,只是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而已。

 

每一个关系里都蕴藏着一个甚至很多个自己,所有关系中的自己更是有很多可能性和面向,就像社会建构论的创始人肯尼斯.格根所说,我们都是多态的存在(multiple-beings)。

 

说了这么多,我最想说的是,我不觉得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很少有纯粹的“本性”这样的东西,更多的不过是一种我们描述一部分人的视角,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罢了。

 

就像我们的主流文化里“男性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不过是为男权主义里男人可以肆意张扬他们的性欲望背书而已。当我们说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性”时,我们不过是给自己的不负责任找了一个合理化的说辞而已。

 

如果说真的有什么特别对我们特别有吸引力的东西,在我看来,那就是生命力(liveness)和创造性(creativeness)。我们不仅仅只是想要活着,我们想要活得带劲儿,活得有价值,活得每天都不一样。

 

创造这个东西,并不是少数艺术家才有的东西。它是我们生命的源动力,我们想要活下去,就离不开创造。但创造简单也不简单,简单就在于它从我们还是个婴儿开始,就自然地产生了:每个婴儿在学习语言之前都在创造着跟父母沟通的方式,也创造着探索世界的方式。说它不简单,是因为还有些东西一直在束缚着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惯性。

 

与其说喜新厌旧,不如说是我们很容易把从前的惯性带到一段长期的关系中。而这些惯性往往在一段所谓“新的关系”里,暂时被放下,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会变得更谦卑,更好奇,更不假设自己了解对方。

 

可是如果我们的好奇不延续下去,如果我们不带着谦卑的好奇继续探索下去,这份“新”的关系很快就变成了“旧”的关系,从前充满未知的关系,很快就变成了我们跟自己的关系,变成了台词不变的旧剧本。

02

怎样对一个人好奇?

 

好奇这个词听起来很简单,与生俱来。

 

可是如果是对你已经认识了20年的老友好奇呢?如果是对同眠共枕了10年的伴侣好奇呢?如果是对你的父母好奇呢?如果是对你二十多岁的孩子好奇呢?

 

如果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好奇对我们来说是自然自发的事情,那么现在,我们要重新放下我们以为“知道”的很多东西,重新开始学习好奇。

 

我想我可能无法“教你”好奇。我的咨询老师贺琳.安德森在课上曾经说:我无法教你们怎么做咨询,但是我可以创造坏境让你们自己学会怎么做咨询。

 

同样,虽然我无法教你如何好奇,也无法教你如何在“旧”的关系中创造新爱,但我可以画一个好奇地图给你,这个地图并没有明确的疆域,能走到哪里,愿意走到哪里,可以拥有多宽多深的视角,都取决你!这份地图也并不详尽,它没有预测你在路上遇到的阻碍和惊喜,因为每个人的路径都独一无二,但它可以帮你多一份力量和想象,也欢迎你加入到这些探索和文字里来,创造一份独属于你和你们的地图!

 

当然你也许会问:“有好奇了,我们就可以在亲密关系中创造新爱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并没有答案,我想每一份关系都是独特的,它在每个此时此地需要怎样的“爱情配方”,可能只能由相爱的两个人共同调制。但我也想说,无论这个配方是什么,好奇都是一剂最基本的底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下面就是“好奇地图”:

永远不假设你知道对方想表达什么

 

这句话背后,有一个最核心的词,叫not-knowing,也就是“抱着不以为自己知道的心态”。

 

这句话还有很多衍生出来的意思:

 

永远不要假设你已经充分了解了一个人

永远不要假设你的理解就是对方想表达的意思

永远不要假设对方没有你不曾了解的梦想,期待,愿望

永远不要假设你们的关系已经没有新的可能了

永远不要假设关系是一成不变的……

 

当然,这么做很难,尤其是对于已经感觉到非常熟悉的伴侣。

 

我想到电影【天生爱情狂】里,男主作为一名著名的精神科医生,毕生都在追求事业的成功,本来已经要退休了,却意外接了一个个案,约翰尼德普演的一位自认为是唐璜的“爱情狂”,德普的浪漫深深影响了男主,回到本来已经毫无激情的婚姻中,他突然开始关注妻子的一举一动。

 

有一天他问自己:“好像你一直都在支持我完成梦想,现在有没有你还没有完成的梦想,需要我的支持?” 这个时候妻子愣了一下,看了他很久,然后幽幽地说:“我以为你永远都不会问了!”

 

我又想到我跟先生的相处。有一次他要回老家办事,一个星期不能回来,后来事情有了变动之后,他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回来,我就对他说:“本来以为马上就能见到你了,好开心,现在又要过好多天了,有点难过,好想你哦!” 他说:“可是我要把事情办完啊!”

 

我脑中对这句话自动化的解读就是:看,只有我一个人想你,你都没有那么想我!这种解读,当然会让我立刻很生气很难过。我问他:“所以你都不想我对吗?” 他说:“你傻啊,当然不是了!”

 

后来我跟他说,我希望他表达需要做完事情的同时,也表达想我,因为他不说,我可能就真的不知道。他立刻表达说:“我也特别想你,很想立刻见到你,只是还要办事情,也很难过。” 他这么说完,我就觉得好多了。

 

贺琳.安德森说:“我们的回应,都是对自己描述的回应。”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其实我们回应的,并不是别人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因为我们根本还没弄清楚),而是我们自己的解读和描述。所以上面例子中,我的生气和难过,可能和先生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无关,而是跟我对他说话意图的解读有关。

 

好奇的第一步,就是带着“不以为自己知道的心态”(not-knowing),去多问问题,即使我们脑中有自己的解读,评判,评断和描述,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先悬置在一边,去了解对方真正想要说什么。

 

不假设自己知道对方“问题”的答案

 

很多时候当伴侣向我们描述一个困惑自己的事件时,他们可能真的只是想让我们耐心听完,请不要打断他们,然后说:“我知道你这个事情要怎么办!” 也许你真的不知道,也许你以为你知道但你都没有听完怎么知道,也许对方知道怎么解决但就是想跟你分享这个过程,也许你的解决方案对她来说无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效的,我们很难做到别人建议我们的事情)。

 

所以,先不要急着试图去“解决”对方的“问题”。

 

问问对方:“你需要我做些什么?”

如果是希望我聆听,希望我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聆听?

如果希望我说说自己的想法,你都想听到些什么?

我也很关心你说的这件事情,但能不能教我怎么更好地关心你?

 

我突然想到前两天读另一个作者写的关于Ayawawa的文章,有句话深得我心:不仅仅是Ayawawa在教女性把自己当商品卖,把男性当人肉取款机,更重要的是一份以为可以用小聪明控制对方的自以为是和狂妄。

 

我想在亲密关系中,阻止我们对一个人好奇最可怕的力量,就是自以为是和狂妄。

 

爱是有着谦逊的力量的。爱首先是用平等的心情去对一个人深深地尊重,而不管是平等还是尊重,都需要心怀这份谦逊。当我们觉得自己有力量去改变对方,“调教”对方,“搞定”对方,“控制”对方的时候,我们已然把自己神化了。你想想,当你觉得对方是一个你可以搞定的“东西”时,又怎么会真正对她/他好奇呢?

 

从小到大,主流文化总是把关系中的两个人对立起来,总是“男人要征服女人”,“女人要让男人听话”,这些想法本身就充满了自负的气味儿。为什么不能是我们谦卑地向彼此学习,学习如何更好地爱对方呢?

 

事实上,谦卑并不是因为我们有谦逊的美德,而是对于另一个人,我们真的知之甚少。对方跟我们说着不同的爱的语言,就像是两个外国人的对话,是需要深入地彼此学习和共同创造新的知识的。很多时候我们口口声声说的“三观不合”,其实是对彼此差异的不了解。

 

所以,也许下次你可以试试,当你不知道怎么做时,怀着最诚挚的谦卑,问问伴侣:“能不能教教我怎么爱你?”

 

让自己在此时此地这个空间里与对方同在

 

这个“同在”(withness)也包括很多衍生的意思:

 

我们不为对话预设一个结果(比如我一定要让你同意我的想法)

我们不以“搞定对方”为目的(比如,女朋友哭了,现在我的目的就是要哄她,如果我哄完了她还哭,那我可能就要生气了)

我们用整个身体来投入到跟一个人的相处中,我们的肢体语言,我们的面部表情,我们的整个身体都跟着我们在一起表达

我们可能会探讨过去和未来,但两个人都对此时此刻的关系有觉察,注意力不仅仅在聊天的内容上,也在过程和彼此的关系上,就像跳一段双人舞一般,会感受到同频和步调一致

 

这里可能也包括了一些好奇的结果:好奇是充满感染力的,当我们真正对一个人好奇时,对方也开始对自己好奇,同时也会对我们产生好奇。这些好奇就像彼此内心的涟漪一般,在彼此交汇时产生新的涟漪,然后不断有新的创造。

 

其实同在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同样,就像两个人一起跳舞,并不是所有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脚要往哪里放,下一步要往哪里跳,有的时候我们会踩到彼此的脚,有的时候我们舞步凌乱,彼此不打拍。所以要好好一起跳舞,两个人似乎需要很关注对方,需要用整个身体去感受对方下一步可能要怎样走了,自己要怎样跟对方配合,再或者往哪里走似乎是比较合适的,是双方都觉得舒服的,一点点彼此感受和回应,一点点更加同步。

 

当然它也需要空间,有的时候我们就是需要慢下来,给对话足够的空间,甚至后退一步看看我们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现在想走的方向,是不是我们真正想要去的地方。

 

我一直相信,可以被一个人好好地聆听到,好好地好奇,当一个人看到对方眼睛里闪烁着想要了解他/她的光,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在努力地了解和理解自己,这个过程本身,就给了这个人莫大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真的“喜新厌旧”,那么所有的“新”,可能也很快会变成“旧”。

 

每个生命都充满了无数的故事,很多个自我,甚至可以说,每个生命都充满着神秘色彩。如果这个人是我们的爱人,也许这份神秘本身,并没有随着时间消亡,而是我们自以为对对方的了解,和我们的预设和假设,渐渐掩埋了我们的好奇。

 

愿我们,都在谦卑的好奇中,不断跟伴侣一起,创造“新爱”!

作者简介:心理学临床所博士生,心理科普达人,中国积极心理协会、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繁荣成长工作坊(ID:FlourishingParty)

责任编辑:Spencer  蘩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