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会害怕尚未发生的事?

封面图.jpg

文:高浩容 | 微信公众号:After之后(ID:studiomowen)

本文图片:Unsplash

筹备许久的大活动,下周就要正式展开。虽然各方面都已准备妥当,但内心还是很不安,老担心会有什么突发情况。

有人说我有点完美主义,我反而觉得是他们心太寬。其实我内心也认为尽力就好,就是没法说服自己。這兩天都失眠,唉……我是怎么了?

脑神经科学对心理研究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发现心理活动与大脑区域激活之间的关系。

举例来说,看A片让人兴奋,即使观者并非从事性行为,但因为大脑性快感的区域得到激活,脑内啡分泌所得到的刺激,最终和性快感的刺激得到某种类似效果。

恐惧也是同样的一件事,即使我们无法确知恐惧的来源,当我们在脑海中想着「可能发生」的恐惧场景,与实际遭遇恐怖场景,在对我们大脑的影响上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这或许就能说明我们为什么会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感到恐惧,实则「发生与否」并不是重点,而是为什么我们有时我们会为恐惧所困,即使我们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

说明完恐惧的现在,那么恐惧背后更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FritzRiemann)在《直面内心的恐惧》中,认为人的恐惧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害怕失去自我

2.害怕与依赖的对象分离

3.害怕改变

4.害怕理想无法实现

我举个例子,你今天把一个要给亲人,抱怨工作的信息,不小心传到同事群里。尽管你很快删除,但你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看见,甚至备份。

这时,你会害怕,你本来维持多时的良好形象,很可能因为这次事件打破。

该形象尽管不是最原始的你,但至少是你在工作岗位能够自在的样子。

本来仰赖的长官,可能因此不再和你往来。还得面对完全同事完全不同的嘴脸。被信任的基础,崩塌之后,你不知该何去何从?

在人际关系之外,更大的困扰在于自我怀疑,怀疑自己一时不甚,可能让多年经营的生活,突然倒退回到原点。

看过电影《甜心先生》的读者,对上述这段情结肯定不陌生。

按照李曼的说法,人一生都在维持四者之间的平衡,自我与他人、理想与现实。

然而,恐惧并非应当极力避免的心理现象。

相反地,恐惧是我们认清自我,重新定位人生的好机会。

《甜心先生》男主杰瑞,大半夜脑抽发了份备忘录给同事,导致丢工作。他离开公司,迎向恐惧,得到整理人生、拥抱真爱。

恐惧经常指出我们的软肋,直指我们极力逃避,故意充耳不闻的心理阴影。如果不加处理,很可能我们会为了避免恐惧,活成一棵歪七扭八的树。

正如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韦格纳(DanielWagner)的发现,越是讨厌同性恋的男人,观看同性恋A片,勃起反应和他讨厌同性恋的程度成正比。

这说明恐惧背后,往往藏著一个真相,只是自己无法接纳这个真相,进而将排斥的部份自我化为外在恐惧。

咨询中,我发现来谈者害怕的事件早已发生,或者不经意的期待它发生,等待它发生。因为当恐惧真的来袭,事件尘埃落定,反而不再有恐惧的理由。

不存在未知的恐惧,只有潜藏在意识底下的逃避。

作者简介:哲学、教育双博士生,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著有《心灵驯兽师》等十多部出版品。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

112.PNG

今日讨论
尚未发生的事
我们总是期待又恐惧
平时恐惧感来袭时你是如何面对的?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