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的大女主迷局:曾经成就你的,终会成为你的天花板

写在前面的话:

 

正值《那年花开》热播之际,有一波观众却在网络上对孙俪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那就是,这部剧哪里演的是周莹呢,分明就是孙俪她自己,并将这部剧视为《聪明的孙俪3.0》,甚至放话孙俪重蹈靳东的覆辙,陷入到“大女主”的人设不能自拔。

 

在我看来,倒未必是孙俪主观上想要陷入“大女主”人设,但从客观来看,七年前的孙俪出道八年来头一次遭遇到尴尬的瓶颈期,她顶住了压力与质疑,接拍了《甄嬛传》,后来证明这一突破是无比成功的,而恰恰是这一成功,又预示着今天的她不得不再次面对第二次尴尬的瓶颈期,那就是“大女主困局”。

 

说到底,演员终归只是这个世界上万千职业的一种;而今天孙俪遭遇的,或许就是很多职场人并不陌生的“职业天花板”现象。

01

想要弄清楚职业天花板现象,我们就必须知道一个规律,边际效用递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你最饿的时候,第一个馒头的效用最大,越往后馒头的充饥效用越来越少,直至边际效用为零(吃饱),甚至边际效用为负(吃撑甚至吃吐)。

 

在《甄嬛传》之前,宫斗剧也有不少,不过里面的剧情太过简单粗糙,里面的女主人公并不需要费太大的力气,就会有些莫名其妙的好运,所以一时间,很多女孩都奢望自己能够穿越到古代,圆满自己的权贵梦。

 

直到《甄嬛传》的出现,才让人见识了何为“真正的宫斗”,一度掀起了宫斗剧的高潮,很多女孩突然明白,想要在后宫生存,是多么考验智商的一件事,所以那时,很多人都会戏谑说:“就你这智商,在甄嬛传里活不了两集”云云。

 

而《甄嬛传》里的孙俪,着实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了两米八的气场,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位“孙娘娘”的用心与认真。

 

比如得知眉庄难产而死后的踉跄与仰天长啸,仿佛隔着屏幕你都能感受到主人公撕心裂肺的痛苦;比如面对失势的皇后那一丝轻蔑而意味深长的微笑,让人不寒而栗;还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的隐忍和不甘。

 

接拍《甄嬛传》之前的孙俪,已出道八年,经纪公司开始安排她进军大银幕,她拍了《机器侠》、《越光宝盒》、《画壁》等,合作的腕儿都不小,但口碑并不好,灵气在这些戏里被消磨的一干二净,事业陷入瓶颈期。

 

后来的事实证明,《甄嬛传》这部戏成为孙俪演艺生涯的一个巅峰,也成为寒暑假各大电视台轮番播放的经典剧之一。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甄嬛传》之后,尽管孙俪对剧本精挑细选,并且每年也只接一部戏,但后面的戏,却很难再达到《甄嬛传》的高峰。

《甄嬛传》里孙俪的演技,感受一下~

02

每个人都在努力突破自我,只是越成熟越敬畏偶然。

说到这点,就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个规律,所谓努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努力和成功之间,并不是遵循线性关系。

此外,除了努力,一个人想要成功,更离不开运气的因素。

 

2000年的周杰伦可以轻松地每周写出20首歌,且每首都脍炙人口,而现在的周杰伦很难再写出当年的那些歌来,心境变了,环境也变了,听众的口味也在改变。

 

同样的道理,孙俪在第一段职业瓶颈期的时候,是《甄嬛传》救了她,这是后话,当初她在拍摄的时候,是全然没有料到的。

 

在娱乐圈,成功有时候会来得匪夷所思。

 

人们很难说清,如果当年不是赵薇扮演小燕子,换成另一位演员,小燕子这个角色还能否火遍两岸三地,变得家喻户晓,而赵薇因此获得了与年龄及表演经验极为不相称的、巨大的成功。

 

有时候成功来的就是这么突然,而与此同时,压力和非议会如同洪水一般向你袭来,如果一个人的心智无法成熟,则很容易迷失。

 

演员陈坤也曾经历过这种一夜成名,甚至他一度感到惶恐而害怕,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只是一颗被上帝选中的石头,如此而已”。

 

拍《玉观音》的孙俪那时刚出道,受到的质疑和压力一点也不少,按照她的话说,她会紧张到满脸冒痘痘,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外来的压力。

 

到了《甄嬛传》的时候,她的心态已渐趋成熟。

 

“质疑和我无关,我只要拿出作品和角色就够了,不用言语去辩解,有时候言语反而是最没用的。”为了全心演好这部戏,她推延了和邓超的婚期。

 

而到了今天的《那年花开》,想必作为专业演员的孙俪在接剧本之前,也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她或许比谁都清楚也更渴望褪去“孙娘娘”的痕迹,给到观众一个全新的展现。

上为刚出道的“小燕子”赵薇,下为《玉观音》时期的孙俪。

03

职业天花板,往往和刻板印象密不可分。

前面说了,演员无非只是万千职业的一种,既然属于职业范畴,每个演员尤其是有了名气的演员,往往难逃“天花板”的宿命和窠臼。

 

因为事实上,任何职业都会有服务对象,而服务对象对你是有刻板印象的。

 

比如一名财务人员在老板的心里就该是一个严谨细致的职业形象,如果你过分出挑,或者幽默有余,他人是很难去改变自我认知,他们往往会认为,是你不符合TA内心的预期和期待,那么一定是你出了问题。

 

所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本身就有个极为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这个看待他人的人本身心胸足够开阔、见识足够深远,并擅长积极关注。


事实上,对演员这个职业而言,它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广大观众,而观众对一个演员是有刻板印象的。

 

最典型的例子,在《红楼梦》中饰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就是因为刻板印象,再演什么也无法被观众认可接纳,导演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启用欧阳奋强尝试其他角色,所以很遗憾,作为演员的欧阳奋强一辈子都走不出“贾宝玉”的角色阴影,后来只能转型,走上了导演的职业之路。

 

还有个例子,那就是在《渴望》里扮演王沪生的孙松,由于把王沪生这个角色演绎的太深入人心了,后期他也尝试过其他角色,然而很可惜,始终没有办法突破观众脑海中的“王沪生”印象。

 

这是非常无奈却无法撼动的事实。 


上为欧阳奋强版的贾宝玉,下为王沪生扮演者孙松。

04

好比观众根本想象不出来如果换成刘涛扮演甄嬛,她会如何演绎进宫前的不谙世事;也无法脑补出如果换做周迅扮演芈月,又如何去展现黑化后的阴狠嚣张。

 

所以,不是孙俪自己非要一意孤行去扮演此类“大女主”戏,只是观众对她的霸气十分买账,只要是孙俪出演的戏,基本上不会是傻白甜女主,怎么着都会和“逆袭”、“反转”、“千辛万苦”等这样的词汇连接在一起。

 

这无疑是一个演员最大的成功,但不幸的是,这恰恰是一个演员职业生涯中最大的瓶颈和障碍。

 

反观这个社会中的其他职业,哪个不是如此呢?

05

人生哪来一劳永逸,每个人都要投身到时代变化的洪流中去。

在这部《那年花开》的电视剧里,有人依旧能从孙俪饰演的周莹身上看见甄嬛的蛛丝马迹,或者说,孙俪演什么其实都带着浓浓的个人色彩,它们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聪明的孙俪》系列。

 

这到底是演员的成功还是失败?

 

如果你缺乏个人色彩,在这个明星辈出的年代里很容易被人忽略,连出头之日都没有,比如美的毫无死角的景甜,即便演了好几部女主戏,但不知为何依然无法被人铭记,恐怕和其没有特点不无关联;如果你具有个人色彩,在一部叫好叫座的作品问世之后,你今后所有的作品都会被人认为是之前的升级版,始终无法超越最开始的那次成功。

 

重要的不在于外人怎么评价,而是在于你自己怎么看待。

 

孙俪在接《那年花开》的时候,据说也是顾虑重重,碍于导演的面子看了一下,没想到就看进去了,“看了三遍之后,确认自己很喜欢这部戏,才接了。”

 

其实,自从《甄嬛传》之后,作为演员的孙俪或许隐约察觉到,自己的演艺事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不管她是否愿意承认,对于高标准严要求的她而言,后面的路其实并没有那么乐观。


 

《芈月传》的高开走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她比谁都清楚,再这样下去,恐怕真要被诟病为“戏路单一”了。

 

对于出道早、起点高的孙俪来说,这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在这部戏里,她拿出了十二分的态度与认真劲儿,试图给自己的演艺生涯带来一次全新的突破和反转,让观众通过周莹的塑造见证一个不一样的孙俪。

《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孙俪一直在努力突破~

06

她很在意各种细节,网上流传个段子,说导演让她躲在花园里假装往外望,她蹲在那里一直纠结:“这样看不到啊”;比如有人偷听墙角,如果说话人的余光都能看到那个人,又如何能偷听到呢?

 

对细节的苛求,展现出孙俪对演员这份职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所以相传导演丁黑找她拍《那年花开》的时候对她说了这么一句话:“孙俪,现在能给你比肩的人没有了。”

 

问题在于,当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做到了无人比肩的程度,正是触及到天花板的时刻,而这个时候的天花板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


正如人们很难再对专业演员孙俪抱持“差不多就行了”的预期一样,他们渴望孙俪通过演绎带给他们耳目一新的角色与挑战,而这样的呼声越高,其中的甘苦冷暖只有孙俪自己明了。

 

不过换句话说,这些年孙俪的打拼和为人诟病的“用力过猛”早已给自己积累了厚实的基础和底气,她在职业之外的爱好一个也没落下,瑜伽、书法、绘画、育儿等等,都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下,一个积极奋进的女性可以做到怎样的极致。

 

《那年花开》的英文名是“Nothing Gold Can Stay”,翻译过来便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有一天,属于孙俪的银幕时代终会成为历史。即便如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一个名叫孙俪的女人,依然会在这个世间享受着属于她的幸福人生。


作者简介:赵晓璃,职场作家、职业生涯咨询师,领英(Linked-In)中国专栏作家。著有《怕麻烦才是你最大的障碍》、《请停止无效的努力》;2017年新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热卖中。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赵晓璃。

责任编辑:Spencer 格格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