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颗自律的心,怎么还总是失控?

封面图.jpg

文:高太爷 | 微信公众号:高太爷(ID:gaotaiye0504)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每逢节假日,太爷的私信留言就会骤然增多,稍微梳理,清一色都在问同一类问题:

“太爷,我计划本来定得好好的,可是小长假一来,已经和同学打了两天游戏,整个计划都搁浅了,怎么才能更好地自律?”

“太爷,为什么我朝九晚五上班时能够安心按照计划执行,可一休息整个人都变懒了呢?”

以上问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是问题的根本,都是在问自律与假期之间的矛盾。

刚开始我还经常回复,后来看得多了,我也只能无奈的摇摇头,把这些私信留言统统扔到回收站里。

这些同学啊,说得好听点叫虚心接受屡教不改,说得不好听就是次次都上当,当当都一样。

这些同学之所以会频繁地犯同一个错误,并不是他们自身的意志力不足,而是在自律这件事情上,他们犯了两个最根本的概念性错误

『1.为了自律而自律』

忽然想起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有个记者去乡村蹲点采访,看见一个孩子,每天四五点钟就起来放羊,记者便问他:放羊干什么?答曰卖钱。问卖钱干什么?答曰娶媳妇。问娶媳妇干什么?答曰生孩子。问生下来孩子干什么?答曰放羊。

在太爷看来,为了自律而自律的同学,和这个为了放羊而放羊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硬要说有,也是这个孩子更胜一筹——至少,人家还有个更为远大的目标:娶媳妇。

自律,到底是为了什么?

往远了说,

鲍勃·迪伦抽烟喝酒(烫头)抽大麻,不耽误人家拿诺贝尔文学奖;

杜拉斯天天咖啡就着白兰地,还得配红酒,不耽误人家写《情人》和《广岛之恋》;

小罗伯特·唐尼吸了近十年的毒,不耽误人家戒毒后塑造出世界上唯一的钢铁侠。

往近了说,太爷有个小学同学,如今还在老家生活。他的生活极为规律:每天十点起床,吃罢了早饭就去找朋友打麻将。下午五点散局,也不算输赢,几个人把钱拢到一块儿出去喝酒,一直喝到前半夜,然后沿着那条不大的商业街挨家敲门收保护费。等到把一条街的保护费都收完了,就往挂着小粉灯的发廊或者洗浴中心里面一钻,一番不可描述之后睡到第二天早上十点,周而复始。

在你们看来,谁更自律一些?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将“自律”这个单纯的活动过度神化了,以为只要自己能够做到自律,就可以一路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别傻了,成功如果这么简单就能够达到,那么现在满世界的成功人士,都应该是自律成狂的强迫症。

自律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个目的,而应该是一个手段。它所应该控制的,不是你的行为,而是你的内心。

我见过一些人,他们日程定得满满,每天到了时间就必定会按照计划表行事,从不懈怠。然而,当我问及他们,“你们这么自律,最终是为了什么?”,他们往往会哑口无言。

在我看来,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自律,他们只是满足于计划表完成之后自己的短暂愉悦,“看,我又按计划做完了一件事”。

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将自己活成了计划表上的数字。

而这,毫无意义。

自律,不是每天五点起床,读一小时书,跑三千米,而是通过坚持这些微小的、可执行的行为,逐步迈向自己的核心目标。

我们之所以要自律,是因为我们清楚,在短期内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很难一蹴而就,而有效的自律,能够帮助我们进行积累,从而实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和目标。

自律,就是拿时间,换能力。

子曾经曰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实际上,在一天即将过去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这样反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离它还差多远?我今天是否为之努力了?

自律,就藏身于自我反思中。

『2.脱离情境讲自律』

我们对自律的理解非常狭义,自律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个人的自律,以及,环境的他律,但我们过于强调个人的自律,对他律却没有应有的重视,甚至是完全不了解。

情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坦福大学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模拟监狱实验:通过抛硬币将大学生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实验计划进行两周,没有人告诉囚犯和狱警如何扮演各自角色,但他们很快就高度进入状态,行为特征高度符合社会对这两种角色的预期,短短几天就创造出真实的监狱,“狱警”比真实的狱警还要残暴、专横,“囚犯”比真实的囚犯还要懦弱、顺从,部分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鉴于实验对志愿者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得不第6天就提前终止。

这个实验证实了情境的力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某一特定情境下,我们的表现部分由人性、品质决定,但情境本身更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

国外还有一些捉弄人的节目非常清楚情境的力量,并以此娱乐大众。有一期节目叫“电梯游戏”:一个正常乘客进入电梯正常面向前方,后来陆续上来5名节目组安排的乘客,但每个人进入电梯后都背对电梯门,滑稽的一幕出现了,那个乘客在经过一番挣扎后,也默默转过身背对电梯门……

情境的力量非常强大,情境对学习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我在《为什么高考能坚持一年,考研就不行?》中列出了8点原因,有2点就来自情境的力量:

1、促进效应。当周围人为同样一个目标努力时,会激发自己的竞争意识,提高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动力。高中时你追我赶,而考研时孤零零一个人,动力上已先输一筹。

2、从众效应。当周围人都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也会自觉去做,所以高考时努力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只怕时间不够用,基本不需要意志力去维持,而考研看似闭关苦练,但多是闭门发呆。

所以,开头几位朋友的疑问:在学校、工作日就非常自律,节假日就失控,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意志力薄弱的人,只能说,他换到了一个不适合学习的环境。

但很多人对情境的力量并不了解,一旦失控就自我责备、自我否定,不断打击个人的效能感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很容易“习得性无助”,真的成为一个意志力薄弱的人。

五一小长假又过去了,你制定的计划实现了吗?

如果没有,你的问题出在哪里,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还是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做到真正的自律,不要一失控,就责备自己意志力薄弱,这个锅,意志力背的好无辜。

作者简介:高太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攻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学习可以很快乐,生活可以更美好!

112.PNG

今日讨论

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地活成计划表上的数字
你有没有想过,你是为了什么自律?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