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目标的根本原因是你不了解自己

文:夏滨|壹心理专栏作者

据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经常问别人一个问题:『你是谁?』

那么,「我是谁?」

「谁」是个疑问词,它是用来干嘛的?用来区别不同的人吗,还是用于区别有很多共同点但又是不同个体的人。那么「我」需要区别么?对于发问者而言,「我」,需要与其他人区别开么?而我真的认识「我」吗。

0.gif

这个苏格拉底是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最欣赏的史上最智慧的人,他曾经说过如果要用他一生全部的财富来换取和一个人一个下午的对话,那个人就是苏格拉底。

我曾经在一个团体课堂上做过一个体验游戏,游戏参与者在自己的胸牌的背面写上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名人的名字,然后交换给其他人并戴到他的背上。接下来,就是走到全场任何一个人的面前,让他看一看你背后名人的名字,然后你可以问对方任何问题,对方只需回答你「是」或「不是」。你觉得,你用多少时间可以精确地定位到自己背上的名人?

到最后的时间,有些人定位到了自己背后的名人,有些人还是没办法说出来。要想通过一个人身份上的特征、关系去确定「我是谁」,似乎是我们人类社会比较常用的一个方法。我们定义着自己,我们也被别人定义着。

0.jpg

如果把和「我」有关系的人按关系在图上画成一个个的点,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很可能就构成了一个网络,这个人际关系的网络可能最后就定义了我,并定义了我是谁,它成为了我的「身份证」,甚至也造就了我的思想和灵魂。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个「身份证」,这个关系网就像他的指纹一样,各不相同。每个人的一生可能就是在建设和延伸自己的关系网。这个网造就了我们,定义了我们,其实也约束了我们。那个「我」真的就是我吗?

伊利莎白女王有一次因事外出,回来时已经半夜,到家后她的丈夫早把房门锁上了,于是伊利莎白女王就是外面敲门。菲利普亲王被吵醒后,就在里面问:「你是谁?」伊利莎白女王说我是伊利莎白女王,菲利普亲王还是继续问「你是谁」,伊利莎白女王就说了十几个身份,不过似乎都是和她对外的公职或者国家有关,直到她说:「我是你美丽温柔的妻子」,菲利普亲王才把房门打开。因为,那才是可以让一个丈夫半夜打开房门的人。

你会常用什么样的身份定位呈现在你的亲密关系中呢?

有一个关系理论叫「六度空间理论」(SixDegreesofSeparation),说的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常用的关系里,会将自己定义在亲密爱人的位置上吗?你是否会经常忽略掉,你其实也是一个贴心的丈夫,一个温柔的妻子,一个可亲的父母,一个呆萌的孩子?当你在寻找「我」是谁的时候,当心过度关注了你的社会身份、职业身份,却独独忘记了家庭身份,要知道这个关系恰恰是清晰定位你的关键要素。

「我们在关系中诞生,在关系中受伤,也最终在关系中得到治愈。」只有当我们勇敢地投入到关系中去,我们才有可能从关系中得到重新成长的力量,这个关系其实通常指的是我们的家庭关系或者说亲密关系。

0 (1).jpg

人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比如:在父母面前你是孩子,在老公面前你是老婆,在妻子面前你是丈夫,没有一样可以完全代表你,但每一样又都是你,这些不同的角色交织在一起,有时候柔顺,有时候纠缠,而且麻烦的是,各部分之间有时还常发生冲撞。比如:当你在某些人面前是好人的时候,在另一些人心里就是坏人;你在爱人眼里是一个极度无爱的人,可在情人眼里却又成了柔情蜜意的人;一部分的你认为自己已经做的不错了是个成功的人,另一部分的你却极其地不满意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垃圾。

希腊达尔斐神庙上镌刻着的一句话:「了解你自己」

这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我们终其一生,其实既是在寻求「我是谁」的解答,也是在完成「我是谁」的构造,有趣的是,很多时候在心理咨询室里,我和来访者共同努力完成的一项工作,其实也是在探寻「我是谁」。或许我们还可尝试一下这些方法:

1、了解「物理性」的自己:比如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脂肪含量超标吗?能喝多少酒,能吃多少饭?能爬多高的山,能跳多少的远?

2、了解「关系里」的自己:各种关系赋予我们身份标识,让我们能够不是静止、孤立、绝对化的一个个体。关系中的责任、义务、权利、生活状态、行为表现及其目的等让存在着的自己产生多维的意义。

3、了解「情感中」的自己:觉察某些当下自己的情绪、冲动、渴望、情感体验,及其原由。比如,我此时此刻内心生气吗?为什么这么生气呢?对方什么行为让我有这样的情绪?什么情况会让我产生这样的情绪?

4、了解「信念下」的自己:思考自己常见的思想、观念,及其原由。比如,我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是什么让我有了这样的信念?我的这个信念是从哪里来的?可能和什么人有关?或者何时发生了何事让我有了这样的信念?

5、了解「理想化」的自己:你希望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你的理想化自我是怎样的?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你大概会有怎样的反应?你通常会怎么做?

0 (2).jpg

此外,这个「我」其实也是不断在变化的,而且会是连续和反复的。

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最后,再教你一个终极大招:找一个你的朋友,和他面对面坐着,他只要做一件事,就是不停地问你一个问题:「你是谁?」,然后你在第一时间回答每次的提问,当你们进行了互问互答5分钟以后,你感受一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对自己是谁又会不会多了一些想法,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也可以自问自答,甚至将它们录下来、写下来,发给我分享一下,也可以噢。

你,真的能搞清楚「我是谁」吗?

联系作者

微信ID:psyxiabin

新浪微博:@莅临现场

责编:王永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