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离开了微信,谁会最紧张?


文:船长壹心理创作者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


炸锅了!微信正在内测一个新功能:你可以自动筛选出微信里那些已经很久没有联系的人



一些人的微信好友本来就不是很宽裕,如此看来又得遭受一次考验了。

也有网友指出微信社交的残酷现实:

其实功能本身对我们来讲,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趁这个机会,反思一下自己这几年的社交状况:

你在别人的微信里是一个什么位置?

假设你离开了微信,谁会紧张呢?


是你的同学,朋友,领导,还是你的伴侣,同事?


以上答案可能都不是。


一次,一个手机成瘾患者尝试48小时不看手机,满心焦虑地等待重启手机那一刻,以为会有很多遗漏的重要信息,可最后却发现,没有收到一个人的关心,他不在的这两天,根本就没有人发现他退出微信了。


离开微信后,最紧张的可能是我们自己。

社交和人脉,似乎是每一个人都在焦虑的问题,而微信则成为了这种焦虑的一个承载物,变成了很多人的“人脉工具”。


微信后台经常会收到一些想知道该如何去经营人脉,如何维系关系的提问,似乎每个人都希望拿到一本社交通用手册,可以在这个纷扰的时代把握住每一段关系,遇见自己生命当中的贵人,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很多人不断的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害怕不合群,害怕独来独往,不停的要手机号码,不停地加微信,似乎这样就可以融到圈子里,能把这些人变成自己的人脉,成为自己的资源,以备将来某一天可以用得上。


但是这样真的有效么?

知乎上有一个万粉群,群里有不少各行各业的翘楚,甚至身家过亿的上市公司创始人也在其中,我有时候也会有冲动加一下他们的微信,但是真的加上了,除了寒暄几句你好,我好,大家好之类的,很快就无话可说,陷入到一种尴尬的境地。


事后,我也常常会反思,为什么我们要通过这种方式,不停的去认识那些社会地位暂时高于我们的人?这种不对等的关系,真的能算作是“人脉”吗?


一段不对等的关系,似乎很难让我们建立起真正的连接,顶多算是互相认识的人而已。一个人你是否认识和他是否是你的“人脉”,其实是两回事儿。


当年我还在读书的时候,一个同学给老师当干事,做的都是些杂七杂八的工作,前前后后大概做了两年。


后来有一天,他跟我抱怨,我帮老师做事情这么久,勤勤恳恳,结果呢,我要参加竞选,想让老师帮忙,他却总是推脱,最后只是象征性的做了一些工作,实质性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去碰。


而他的另一个同学A,编程比较厉害,帮老师做了一个项目。后来A遇到一些问题请老师帮忙解决,老师就非常热情,甚至还让我这位同学也跟着跑前跑后帮忙。这件事让他心里非常不平衡,总是感觉自己两年的工作,甚至还不如别人几个星期的工作价值大。


当初,他刚去做干事的时候,特别开心,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接近老师,培养情感,积累人脉资源的好机会。但是他一个“小干事”的身份在学生会工作了两年,人倒是认识了不少,遇到问题真愿意帮忙的,少之又少。


其实这是每一个人的”人脉”,都在面临的问题:那些你能够帮得上的人,似乎很容易敲开友谊的大门,而需要我们用力去经营,甚至讨好的人,似乎又很难真正的走进:因为我们很难提供对等的价值。


走进一个人,就好像进一道门,对方地位太高,门槛你都够不着,你是很难走进去的,只有当你和对方在地位上,情感上,价值上有对等关系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走进去。


我们所能提供的“价值”,就是一块帮助我们和对方建立平等关系的垫脚石,能够很快的拉近感情。


给老师鞍前马后,忙东忙西,做两年的时间,价值大不大?


对于付出者来说,做的确实不少,但是对于接受者来讲,实际上价值并不大。


既然没有太大的价值,自然也就不会给予太多的回馈。两年的辛苦“服务”,可能真的比不上帮老师解决一个大问题更有价值。


这样去做社交,只会越做越卑微,把路走得越来越窄。


我认为社交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感型社交和利益型社交


什么叫做情感型社交呢?


情感型社交是从情感需求出发的一种社交关系,这种关系当中的人,彼此需要,相互满足,建立了一种情感连接。


比如说小时候的发小玩伴,大多是这样一种情感。大家有相同的爱好,差不多的脾气,能玩到一块儿去,在一块感到自在,开心。


孤独的时候可以相互陪伴,悲伤的时候能够相互抚慰。这是情感型社交给我们的,也是我们最怀念的那种纯粹的情感。


什么是利益型社交呢?


利益型社交其实就是从利益关系出发的一种社交关系,大家试图通过交往,互通有无,彼此互助,以谋求更大的利益。


小时候,家里有游戏机,有很多玩具,零食经常多的吃不完的小朋友身边就总是会围绕着很多小伙伴,这不也是一种利益型的社交关系嘛。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社交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我们希望社交能够给我们带来利益,帮助我们发展,很多人说长大之后很难再找到纯真的情感,可能原因也是在此。


所以,朋友慢慢也不再是只是朋友,成了所谓的“人脉”。


利益型社交的关键在于价值交换,在于互通有无:你能够接近谁,往往会取决于你是谁;我们能得到什么,往往会取决于我们有什么可以拿来交换。


当你想让别人去帮你忙的时候,其实你是试图来构建一种“利益型关系”,既然是利益型的关系,那么你一定要给对方提供对等的价值,别人才会愿意跟你建立连接,如果你只是一个跑腿打杂的小干事,即便有那么多电话号码,认识那么多人又有什么用呢?


除了情感上的满足之外,如果我们希望把社交作为一种上升手段,就一定要把自己的价值打造出来,价值是“1”,而社交和关系是后面的“0”,有价值在前面,社交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但是如果只有后面的“零”,所有的东西都是白费功夫。


停止无效社交,不要耗费自己时间,出卖廉价劳动力放在无意义的讨好和巴结上,这些东西无比的脆弱,换不回真正的感情和尊重。我们应该去充实和提升自己,增加自己的价值砝码,当我们可以帮到别人,给别人带来价值的时候,我们的人脉真正被激活的时候。


微信本来是一种“私密社交”,朋友圈是我们和朋友沟通情感的场所,但是慢慢的,微信上的关系越来越“杂”,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涌到了微信上,同事要加微信,见客户要加微信,刚认识的朋友要加微信,甚至只有过年才能看见几眼的亲戚们也都涌到了微信上刷存在感。


关系的边界被打破了,情感型,利益型的社交掺杂到了一起,慢慢的,微信就变了味道。


微信社交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功利,形形色色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圈里各种美食照,晒娃,旅行的照片似乎也让我们有些审美疲劳。


每个人都穿上了厚厚的伪装:我们要在领导面前表演努力,在朋友面前表演幸福,微信上越来越多的人只愿意“仅展示三天的朋友圈”,可能也是因为如此。


细细想来,我的“朋友圈”也是越发越少了,微信上有同事,有老同学,有亲戚朋友,发一条状态可能要做好几个分组,才能恰到好处,不会让不该看到的人看到。像个侦探一样去发朋友圈太累了,索性就不发了。


其实,微信是现实关系的“在线化”,现实当中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微信上的关系就是什么样的,微信慢慢慢慢越来越像一个通讯录。


这也是“不常联系的朋友”带给我们的启发:这些不长联系的人,是我们疏于沟通的亲朋好友这类情感型社交,还是我们想结交,但是仍旧没有实质进展,逐渐冷却下来的“人脉”呢?


也许,到了该去整理和反思自己”社交状态”的时候了。


把注意力从那些努力维系,但是始终走不进的“大人物”上拿开,放到提升自己价值上面,而生活中那些曾经重要,但是又常被我们忽视,许久不再联系的“老朋友们”,可以发条消息过去,有新火花出现也说不定呢。

作者简介:船长,拖延心理咨询师、时间管理专家,作者公众号:船长传课,个人微信 ID:Alanchuanzhang。
责任编辑:Spencer 阿贞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