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人都会跳的这2个思考陷阱

undefined

如何成为一个主动思考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能深度思考的人?

类似“如何成为一个思考者”这类的问题,这是大家在后台提的最多的问题,我也能真切体会到大家对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渴望,但思考的深度和独立性,这涉及到习惯、阅历、思维、认知等多个方面,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刻意练习的过程,我会在之后的文章,有体系的进行介绍。

这一篇,我想重点阐述两个关于思考的误区,据我观察,这是绝大多数人都容易犯的错误,思考,是很宝贵的品质,但喜欢思考的人,也不一定能过好这一生,这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情!

一、把思考用在了错误的地方,滥用!

思考,是一个大杀器。

这个时代,是思考者的黄金时代,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善于思考,能够深度思考的人,将具备极大的竞争优势,思考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推崇,但就像内外向性格一样,当舆论对外向过分推崇时,也间接造成了很多外向者的浅薄,这其实是一种伤害。

凡事过犹不及,思考也是。

当我们面对现实问题时,主动思考、善于思考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优势,但当我们面对思维、情绪和心理问题时,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让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思考,我们想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解决,试图控制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反应,至不济,也要消除负面的情绪反应。

思考者相信,人定胜天!

但是,心理学研究给这种自信当头一棒:当我们身处消极情绪时,这种宝贵的主动思考习惯,只会加重消极情绪,甚至是让我们钻进牛角尖不能自拔。

这个可以用神经可塑性理论完美解释。

比如有过抑郁经历的人,本身的抑郁神经回路较为强大,当再次遇到负面的诱发事件或情绪,反复思考,只会让他不断沉浸在消极神经回路,从而加深加固神经联接,让抑郁回路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抑郁症患者容易复发的根本原因。

当我们身处较为严重的消极情绪时,正确的方式,不是去主动思考寻求解决办法,而是注意力焦点转移,从而开辟新的神经联接,减缓消极情绪的二次危害。

以焦虑为例,焦虑通常会导致身体的局部紧张或不舒服,当你非常焦虑时,你可以尝试冥想,方法非常简单,简单的几次深呼吸之后,将注意力投注到紧张或不舒服的地方,感受着这片区域有多大,现在是什么感觉,不要试图去控制它、消灭它,而是承认它,接纳它,

但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焦虑感及其不舒服感自然减轻,这是因为我们身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在没有意识主动干扰的情况下,会自动启动自愈程序(安慰剂效应就是身体自愈能力的一个最好证明,相信身体的智慧)。

冥想的作用,就是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将注意力投注到我们的身体感受,从而避开了聚焦负面情绪的坑,打破了对消极神经回路的可塑性。

另外,心理学有个统计,抑郁患者的男女比例是1:2,女性群体更容易抑郁,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面对抑郁情绪时,女性更喜欢思考,问自己为什么,不断的在体验抑郁情绪。

与之相反,男性的选择就很多,出去嗨皮一下,约几个朋友打一场球,甚至不爽了干一架,这些发泄,虽然不一定健康,但笼罩的消极情绪打破了,脱离了这种心境,再去回头反思,很多事情就过去了,如果冥思苦想,就容易把自己困在一个点,永远出不来,只能反复咀嚼负面情绪。

【PS:面临消极情绪时,沉思容易带来痛苦和钻牛角尖,这个理论在  《未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但有些思考有毒》里有详细阐述】

思考是个好习惯,但面对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时,一定要把它收起来藏好。

二、在最需要思考的地方,思考缺失了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会自然而然进行思考,绞尽脑汁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是正常的心理机制,因为人不可能长期处于矛盾纠结状态,必须要恢复身心平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每个问题都是成长的契机。

但其实,我们还有一种更加高效的成长,即分析我们的成功、进步,总结成功才能更好地成功大,但是,当我们自信、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光顾着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忘记总结了。

为何如此?这其实也是正常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上有一个“齐加尼克”效应,就是指一旦事情开始,我们就会有一个紧张感,逼迫我们去保证是亲的完整性,但当事情结束后,这种紧张感也随之消失,相当于为事情划上句号。

当我们高兴、激动、成功时,绝大部分时候意味着事情完结了,齐加尼克效应也随之消失,我们也就失去总结的动力了。

分析自己的失败,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总结自己的成功,这是一个需要刻意培养的习惯。

刻意培养这个习惯,时间会给你丰厚回报。

如何提升思考力?这涉及到思维和认知层面,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但认识到思考的误区,并加以改正,这确实可以提升思考的效率和效能。

祝君思考愉快~~

作者简介:高太爷,微信公众号:高太爷(ID:gaotaiye0504),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理论的学以致用。推荐爱心理、爱学习的童鞋关注。
undefined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