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虽然不应该,但还是对父母有埋怨怎么办?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我生活在一个母亲强势、父亲软弱的家里,氛围看似温馨,但其实却很压抑。我的母亲有很强的控制欲,对人很挑剔,对我要求高,对我父亲有很多不满,觉得他无能、安于现状、不成事。我父亲头脑相对简单,不通晓为人处事,同事领导关系都不好,起点挺高,但一辈子都没得到提拔,自己还愤愤不平,没有什么谋略,遇到大事还得靠我妈决定…



春枫傲雪: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ta的主页


你好!

也许,无数个不安和情绪波动的日子,你依然想要凭一己之力解决家族问题,可能梦想过,家人迎来不同面容,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画面……直到内心被掏空了的感受占据主导,明白自己遇到了千古难题……

你是一个在生活中,看到了会让人心疼的姑娘。

理解母亲、理解父亲,遇到难题想办法克服,不太愿意把难题丢给别人,给别人造成心理负担,又也许你也可能是外表坚韧,但内心脆弱,有着同样与母亲一样是不甘示弱个性的人,比起父亲的软弱,为了能更好的发展自己,无意识间刻画出了与母亲同样的模式。

为什么,我们理解起父母如此辛苦呢?

了解一个人,我们是倾向于按感受去理解,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都会勾勒出别人的形象,但是真正的想要看明白一个人还要去看他走过的路……所以很多我们并不能接受的他人人格,并不是天生就如此,当你理解人性的构成,知道自己也有可能成为ta的时候,你就更能理解他人,进一步如果你能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成为他的时候,也就能了解自己了。

不是我不够让人喜欢,不是我不配的爱,只是父母并未学会怎么做父母…(如果懂得,他们势必按我需要的给予我所有)

##放下逞强的自己,回归柔和的做自己

母亲的强势和父亲的漠然接受,让家的能量变得不和谐,由此在混沌中成长,有了很多被压制不能疏解的情绪,长期内心很容易郁结,最后爆发出来,情绪就会洪泄而出,反弹幅度会更大。要注意到身体的感受,即使得不到理解,也要尝试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无论怎样,是家人,他们也许会抱怨,但你的目的只是反馈给他们,试着转变在他们眼中的形象,允许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肩上就会少了一些压力,而内心没有了重量,表现出来的就是柔和的自己。

##试着用理解的目光看待父母,减少批判

陌生人做错了事情,我们通常能通情达理的原谅对方,但是父母这里却无法做到洒脱坦然,为什么反而是亲人却苛刻了呢?也许这就是因为故事的背景下产生的特定需求,孩子都是愿意去爱父母的,但是父母不懂的照顾孩子,孩子就不懂的如何处理对待父母的情感,纠结扭曲也是事实,但是在用只能接受好的无法接受不好的结果的心态去看问题时,即便是无心之过时,这种出发点也会导致将理解越来越拉远的悲剧情况。

可能,母亲也不曾被父亲真正理解过,也许父亲并未感受到母亲的支持(事实上可能是支持他),对同样的事情,人的感受是不同的,理解力带来感受不一,所以家里缺少了长期以来的关心、包容和支持,大家就忘了还有互相照应必要……遇到了问题时,如果有谁能够先停下来学会认真倾听,减少指责批判,事情可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与父母一起坐下来,彼此真诚的沟通

印象中的父母,会让孩子远离他们,因为害怕再次失望,但是再未听到父母的内心的真实声音之前,放弃了沟通不是明智之举,当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内心还是渴望与自己最亲密的家人是一直在守护着自己的,那么为什么,不将机会重新给予彼此,化解误会、重建信任呢?

沟通时,不要刻意的寻求想听到的答案,要学会平静下来,将自己的感受说给父母听,看是什么阻碍父母没能及时将理解支持给到你,也许是不合理的观念,也许是他们大半辈子总结下来的生活经验……但这就是父母最真实的样子,也是他们的能力所限,当看明白事情的全貌,内心的郁结就不会延续…

祝幸福!


湘遇成欢:凡事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ta的主页


楼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

你知道吗?我也听很多人说过,他们的父母给他们指明了道路,给他们出钱出力,但是却对他们干涉过度,任何事情都必须听父母的,完全没有自主权,他们也十分苦恼……

看似你和他们的问题不一样,实则是一样的,就是,我们需要和原生家庭和解,并学会课题分离,保持合适的界限,你会发现,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将不再是决定性的,而你,会有无限的可能性,任何时候,你都有选择的权利。

事实上,很多人都和你一样,对于原生家庭,又爱又恨,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想离开又离不开,矛盾而纠结……

不要害怕,不要担心,虽然我们现在感到无力,但是原生家庭不会决定我们的一生。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成长为更稳定和强大的自己,客观面对我们的原生家庭,处理好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客观地看待父母的过错,以及原生家庭的“伤害”

童年确实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初始阶段的质量,但自我成长却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呢,客观看待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也是我们给自己一次新的成长机会。

##父母也是大环境的受害者

很多我们眼中所谓的父母过错,其实是我们拿着今天的文化理念去衡量的结果。这种做法对父母来说并不公平,因为他们也是大环境的受害者。

我们知道,父母的养育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他们的家庭、文化和社会等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当我们把自己受到的伤害全都怪罪到父母的时候,其实就是让个体背负了整个集体的过错。

比如,有的父母受文化影响而重男轻女,让女儿赚钱给弟弟买房;很多人小时候接受到的都是打压式的教育,哪怕考得再好,父母也仍然会泼冷水,看起来是在打击你,其实可能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接受的观念就是:谦虚是美德,骄傲自满容易坏事;


当父母要你找个体制内的工作,不要轻易冒险时,看起来是他们缺乏边界感,想要控制你。可其实,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他们成长的环境就知道了,在他们那个年代里按部就班,稳定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当我们把父母放回到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去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也没有得到足够好的爱和教育,甚至他们自己就经历了混乱而破碎的原生家庭。


比如,他们的父母就是重男轻女的,他们的父亲也可能为了照顾生计,长期缺席他们的成长,他们也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观念的受害者。

虽然,有些父母已经意识到上一代的错给自己带来了伤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还是延续了这些过错。这种心理创伤在一个家族里代代相传的现象,心理学上叫做代际创伤。


其实,从“受害者”变成新的“加害者”,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需要整个社会一起面对和消化的。

##接受父母必然是不完美的存在

客观地看待原生家庭,意味着要收起我们对父母理想化的期待。

小时候的我们会很自然地崇拜自己的父母,在很早期的阶段,我们甚至会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完美的,是全世界最好的。

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一次次经历会慢慢纠正自己心中“理想化父母”的形象。当我们意识到“父母不再完美”这一点的时候,就等于我们又经受了一次与“理想父母”的关系破碎的过程。

也许,我们现在仍然对父母的过错无法释怀,就是因为这背后,隐藏了内心深处对父母过于理想化的期待:比如说“我觉得我应该得到父母所有的爱,得到父母所有的关注,但是父母却重男轻女”,或者“我觉得父母应该是完美的,无所不能的,是公平公正的,但是父母并没有做到。”

这些期待的落空,最终演变成了父母的过错。你对父母的期待有没有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呢?这些太过理想化的期待,也可能是我们对父母的偏见的来源。

因此,理解父母的不完美,是客观看待伤害的重要一步。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也要接受自己成为不完美的父母,我们也会面临孩子的失望和愤怒,也要接受自己终将成为常常让孩子感到扫兴的大人的事实。

##小时候的伤害是躲不掉的

童年时期的我们特别容易受到创伤,也是因为我们在那个时候,不得不依赖我们的父母,这种生存的本能,让小时候的我们很难逃避来自父母的伤害。

我们生存的本能决定了,在我们的能力还没发展好之前,我们会十分依赖重要抚养者,自然也就无法躲开来自重要抚养者的伤害,这是人类的共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以更平静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伤害。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有限的

尽管我们必然要受到一些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但这些伤害是有限的,更是可以弥补的。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最早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原生家庭”确实是对一个人影响巨大的子系统,但并不是唯一的,除了原生家庭,还有学校、社会等等。而且,不管哪个子系统,对一个人的影响都不是决定性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并非无法弥补

影响人成长的因素实在太多了,除了原生家庭这个子系统外,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还会接触到学校、朋友、同事等等其他圈子,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而最重要的呢,我们的内心还拥有很大的心理复原力,这是属于我们自身的力量,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自我修复和成长。

##如何做出积极的改变?

事实上,只要我们意识到“改变是可能的”,我们就有了走出伤害的勇气和可能。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些积极的改变:

1. 重新认识父母

虽然,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但我们是否真的了解他们呢?

● 你知道父母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吗?
● 父母也有他们的原生家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 父母是不是喜欢自己的工作呢?
● 他们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呢?

这个问题清单还可以继续列出很长很长,关于这些问题,能够清楚回答的人并不多。其实作为孩子,我们往往只看到父母身为父母的一面,虽然真实,但还远远不够完整。

重新认识父母,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更理性地看待父母的过错,更容易从伤害中走出来。因此,不妨找些机会,去和父母直接聊一聊他们的童年和过往,去找其他家人了解一下不同角色、不同角度下的父母是怎样的。

也许,他们年轻时,也和我们一样,对未来既迷茫又向往。可是生活早早地把他们拖回到现实之中。才刚二十出头,他们就慌慌张张地背负起了整个家庭,他们不够完美,甚至有很多缺点,当你看得越多,就会理解得越多,也就越容易放下对伤害的执念。

2. 调整认知偏差,主动发现父母身上好的一面

我们需要学会以更积极的视角去看待父母。

比如,日常生活中,你可以观察一下,父母平时对你是什么样的,他们什么时候对你表现出关怀和爱,会不会因为你已经把他们的关怀和爱当成理所当然,而忽略过去了?你可以主动搜集这些好的证据,并记录下来。

此外,还可以观察一下父母身上的优点,比如,爸爸行事风格果断利落,妈妈擅长人际交流与,热情幽默等等,可以每个人至少列出三个,然后想想这些优点在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当你用优势取向的视角来代替问题取向的视角,你就能够有效地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力量。

不过,这里也需要强调一下,如果你经历了比较深的家庭创伤,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你的生活,那就不用强迫自己一定要去发现积极的意义,更不要否认父母对你的真实伤害。不要想着“忍忍就过去了”“中国家庭都是这样的”,你要知道:事情的发生并不是你的错,希望你可以鼓起勇气,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3. 学会课题分离

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包括和父母的关系,和伴侣的关系,我们需要学会课题分离,就是分清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学会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课题,也不要把别人的课题强加在自己身上。

##那怎么区分呢?

很简单,那件事情的直接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比如,如果一个妈妈允许孩子在冬天的室内穿短袖这件事情,孩子妈妈选择了允许孩子穿,那就得承担它带来的后果:包括婆婆的不高兴和唠叨,包括孩子有可能感冒,当然还包括孩子学会了自己感知冷暖,锻炼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没有一件事情是完美的,但我们始终要做出自己的决定,决定了,就承担起一切后果。

而婆婆的唠叨是她自己的事情,孩子妈妈不必把责任担在自己的肩上,婆婆也许不仅仅会因为这件事情唠叨,还会因为其他事情唠叨,不仅会唠叨儿媳妇,也会唠叨别人。这些,作为儿媳妇,我们都无法掌控,不必纠结,因为这是婆婆的课题。

因此,你需要去思考,你现在遇到的这个事情,哪些是你该承担起的责任,哪些是你不需要去承担的,个人认为,妈妈要如何管爸爸,爸爸妈妈如何相处,这是他们的事情,我们不需要去承担这部分责任,而且,一个人如果不想改变,你是很难改变他的,因此,如果你的妈妈自己不想改变,那我们是很难改变她的。

所以,他对你的各种干涉,你可以选择接受,但你会违背自己的意愿觉得心里不舒服,你也可以选择不接受,继续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但同时就得承担起他对你的唠叨和抱怨。


你也可以选择积极去沟通,去影响她,让她改变,但她能不能改变,这是她的事情,你能做到就只有掌控好你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如果你执着于别人的改变与否,就会很烦恼。

《一念之转》里面说: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我们之所以烦恼,就是由于没有掌控好自己的事,而在操心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是别人的事,我们是无法去控制的,妈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的所思所想是受她的遗传基因、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形成的,所以,她就是这样的存在,如果她自己不想改变,我们是无法改变她的。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她,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她,试着去向她表达我们的需求和感受。

当你真的接纳了她,你就不会对她的很多行为感到反感,而是会很平静,因为真实的她就是这样的,她不是你理想中的那个样子,她有她的局限性,但她是爱你的,只是她爱你的方式和你期待的不一

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的手上,你只需要明确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别人的课题,承担起自己的课题,同时不要把别人的课题强加在自己身上,就会轻松很多。

祝好?



胡巴+_+:一笑奈何/顺势而为

ta的主页


亲爱的题主你好呀,感谢你的提问。

看完你的提问,感受着你的痛苦,并且想与你聊一聊。

1.课题分离


关于“我真的很羡慕一些人的父母,要么能给孩子指明道路、要么能给孩子满满的爱和安全感、要么知书达理、再不济能给钱出力,但我的父母好像能给我的太有限了,我有的时候需要为他们考虑,有些心累、不甘”这部分,

是因为你对父母还有很多的期待。这样,你很难不受父母的影响。作为一个成年人,想降低父母对我们的影响,需要从共生分离、课题分离开始,真正地成熟起来。


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地当成自己的课题,好好负责和好好活。并把妈妈的痛苦的课题,还给妈妈,相信她可以为此负责和成长

2.拒绝妈妈的投射


控制欲越强的人,是因为他内在感受到很强烈的不安全感所导致的,和外界没有很直接以及很大的关系。你的妈妈表现出来的控制欲很强和对你父亲以及你的指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她内心的不安所引起的动荡,并投射给你父亲与你的结果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拒绝妈妈的投射,把现实感建立起来。

现实感就是,无论妈妈怎么对你不满和职责你,你对于“你依然考了好大学、找了体面的工作,嫁了比较好的丈夫,还时常贴补他们”这样的事实感受,就是事实感。

而妈妈的一些挑剔,只要是区分与现实感之外的她认为的,就是她的投射。那么,你可以拒绝她的投射,然后你也会活的轻松一点。

3.了解生而为人的局限性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的父母也是,别人的父母亦然。羡慕是因为,你只看到别人家的好处,而看不到别人家不好的地方。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是一句俗语,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是一个事实。

因此,接受我们和父母都是有局限性的人,相信他们已经给我们他们所能给的,我们才会真正地快乐和幸福起来。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夜夜夜漫长:别怕,我很爱你(ღ˘⌣˘ღ)

ta的主页

亲爱的题主你好,

通过你的描述发觉你有一个控制欲强烈的妈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控制欲过强的人,一般称这种人为控制狂,他们往往有如下表现:

不停的给你提要求,认为你应该按照他的要求来;喜欢评判你,你这么做是对的,那么做是错的,你这么做是不合群,那么做是没特色;自己没有错,错的都是你。

在对错问题上特别擅长使用外归因,表现为自己的对错好像无须讨论,但你的对错特别重要,如果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一切都是你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有问题。

而言之,一个控制欲过强的人会希望外界的一切都按照他的需要他的意志来运转,如果没有符合他的需要他的意志,他就会强制你改变,认为你必须符合他的意志和要求。跟控制欲很强的人相处,会有很强的压迫感、压抑感和窒息感

但是假如你乖乖听他的,你又会很压抑,觉得自己完全被剥夺了意志,并且你不被得到尊重,你的真实的喜怒哀乐和感受没人在意,甚至你变的胆怯、懦弱、胆小怕事。

而控制欲过强的原因是对自身的不接纳往往来源于早年成长环境中父母对自己的不接纳,或者遭遇的某种创伤。原生家庭小时候对自己的打击,父母从小总是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总是不行,甚至经常表达失望、嫌弃的感情。

那么小孩就会对自身“弱小”“虚弱”“无能”的部分感到十分恐惧,并且可能因为从小体验到大量的被指责“弱小”“虚弱”“无能“。

而在潜意识里压抑了太多痛苦和屈辱的情绪,这些情绪让控制欲强的人会严重否认自己人格中的这一面,不愿去触碰自己弱小、脆弱、无助的部分,竭力的证明自己是个强大、有力、正确和高高在上的人,来防御自己潜意识里的创伤。

不要害怕,你与控制欲过强的人相处中体验到感受是非常真实的,之所以体验到这种感受,正是因为,这些控制欲过强的人把他们内心回避的情感体验扔到了你身上,比如恐惧、弱小、无力、胆怯和懦弱。

我的建议:

①让自己承认现实的无常性。即完全的承认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掌控的,你唯一能掌控的只有你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当有不安全感或者控制欲强烈的情绪时,试着不带任何批判的安抚自己,承认自己的情绪的存在,观察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查找一下原因,也可以记录下来,当做一个注解。

②找个时间坐下来可以与妈妈好好沟通一下。问妈妈:为什么你要求爸爸、我以及我丈夫非达到什么什么样的要求?我达到意味着什么?不达到意味着什么?你在害怕什么?是不是害怕我会看不起你,抛弃你?

如果你不听话,不按照妈妈的意志行事,是不是会认为你不爱她?会离开她?帮妈妈去面对自己不愿面对的情感,态度务必要真诚和接纳。

因为要别人放下防御并不容易,你需要给他很强的安全感,一步步突破妈妈的心防,这很需要耐心和勇气。但是唯有让当事人直视自己的问题,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

 

以上希望对题主有帮助,祝题主生活愉快。

 

♥心理咨询师手记:忠贞是对自己的背叛,背叛是对自己的忠贞

ta的主页

从题主的描述中我能深深感受到这个家庭系统里充满的张力,懦弱的父亲,偏执控制的母亲(全能自恋的母亲),吞噬的母性,习得性无助焦虑的女儿。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系统里的孩子对于自己的父母有着埋怨和不满,甚至攻击其实未必是一件坏事,有可能这也是你的一种生存策略,不去埋怨和不满,那你可怎么活呢?

这种埋怨和不满,表面上是一种负性的表达,但对于题主来说,也是具备一定的积极的功能的,例如能让你的情绪和愤怒有出口,否则你也就可能被完全吞噬掉了,会出现一些神经症或精神病症状了!好了,我还是继续从精神分析动力学的角度来给题主一些建议:

1.“吞噬的母爱”:表面上看妈妈对你的控制有点像是“共生”的问题,但是仔细看下来,妈妈和你的关系可能比共生更严重,更像是吞噬的母性,妈妈的自恋把你塑造成她想要的样子,你几乎不能有自我,妈妈也不允许你有自我。

如果是单纯的“共生”孩子会讨好妈妈,妈妈也会很享受这种讨好,但是在题主这里看不到这些,反而更多的时候是妈妈的愤怒和不满,有点全能自恋的感觉,达不到我的要求我就暴怒!妈妈在现实中对女儿的极度控制是一种很直白的吞噬!

题主有可能是在一出生那一刻就不被允许长大了,可能是妈妈的自恋把题主给吞噬掉了,妈妈想让你替她活一次生命!妈妈对你所有的不满意,更多的像是对她自己的不满意!


2.母亲的“全能自恋”:妈妈为什么这么偏执和控制呢?即便做到了她所要求的,但是她还是不满意?

在这里我看到了母亲似乎在自己的人生里有很多的无助和无能,她在通过这种控制把自己的无助感投射出去!题主在妈妈的控制下会变的很无助了,这样母亲似乎才能感觉一点自己的力量感和存在感,以及掌控感,因为她通过对你的控制,补偿了她那脆弱匮乏的自恋。

妈妈的这种“全能自恋”,是如何产生的呢?

自恋创伤对应的是自恋的需求,妈妈的这种东西很有可能是她在早期的时候形成的孩子在最早期的需求,是在母婴关系中,妈妈对孩子的及时回应,可以满足孩子的自恋需求,婴儿会活在一种全能感力。


即整个世界和我合二为一,如我所愿的运转,我肚子饿了拉大便了,妈妈都能照顾到我的感受,当这种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婴儿才能放下这种执着,如果这种需要未得到满足,就可能会构成原始的自恋创伤

题主的母亲很可能有这种原始的自恋创伤,姥姥在最早期对母亲的抚养的时候并未做到即时满足,而导致了母亲有这种原始的自恋创伤,所以在现实的生活中她会不断的通过控制来获得掌控感和类似婴儿的全能感,渐渐形成了她的一种生存策略和模式,以及和你的关系模式!

当然也不排除在妈妈的成长经历中曾经遭遇过的一些创伤体验导致的失控感,或者是家族的代际创伤问题导致的,这些都需要去追溯!

3.接下来我该怎么办?


首先,需要客观的去看待母亲的这种控制和吞噬,并不是真的要对你这样,她也有她的匮乏和无助,甚至有可能存在的未被治愈的代际创伤问题,导致了她今天的失控,她还是很爱你的,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以为只有这样控制和吞噬的爱才是爱,这样她才能感受到她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价值和体验,她才能有安全感!

从内心里去接纳我有一个这么不完美的母亲,她有她的不容易,她的失控和攻击并不是针对我的,那是她的一种生存策略和防御机制!

其次,通过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能够感受到题主的焦虑和无助,题主自体的力量非常弱下,自我是被母亲给吞噬掉了的,题主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帮助,帮自己退行回去到真实的自己,让真实的自己可以充分的发展起来,拥有自己的力量,才能更好的承接这样的母亲,而不是靠焦虑和埋怨承接!

最后,来访可以从身边寻找好的客体关系,或者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建立一个好的客体关系,一个健康的客体关系,去明白你可以拥有自己的世界和力量,你不需要通过妈妈的控制去认知和学会和这个世界相处,你可以自己去看这个世界,并且有能力在这个世界里飞翔,让自己的自体可定。

来访没有一个真实的自体,真实的自体从未被诞生过,需要好的客体关系让你的自体和力量诞生出来,并且陪伴你妈妈长大和飞翔。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