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孩子从小就是我自己带,后来我和老公工作忙起来,从幼儿园开始他就长期自己在家看电视。我觉得他身为独生子女好孤独、好可怜,所以我只要在家,就处于随时待命状态,看看他有什么需求,是我能做的、能满足他的。他去上兴趣课我也是在他看得到的地方守着,确保他能随时看得到我。
但如果我加班、有其他任务而不得不离开孩子,我就会有深深的愧疚,我觉得我什么都给不了孩子,我没有办法安心做事。只有尽量快的回到孩子身边,我才觉得安心,但其实回到家之后什么事都没有,他已经9岁了,我就坐在他旁边抱着他,陪着他看电视、打游戏!
他有时放假在家,会问我今天上班吗?如果我说上班他就不高兴,因为他想玩很久的游戏。但如果我说今天我不上班,他就会很失落。我说妈妈在家你也可以玩游戏啊,他就说不一样。我觉得,我是不是到了已经可以离开的时候?
学乃身之宝:心理咨询师、心理作者、5星优质答主
你好!
从你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你内心的纠结、焦虑、担忧、失落,以及不知所措。
你说到你的孩子从小是你自己带的,后来你和你老公工作忙起来后,从上幼儿园开始,他就长期自己在家看电视,你觉得他身为独生子女很孤独,很可怜,所以你只要在家,就处于随时待命状态,及时满足他的各种需求,以避免他看不到你产生失落的感觉。有时你加班,陪不了他,你就会有深深的愧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现在孩子9岁了,听说你不上班会很失落,因为他想玩很久的游戏,这时你觉得是不是自己已经可以离开他了,所以你现在很纠结,想知道怎么办。
接下来,我给你三点建议,供你参考:
首先,我希望你能明白,60分的妈妈,就是一个好妈妈。
你在描述中说到,你觉得只有自己陪在孩子身边你才是一个好妈妈,这说明,你可能在以”完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求自己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要求自己随时随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否则你就会愧疚。
但其实,这样的”完美”妈妈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完美的人),就算你不去工作,不加班,你也很难做到那样的”时时刻刻”和”随时随地”,所以我希望你能明白,60分妈妈,就是一个好妈妈。
“60分妈妈”,是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根据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足够好的妈妈”这个概念而提出的,意思是妈妈能为婴儿提供一个基本被满足、基本可控制的养育环境就可以了。
当你明白这一点后,你内心的愧疚感和焦虑感,或许会化解一些,而这有助于你轻松地和孩子相处。
其次,我希望你能明白,给孩子需要的,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因为你认为的好,未必是孩子认为的好。
你在描述中说到,你觉得孩子没有你在身边一定是孤独的、可怜的、失落的,所以你只要在家就处于随时待命状态,及时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你这么想是正常的(或许你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父母或重要抚育者足够的温暖和爱,所以你才觉得孩子没有父母的陪伴一定是孤独的、可怜的和失落的,但其实未必如此),因为确实有些孩子离不开妈妈或爸爸。
但你还要明白,给孩子想要的好,而不是你自认为的好,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好和爱。
当你明白这一点后,再去想孩子说你不上班,他就很失落这件事时,你可能就不会想那么多,觉得自己要离开他,因为他现在这个年纪(儿童在9岁时,虽然还会依赖父母,但他们也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有时需要父母的陪伴,有时也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和自由,这样你就不会过于纠结了。
再次,我希望你能明白,父母对孩子的爱,最终是指向分离的。
也就是说,你对孩子的爱,最后是能够让他独立,过好自己生活的。
你在描述中说到,孩子现在9岁了,有时听说你今天不上班,很失落,因为他想玩很久的游戏,他觉得和你在家玩游戏不一样,所以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到了离开他的时候,或许你觉得他疏远你了,让你觉得很伤心,但其实,你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慢慢和他分离的过程。
当你明白这一点之后,内心的失落或伤心,很可能会化解一些。
另外,我建议你也不必过于自责(觉得自己没有好好陪孩子),因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时候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你也是在学习怎么成为一个好妈妈的过程中。
更重要的是,你还要知道,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o无关风月o
你好,从你的提问来看,你一定是一个真正关心孩子的好妈妈。你努力把最好的带给孩子,你希望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依靠。但是孩子的反应让你吃惊和失落。你的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世界。他属于你,但又独立于你。
我想你在小时候一定体会过孤单的滋味吧,所以你不愿意让其他人帮你带孩子,不希望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中。你可能觉得只有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母亲才是合格的母亲。
是的,孩子需要母亲的陪伴,但可能并不是时时刻刻的陪伴。你的孩子已经九岁了,他也应该有自己的小秘密了。这个年龄的男孩子,已经开始学着感受独立与自由了。可能在孩子看来,不在依赖父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你的孩子今年九岁了,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时候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开始有意识的要面子。九岁时孩子的自我意识进行第二次发展,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具有初步的自主意识,什么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不喜欢别人帮助他完成。
甚至有的男孩子已经不愿意让家长拉手,不喜欢父母叫自己“宝贝”或小名了。
我建议你找一个空闲时间,用一个平等的姿态和儿子好好谈一谈。你应该弄清楚儿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学着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学着让孩子听到你的心声。
你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去满足孩子,而不是孩子想要一个苹果,你却给了他一车香蕉。孩子已经长大了,不必每时每刻都陪在他身边。有时候,距离才能产生美。你可以在每天晚饭的时候和孩子聊聊今天的生活。
要注意的是不要变成一个无情的提问机器,你也应该将自己今天的奇闻异事分享给他。在聊天的时候不要加入说教,不然会让孩子感到厌倦,降低与你交流的欲望。
同时,你也可以试着让孩子参与家庭问题的讨论,让他感觉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所以, 你不用感到失落,也不必离开。在你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而在孩子眼中,他已经慢慢长大了。父母是系住孩子的风筝线,应该默默为他的成长保驾护航,而不应该阻止他的飞行。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很好的解决与孩子之间的小问题的。不必担心距离会冲淡感情。无论在什么时候,你们的血脉都是相连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是你们的延续,是另一个自己。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祝你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雅旼:心理作者、2星优质答主
亲爱的,给你对孩子的这份“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同理心”点赞。
从你的描述,我能感觉到你有很强的同理心,比如:
✓你能觉察到儿子作为独生子女,可能很孤单,需要陪伴和关注。
✓你也意识到,你们忙碌,陪伴他时间少,他长期看电视,肯定不行,所以你也身体力行的在调整,比如随时待命,满足他的一切需求。
✓你会觉得他看不到妈妈,可能会感觉到失落,所以尽可能在儿子上兴趣班的时候,呆在他能看到的地方。
另一方面,也从你的描述中看到了矛盾、困惑和焦虑,比如:
✓你深度的共情,让你觉得儿子可怜,你随时待命,看看有什么能做的,能满足的。
一、语言描述的背后,折射出你的“焦虑和过度紧张”,还有“过度的共情”
你从哪些方面感觉儿子可怜?孤独?是从他的表达或者行为表现吗?
会不会是你把自己“幼年时期未被满足的关注和呵护”,移情到儿子的身上了?
孩子需要社交,需要关注,同时,也需要适度的“独处”,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也是人生的课题之一,所以亲爱的,放轻松,儿子或许没有你想象的“脆弱和可怜”。
觉察一下,自己童年的成长是不是有特别记忆深刻的“孤独感,渴望被关注和关心而未被及时满足”,如果有的话,这可能会让你不自觉的把自己曾经的感受,移情到儿子身上。
你要学会区分“自己的感受和儿子的感受”,否则,你的移情,可能会阻碍儿子觉察“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感受”,他会感觉到混乱无措,这对他的个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正确的共情是需要“确认”,比如你可以蹲下来跟儿子聊聊天,问问他:
妈妈和爸爸最近工作忙,很少陪你,你会感觉到孤单吗?你希望爸爸妈妈怎么陪伴,最开心呀?比如,是陪着你看电视,打游戏呢?还是一起户外散步放松呀?或者陪你去游乐场呀?
上兴趣课出来,你最开心的是什么?看不到妈妈,你会感到失落吗?
仅供参考,类似于这种提问和互动,让儿子表达他的真实感受和期望,既是让他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你也能更了解他的诉求,进而避免过度共情和焦虑。
三、学会“高质量的陪伴和互动”
首先,我们对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要有正确的认知。
高质量的陪伴≠满足他所有的需求
高质量的陪伴≠一刻不离开的陪着他
高质量的陪伴≠替他做所有的事情
如果按照这种错误的方式陪伴,有一天你会很困惑,沉醉自己的付出和投入中,自我感动。但儿子并不买单。随着年龄的增长,甚至有一天他会感到“厌烦”。
高质量的陪伴,是一段时间内,放下手机,心无旁骛,沉浸式的陪伴,这个过程“有沟通、有互动、有情感的流动,有思想的碰撞”,比如一起玩亲子游戏,一起户外散步运动之类,这个过程,他更理解妈妈的想法,你也更理解他的诉求,你们的情感就会越来越深厚。
所以,你会发现,高质量的陪伴≠时间的累加,即使你一刻也不离开他的视线,没有互动沟通和情感流动,他也感受不到你的爱。
孩子大了,终究会慢慢独立,会有自己的空间,但他永远是你的孩子,你的放手和离开不意味着,完全不管,用“正确有效的方式”爱他,你们的心会一直在一起。
放~飞:心理作家、5星优质答主
同为妈妈的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心情,我们无法陪伴孩子一辈子,只想把握住现在能陪伴他的时间。
妈妈对孩子的疼爱,是连亲爸爸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不过,在你对孩子爱的背后,也感受到了你对孩子的“操控”,你的焦虑情绪存在。
父母爱孩子是分等级的,三等父母舍得为孩子花钱,二等父母舍得为孩子花时间,一等父母则舍得为孩子花时间自己学习。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虽然我们赋予了孩子生命,可他们仍然是独立的个体,最终仍要完成自己的人生旅程。
父母与孩子,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既然我们陪伴不了孩子一生,那么,如何教育就成了新的课题。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推荐与你,很多文章都能从中感受到作为父母的一种成熟和成长。
对孩子是真爱还是溺爱,这里需要你区别开来。真爱,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会有责任和担当。
社会中不乏子女教育的反面教材。这世界上所有的投资,唯有一项不允许我们有所失败,那就是孩子教育。它不会给我们从头再来的机会。
●看到你在担心什么
如你所说,你担心孩子孤单,甚至感觉可怜……这些担心都是你的焦虑情绪使然。
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不被满足的需求,看到你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控当中?希望你和孩子永远都不要分离?
这里需要了解,你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氛围?父母婚姻,和父母对你的养育模式?你和老公的感情状态如何?
你对孩子的“依恋”,感受到你的安全感不足。这里和家庭和婚姻都有着一定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式,我们会把这种模式带进各种关系里。不陪伴孩子让你感受不到安全,是失控的,希望能在你的控制范围内。
●建议
1.给孩子更多信任
父母没有被疗愈的问题,都会被孩子继续传承。比如你的焦虑。
孩子逐渐长大,早晚你要放手,不足现在试着放手。
2.实现母子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功课,你有,孩子也有。我们替代不了孩子,需要他自己亲自完成。
比如,在你和孩子的关系中,看到捏捏模式和孩子互动的模式。你们的关系里隐藏着重要的人生课题,发现它,并去完成。
3.关注自身成长
把多余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好妈妈教出好孩子。让孩子从你身上看到自信、勇敢、果断等好品质。
4.加强与老公的沟通交流
家庭核心是夫妻关系,家庭伦理是老人最重要,孩子永远没那么重要。
把你的感受和需求真诚与伴侣沟通,得到他的理解和帮助。男人是天生的教育家,会给你带来更多启发的。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朵朵莲:3星优质答主
亲爱的题主,希望我的回复能够给予你帮助和支持。
看到了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觉得愧对孩子,没有给予孩子很好的陪伴。于是想尽办法陪伴孩子,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是否你的关注让孩子感觉幸福吗?是否你离不开孩子?是时候要改变了。
●你虽然生了他,但他不属于你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带着使命和责任的,父母虽然生了他,但是他不属于你。看似在陪伴孩子,更多的是满足你内在的需求,孩子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妈妈你用你的方式来爱孩子。孩子感受是最重要的,感受不到妈妈的爱,要知道,孩子已经长大,他有独立的能力。
●很多时候,父母把孩子想的太弱
爱孩子,哪怕在工作的时候,都会想着孩子。妈妈是否察觉下?内心的焦虑,妈妈也要为自己而活。你的快乐对于孩子很重要,孩子需要绽放的妈妈。很多时候,妈妈把孩子想的太弱了,也会让自己更弱更无力。孩子与生俱来就是向上向善的,来到这个世界,有掌控自己能力的,也能适应这个社会。
●父母与孩子越早分离,是保护孩子
看似想保护孩子,却剥夺她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孩子遵从于父母,并且也想做自己。所有的关系都以和为主,唯有和孩子的关系以分为核心。越早分离,孩子就越能够独立。爱他就给他自由,给他成长的空间。
●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活出自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妈妈要回归各个社会关系的角色,孩子不是你的唯一,不断的挖掘自己的兴趣点,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把视线转移,做擅长感兴趣的事,孩子也会向着妈妈一样。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探索。不断的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