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心理咨询师被AI替代的可能性有多大?

文:半斤半
来源:心榜(psytop)

2019年东京论坛上,马云说:


“在未来,有超过50%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很可怕,但也令人兴奋。

 

究竟什么职业会被取代呢?


BBC基于剑桥大学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未来在英国的“被淘汰概率”:

 

  • 电话推销员、打字员、会计以97.6%至99%的概率位列前三甲,超过90%的还有保险业务员、银行职员等。多数第一与第二产业工作,都以60%-80%的概率可能被取代。

 

解决人类精神健康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有多大可能性被人工智能替代呢?

 

BBC的答案是0.7%!

 

可见,在目前专家看来,涉及到人类情感和心理的职业,机器很难胜任。

 

人们坚信,机器人可能永远都不能理解人类的内心与情感。

 

真的是这样吗?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AI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回答它能否取代人类,解决心理健康的问题。

 

 01 

我们需要AI:

心理健康服务的人才缺口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福祉,例如,数字医生和护士的应用使诊断和治疗的效力大大提高。

 

医学专业人员的数字化是下一个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精神健康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1/4的成年人受到精神障碍的影响,仅抑郁症就折磨着全球约3亿人。

 

可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获得相应的帮助。

目前我国提供精神健康服务的从业者分三大类:


  • 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

 

精神科医师3.34万人,心理治疗师只有约6000人,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万人。

 

根据WHO建议,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按这个估算,中国还需要130万名心理咨询师——这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

 

而人工智能可以迅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目前,AI技术最有应用前景的发展方向分别是在以下两个方面:

 

计算精神病学(Computational Psychiary);


聊天机器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种应用前景,多大程度上能解决精神健康问题?


能解决精神健康服务中哪部分问题?

 

 02 

提高诊断与治疗效率的AI:

计算精神病学

在计算精神病学领域(Computational Psychiary),AI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什么是计算精神病学(Computational Psychiary)?


  • 它是将复杂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首先来看诊断

 

心理健康从业者知道,人类对精神疾病的诊断,目前的主流范式是症状学——也就是靠观察,靠表象。

 

那诊断依据怎么来?


目前,诊断依据是按照专业人员对精神疾病症状的收集、分析和汇总,收录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

 

可是靠观察和表象为主要依据的诊断标准,可不一定很靠谱。


2012年人民网一项报道称,在中国,一流精神科医师初诊误诊率达20%,“三流医师”甚至会高达40%。

 

精神疾病诊断难有两个原因。

 

首先,由于缺乏生物标记物(例如,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通过观察收集到的症状,在不同的诊断类别中会有所重叠。


比如,情绪低落这一症状,可能在抑郁症、PTSD、精神分裂症等多种障碍中均有体现。

 

第二,人类的观察容易产生主观性错误。


比如,性格内向的多动症儿童,表现出焦虑、抑郁等,应该与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相鉴别。

 

面对这一困境,人工智能的介入就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弗吉尼亚科技集团(Virginia Tech group)研发的人工智能产品,能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结果与大量数据相结合,包括心理测量、行为数据、访谈的质性数据以及医生的评估等。

 

这些数据的结合,会为专家提供充足的诊断依据:

首先,因为有行为大数据的支持,人工智能对症状的观察更全面,不会有选择性忽视一些而重视另一些(人类的观察会有这种偏见)。

其次,fMRI的应用使内在的生理数据得到全面分析。

最后,人工智能可以结合行为和生理数据,做出更充分的判断。

 

所以,有专家甚至相信,在不久将来AI可以取代人类专家,做出独立诊断。

 

然后来看治疗。

获得了准确诊断之后,接下来就是对疾病的治疗。


人类治疗精神疾病至少有这四个部分:


  • 1.用药;

  • 2. 效果评估;

  • 3. 病程预测;

  • 4. 预后管理。

 

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类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预测疾病的进程,帮助选择最佳的治疗路径。


算法通过挖掘现有的临床试验数据建立统计模型,可以对特定治疗药物作出反应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识别。

 

应用算法预测特定的抗抑郁药的效果,以获得最佳的成功机会。

 

 03 

机器人中的“大白”:

AI可以提供怎样的聊天机器人?

说完在计算精神病学领域的研究,让我们再谈谈能提供咨询和治疗服务的聊天机器人。

 

你有没有想过拥有一个像《超能陆战队》里大白一样的智能机器人?

 

他善良贴心,总是能够想尽办法让你开心起来。

 

聊天机器人就是为你我量身定做的“大白”。


下面向大家介绍两种时下最热门的聊天机器人,他们分别是:


  • Chatbot和虚拟咨询师。

  

目前市面上最火的聊天机器人是Chatbot。

 

据统计,我国心理疾病人群整体就医率不足10%,形成”患病不看病”的客观现实。


信任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显示,来访者对很多素未谋面的咨询师很难产生信任感。


但是面对机器,他们会放松警惕。

 

即便如此,Chatbot也无法完全替代咨询师所扮演的角色。


比如,机器会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场景中犯错。

 

因此,在目前的实践中,还仍需心理咨询师帮助机器优化它的学习系统框架,例如,识别潜在的性别、种族和年龄偏见等。

 

除了Chatbot,虚拟咨询师是另一种可能。

 

虚拟咨询师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在1966年设计出的伊丽莎(ELIZA),是现代聊天机器人的鼻祖。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的虚拟化成为可能。

 

例如,Facebook开发的计算机程序Woebot,旨在复制患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对话。


Woebot会询问你的情绪和想法,试图倾听和了解你,并提供相应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工具。

 

Woebot的第一个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使用此产品的两周后,参与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显著降低。

 

另一个例子,是由南加州大学创意技术研究所(ICT)发起的聊天机器人Ellie,它在治疗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颇有疗效。

 

Ellie将能够检测非语言线索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


通过观察病人脸部位置和说话速度,Ellie使用不同算法来确定自己提出的问题、动作和手势。

 

虽然在科技上已有重大的突破,直至目前为止,虚拟咨询师的综合素质还远不及真人咨询师。


未来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04 

0.7%背后的理由

前文所述,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被AI替代的可能性仅有0.7%。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工智能还无法在复杂的情况下处理问题。

 

在未来的精神健康领域,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势必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比如,有关疾病和患者信息整合和计算的工作。

 

但人工智能在复杂的情况下,无法取代人力,例如:


  • 对患者的精神状态的评估、潜在的暴力行为或是否需要住院等复杂任务。

 

总之,在精神健康领域,AI能够取代人类的几率很小,但它能够与人类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与其把人工智能和人类完全对立起来,不如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 人工智能如何优化和提高人在精神健康领域的服务质量?

 

那么,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机遇,还有挑战。

 

机遇在于,我们将很快迎来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革命,获得高效和高质量的治疗。

 

挑战在于,如果人工智能建立了心理健康障碍的模型,我们是否也要建立一个“正常”的模型?


如果是的话,如何定义“正常”?


当一种关于“正常”的模型被定义出来时,它会被用作健康的测量工具,还是打压异己手段?


当用人工智能来研究大脑时,我们是否能做到不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为前提,来维护群体的精神健康?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参考资料:[1] Artifical Intelligence for Mental Health. The Medium. [2] Mental Disorders Affect One in Four People. WHO. [3] Computers and Therapy. AI Therapy[4] AI-Powered Therapy to Set Minds at Rest.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5] Pyschotherapy and Artifical Intelligence: A Proposal for Alignment. Hypothesis  and Theory Article.[6] Will Robots Replace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EHS Today [7] Can Big Data Help Psychiatry Unravel the Complexity of Mental Illness. Scientific American.[8]《我国心理咨询师缺口多达130万人 国家卫健委正在探索“本土化”心理服务模式》.新浪新闻.[9]《精神病的误诊率是最高的》.新浪新闻.[10]《这个千亿市场的就诊率不足10%,互联网+心理服务能否让用户买单?》.动脉网.

作者简介:心理人的行业内参,不错过第一手行业资讯。转载自公众号:心榜(psytop)。

排版:小鲸鱼  梵辰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