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你,我该怎么办?依赖型人格障碍指南|心理词条

依赖型人格障碍,顾名思义,是描述了一个对关系过度依赖的人格,进而演变出对日常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从而进化出这么一种“依赖型”的人格障碍。患者经常会有无助的感觉,以及对日常事务的失控感。很多人可能察觉到自己属于一个叫做“依赖型障碍”的人格。


先不要着急下结论,这篇文章,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依赖型人格障碍”:


  • 阐述定义 –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什么

  • 背景 –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 案例分享 – 当我们在谈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讨论什么

  • 相关科普 – 人格障碍是什么

    • 当我们自我“诊断”为某种障碍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 个人见解 – 如何面对依赖型人格障碍

你可以将它看做是一个简单的指南,希望能够对你或者周围的人有所帮助。


01

阐述定义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什么?


依赖型人格:不自觉地依靠别人的看法来评定自己,常常表现为没有主见、看重别人的评价,常常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举动就想太多,倾向于否认自己从而认为是别人比自己好,强烈的自卑感常常无意识地带入到日常生活中。


他们可能在做选择的时候拿不定主意或者他们更倾向于服从一个权威的指向,告诉他们应该怎么选择;他们过分重视一段感情,尤其是当这段感情涉及到亲密关系的时候,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甜蜜的负担”。


根据美国精神诊断和精神障碍诊疗第五版手册中对此类人格的九项定义,如果在以下特征中满足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1. 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做出决定

  2. 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 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 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 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 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 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 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 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指当依赖型人格的这些行为特征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极端的方面,比如过分地依赖别人,过分地顺从地别人的意志,常常会将别人的需求看成是自己的需求,在亲密关系中丧失自我,甚至是逆来顺受。极度缺乏独立性和安全感,害怕分离、害怕被遗弃,极度的自卑感使自己不能从正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这些特征对自己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程度的困扰,以至于不能够正常的生活工作和交友,就说明依赖型人格已经发展成为了依赖型人格障碍。


02

背景


对于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主要成因,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2]中提出,是因为“童年早期的依赖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从而导致成年期的心理固著在“口欲期”,以至于使一个人的“心理哺乳期”不断延长,有的人甚至处于“终生心理哺乳”状态”。


我记得在一个“心理学流派介绍”的一门课中,形容弗洛伊德提出的几个时期中的口欲期,说处在“口欲期”的人格,通常会表现为将受到的攻击或者负面的事件像吞一个鸡蛋一样吞进自己的嘴巴里,然后把这个鸡蛋在嘴巴里通过挤压反复地咀嚼让这个东西破碎在自己的口中。这样的人一般倾向于将外界受到的刺激内化,这是相对于“肛门期”的人格来说的。


通过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主要成因,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容易发展成为依赖型人格的人:


  1. 过分被养育者宠溺的人

    在被宠溺的家庭中,童年时期对养育者过分依赖,直到长大后,自己的一切需求都被父母所满足,让他形成一种“没有父母我就活不下去”的想法。在90后中,有很多人是独生子女,父母在童年以及在成年初期都会给予子女足够的经济或者精神支持,因此这些人通常在成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和父母完全“分割”。前几年的“巨婴”的说法大部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滋生出来的,同时也是“原生家庭”这个词语火热的原因。

  2. 不现实的完美主义

    一些不能够自己做决定的人,除了因为第一种情况造成的习惯性依赖养育者而倾向于将自己的选择寄托在养育者的需求之上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企图掌握所有的可控因素,试图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这样的人通常表现为优柔寡断、依赖型强。

  3. 逃避负责

    法国心理治疗师皮纳认为:“那些不做决断的人是在等别人替他们做决断。他们因此不用承担任何因选择失误而导致的责任。”由于害怕承担责任而放弃了这一决定的权利。仿佛把这个决定权交给别人,那最后即使是因为这个决定而导致了不良的后果,也会将这个责任推诿给他人,从而保持自己内心的一个清白。


03

案例分享

知乎上看到一位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描述,其中有一段让我感觉很难过[1]:

所以依赖性人格就像一直没头苍蝇 一直在到处乱飞 只是一直被推着走,宿命就是为了找到一个让你觉得可以依赖终身的人。

最近在刷豆瓣的时候,看到一些让自我诊断是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们,他们的讨论让人心疼:“没有你,我该怎么办?”,“我好像真的离不开他”,“因为我太黏人,吓跑了我的男朋友”。

  • 当我们在谈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讨论什么

当我们在谈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讨论我们的成长环境,家庭氛围,对过去的牵绊,对未来的规划,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综上可以看出,在依赖型人格的背后,你可能是一个懦弱的,没有勇气承担责任的人,宁愿将自己的命运轻易交托给别人也不愿自己为之承担可能与之而来的痛苦;


你也可能是一个极端的完美主义者,对关系和生活都有着极其崇高和美好的愿景,宁愿不开始一段关系也不愿在这个关系中受到痛苦和打击甚至是分离,有句话可以很形象地形容他们的状态:“最痛苦的就是求不得”,他们的追求已经超出了现实生活中能够给予他们的,而这些由于过分的渴望最完美的状态又不愿意“苟同”的人,他们不理解的是,最好的最完美的状态其实并不是突然间遇到的,而更多的事自己在这个关系中怎么去经营,怎么去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愿景;


你也可能是一个从小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幸福家庭中,父母给予你想要的一切,但同时也夺走了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可能拥有的一切


04

相关科普

人格障碍是什么


人格表现为我们日常中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处理事务的习惯,我们不同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会起到一个正向的调节作用但是有时候当这类的行为模式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工作甚至的人际交往,因此受到了一些负面的困扰。

人格障碍则是表示了这个困扰的程度,也就是说,偶尔的一些困扰是属于正常范围之内的话,就还达不到一个“障碍”的程度,相反,如果确实受到了很严重的侵扰,那么很有可能是属于某种人格障碍了。

  • 当我们自我“诊断”为某种障碍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也不要给别人贴标签。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叫做“大二综合征”,说的是当心理学的大学生到大二的时候会学习到很多中心理现象,而学生们往往会有一段时间看到某个心理学现象,就觉得自己就是这个症状,而他们看到其他的知识后,他们又觉得自己又符合另一种心理症状。


就像很多医学生,在学习到某个疾病的特征表现后,他们觉得自己好像也很符合这些现象,从而觉得自己可能患上了这个疾病。


综上,如果当你了解到很多人格障碍之后,也觉得自己也可能患有相关障碍的话,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并不是说你真的生病了。


所以,我认为在介绍依赖型人格障碍之前,有必要先强调一下:你现在可能正在喝一杯浓缩咖啡,如果你觉得自己心跳加速,不要急着认为自己有了什么问题,而忘记了咖啡给你带来味觉的享受和头脑的清醒


你更要认识到你只是喝了一杯浓缩,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人都会心跳加速。所以,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后,认为你可能也是依赖型人格障碍,那么首先冷静地思考一下,你的程度是属于人格还是人格障碍,这两个概念是有一个区别的。如果程度没有那么严重,那你的这部分人格其实是一种健康的保护盾接纳自己的这个人格,就像抱抱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一样


05

个人见解

如何面对依赖型人格障碍


  •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自我矫正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其实是很难被治愈的,因为这个障碍影响到了日常行为习惯当中,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选择行为。所以,患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慢慢治愈自己,那么他们需要尽可能多地觉察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习惯以及当需要做决定的时候 ,自己习惯去如何思考,并且有周期的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记录,可以提高我们在做决定时候的惯性思维,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需求,促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并接纳自己。

其次,患者可以通过冥想,或者心理暗示的一些自我肯定的方法,找回自信,对自我和周围的世界和生活有一个客观的认知。

  •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之道:

1. 治愈童年


有句话叫,你出自于一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就可能面对两种不同的人生:有些人可能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而有些人可能是用童年治愈一生。


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印痕有关。需要自己对过去的一些经历进行认知重构,用已经成熟了的价值观去解释那些过往,这样有利于摆脱来自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道德”限制。

2. 重建勇气


依赖型的人害怕冒险,害怕一个人。那么自己可以选择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请。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游,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找回自信,以独立的姿态去拥抱未知的世界。

当你周围的人是依赖型人格障碍,那么看完这个文章,希望你对他们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如果你们现在正在处于一段亲密关系当中,那么你可能需要帮助TA找回那个独立的自我让TA成长为一棵橡树,而不是橡树下面寻求庇佑的小草。

参考文献: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798220
http://www.gongshu.gov.cn/art/2017/4/24/art_1323072_7313881.htm
作者:一个王国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