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告诉你:人脑记忆的本质

01

记忆的本质:模糊不清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某次采访中谈到父亲对他的影响时,说起过他父亲对于“记忆”这件事的看法。

 

父亲对他说,原以为自己还能记得小时候的事情,但其实那是不可能的了。

 

因为他发现,当他回忆今早发生的事情,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具体的印象,但如果他今晚再去回忆早上的事,那时回想起来的就不再是事物原本的模样了,而是记忆中的那个印象。

 

也就是说,他每一次回忆一件事时,并不是在回忆这件事本身,而是在回想关于这件事最近的记忆。每一次的记忆都是不真实的,模糊的,都偏离了事实本身,不再是事情原本的样子。

 

我们可能并没有小时候的真正记忆。

 

所以,博尔赫斯的父亲才会说,记忆是一种令人悲伤的东西。

 

在《考试脑科学》一书中,日本脑科学专家池谷裕二从脑科学的角度说明了记忆的这一特点,即人脑记忆的本质就是“模糊不清”。

 

我们的记忆原本就是模糊的,有时甚至会消失不见。

 

这听上去似乎令人沮丧,然而,如果记忆是精准的,清晰的,那会是一件好事吗?

 

02

失败的意义:

通过反复试错找到正确答案

 

在美剧《记忆神探》中,女主角卡莉.威尔斯是一位记忆力超群的“患者”,她患有超忆症,症状是,她能记住每一件经历过的事情,记住每一个细节,她的记忆就像扫描仪一样过目不忘。

 

虽然这项超出常人的能力让卡莉成为了警察的好帮手,然而像计算机一样的超凡记忆却困扰着卡莉的生活。

 

拥有一个“记忆准确且不会忘记的脑“并不见得是件好事。拿计算机来说,相比人脑,它是无比准确,不会出错的。

 

可说得难听一点,计算机只是照本宣科、顽固不化、不懂变通。

 

如果遇到“不吃东西就会死”这种近乎走投无路的危险状况,依照计算机的记忆方法,最后就只能饿死了。

 

可我们人却不会,人脑记忆的模糊性和灵活性对于人类生存来说恰恰有实质上的意义,因为真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生存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复杂的变化。

 

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我们必须依靠过去的记忆,还要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对于生存来说,准确无比的记忆反而无法被有效利用。

 

人脑与计算机不同,它不会原封不动地传递或保存信息。

 

人脑更擅长使用“排除法”,即不断排除错误,最终留下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地试错。

 

我们之所以常常会感到失败,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试错,通过不断试错,不断排除,最后找到那个正确的答案。这样看来,其实失败并没有不好,它只是我们排除错误的必要环节。

 

通过反复失败、反复试错,并从失败和试错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我们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然后活下去,并走向成功。

 

03

生而为人的乐趣:

在于“可能性”

 

在《考试脑科学》一书中,作者池谷裕二把人脑和计算机进行了对比。

 

其实人脑和计算机最大的区别就是“不确定”,这种“不确定”在我看来也是“可能性”,如果换一个更加积极的词,那应该就是“希望”。

 

有了“可能性”,便有了“希望”。

 

计算机是精准的、严密的,它从来都不会出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却是死板的、不懂变通的、缺乏可能性的。

 

而人脑之所以与计算机不同,正在于它能对传递信号的强度进行微妙的调整,它可以自由调整所传递的信息量,这就是“思考”的源泉。

 

尤瓦尔 ·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过三种人类能够获得永生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改变人类的基因,这也是最不现实的方法。

 

第二种是仿生工程,有机生命与无机生命的结合,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赛博朋克”。

 

第三种就是无机生命工程,即创造出完全无机的生命,把个体的思维、意识、体验、经历等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永久储存,永久保留。

 

你会如何选择呢?

 

将自身转化为程序保存在这世间以获得永生,刘慈欣所谓的“死神永生”,你又愿意吗?

 

如果记忆是精准的,一切都是确定无比的,那么,人活着的意义何在呢?

 

相比之下,或许还是充满可能性的生命体验比较有意义吧。

 

曾经读过一段关于作家彼得 · 汉德克的评论文,其中有一段文字,大意是,每个人都只有一生,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活得最多,其实就是感受最多,就是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最多。汉德克就是活得很多的一个人。

 

活得很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就是去体验那些所谓“负面的”或是令人不那么舒服的经历,因为幸福美好的体验总是差不多的,就像计算机总是精准无误一样。

 

虽然完美,但未免有些无趣,浪费了作为一个人的种种“可能性”。

 

画家方力钧说自己就是喜欢生活中的各种“麻烦”,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人脑的这种模糊性,恰恰提供了人活着的种种“可能性”。

 

生而为人的乐趣总是藏在那些“意外”里,藏在那些“偶然”里。

 文:Tomip!nk  (公众号:时间之果)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