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需要的生活

为人父母,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

  • 我的孩子好像总是静不下来?

  • 我的孩子脾气很急躁,也常常生气。

  • 我的孩子要不就入睡很困难,要不就睡的不踏实。

  • 我的孩子会啃指甲,眨眼睛,舔嘴唇……

  • 我的孩子长得很小,比同龄人发育要迟缓很多。

可是我们去问问父母的教养方式时,每一个父母都会很憋屈,因为我们真的已经很努力了。

的确这届父母很努力,铺垫盖地的育儿知识给了我们太多指导,我们努力的吸收,想要给孩子最好的陪伴,最好的童年。可是我们自以为的最好,却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你还记得自己的童年吗,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没有各种玩具和电子产品,电视也只有傍晚半个小时的大风车。我们有固定的和玩伴游戏的时间,我们会自己做作业;我们甚至一年也出不了几次门,却能细微的观察到这个城市的时光变迁。

社会节奏太快,带给我们很多新鲜感,却也打破的生活原有的品质。而七岁之前的孩子无论是意志力的发展还是身体的健康成长都需要规律的生活节奏。这种规律就如同呼吸,它会让孩子感知到平衡,获得内心的安稳。

孩子需要简单重复的生活。就如同吃饭一般,一日三餐健康长大,一旦摄入过多的饮食,孩子会消化不良。头脑也一样,信息和刺激过多,他们也会消化不了,变得烦躁和无措。当我们觉察到孩子有这样的现象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

1、你是否给孩子看很多书


美好的绘本故事,不仅能给孩子滋养,往往也能打动大人,阅读的亲子时光也是无比珍贵的。陪伴孩子读书的家长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家里有多少新书,无论你怎样用不同的书吸引孩子,有一段时间,Ta会无比执着的去阅读一本,哪怕都已经对内容耳熟能详,还是要求你反复的读书,因为重复能够给到Ta安全熟悉的感觉,重复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而我们大部分的孩子都面临着一样的情境,就是书太多,每天的阅读量太大,导致没有吸收熟悉,第二天又开始吸入新的内容。

2、你是否给孩子讲很多的道理

青春期时候的我们最害怕父母的唠叨,而做了父母的我们却在重复同样的教养模式。因为是成人,要给到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他养成好的性格,一旦遇到不合适的事情时,我们都会开始讲道理,我们心里会有个期待,在我的谆谆教导下,我会有个好孩子。

而事实上,你传达出来的道理背后是你自己的价值观,你的应对模式,还有一部分你的焦虑和你的无措。我很喜欢一句话:“儿童不是由父母培养大的,不是父母教给他们如何成长,而是儿童自己从父母那里捕捉了成长所需的东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神胚胎,他们有自己的成长动力,给到孩子积极的影响,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当你忍不住唠叨,指责,说教时,请提醒自己:“我此次此刻需要一张闭嘴贴。”

3、是否接触大量的电子产品


我常常在外出坐动车的时候,会看到带着孩子的家长,入座后习惯性的拿出IPAD让孩子玩,孩子也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们有大量可以选择的游戏和动画片。电子产品往往成了一种替代性角色,它们陪伴孩子的成长,我们也称之为电子保姆。在这样的时代里,完全不接触那是理想状态,但大量脱离现实链接的电子游戏、动漫、抖音,会让孩子分不清现实和虚拟。通常家长是图省事,塞给孩子手机或IPAD ,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和父母游戏,沟通,互动。


4、是否让孩子做很多的决定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成长在一个尊重有爱的家庭,所以也免不了进入一个误区,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得到太多所谓的“尊重”,凡事都要“请示”一下孩子,”这种有事没事都要问一问的家长,反而会造成孩子有两种感受,一是“我太重要,世界都要以我为中心”;二是“我能知道什么啊,干嘛啥都问我”;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内在混乱、模糊、自我中心且没有同理心。我们尊重孩子是希望他们有主见,成熟,但如果仅仅提供选择而不用负责,我们带给孩子的又是这样的品质呢?


除了避免过多的刺激和信息输入以外,我们在给到孩子需要的生活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能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1、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提到,幼儿期的孩子需要发展主动性,当儿童的好奇心以和主动性探索活动得到大人的鼓励,而且大人还提供更多机会让他得以自由地参加各种活动、家务,儿童提出的大量幼稚的问题也及时得到了大人耐心地解答,孩子就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种误区,尤其是一些繁琐的家务,会觉得他们做了,不如自己动手,为了避免麻烦,也常常扼杀了孩子主动做家务的热情。而事实上,如果能够给到孩子动手机会,他们会更愿意对环境积极探索,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做事,行为的主动性也得到发展。


2、给孩子需要的生活,而不是随大流的生活


我们习惯说大环境是怎么样的,我的孩子不得不怎么样,而我们又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与生俱来的气质、基因和生命密码,他们会成长成自己的样子。每个父母眼中都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也免不了暗暗比较和盲目跟随。如果要比较,我们尽可能的只在自家孩子身上做纵向的比较。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好的家庭教育和陪伴会占住他们这几年里60%-90%的时光。即便我们在传统教育上选择了随大流,我们依然可以在家庭陪伴中寻找合适自己孩子的,顺应孩子成长节奏的养育方式。

3、夫妻观点不一致的时候,请先关照夫妻关系

铺天盖地的父母学习内容的确可以促进我们的成长,但也会带来家庭关系的弊病。往往“努力进步完善的”会施加很多压力给“停滞不前的”,也因为关系的不平衡,在养育孩子的方式上,两人也冲突连连。在这样的冲突中,所谓的好教育并没有什么用,孩子能真切感受到的是父母并不相爱。而当父母彼此尊重、信赖、平等、欣赏,不用刻意地教育和引导,孩子是在好的关系示范中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