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人际关系、亲密关系都处理不来,该怎么办?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人际关系、亲密关系都处理不好,知心朋友很少几乎没。人生一直以来感到很强烈的孤独感,虽然渴望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也渴望有好的亲密关系,但是没办法拥有。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理解那份孤独和无奈呢。平时除了独处不想与其他人交往,与人交往总感到哪里怪怪的。想过就这样过一生吧,但是孤独袭来时又很想去改变,但是不知怎么办?听过心理咨询有会帮助,真的吗,怎么起作用?

学乃身之宝: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

ta的主页

从你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你内心的孤独、无奈、痛苦,以及想要改变的强烈愿望。
你说到你已经30岁了,人际关系、亲密关系都处理不好,知心朋友几乎没有,你有一种很强烈的孤独感,想去和他人交往,但又不知如何改变,所以你来这里求助,想知道怎么改变。

接下来,我给你三点建议,供你参考:
首先,我建议你想想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孤独的,当时发生了什么。
你在描述中说到,人生一直以来感到很强烈的孤独感,那么你是从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感觉呢,当时发生了什么。
让你这么回想的目的是想帮你找到其中的原因,这样你才有可能找到应对的办法。
或许你小时候没有和重要抚育者,尤其是父母,建立稳定的、安全的关系,这让你的内心一直充满焦虑和恐惧,长大后,你再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也是小心翼翼,一方面担心自己不够好,对方会离开,另一方面担心对方会突然离开,自己受伤,所以不敢和他人接触;亦或你长大后,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遭遇过被伤害的情况,也会影响你和他人自然交往,你在描述中也说了,你和人交往时,总感到哪里怪怪的,等等,总之,你要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分离焦虑,有强烈的孤独感。

其次,我建议你理性看待自己找到的原因
当你找到自己感觉孤独和害怕分离的原因后,我建议你理性看待它,因为理性看待,有助于你更好地认清现实。
理性看待,需要你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和曾经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你小时候没有建立安全型依恋,亦或是你在和他人交往中被伤害过,才导致你现在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但我希望你能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和曾经的自己,是不同的,因为你已经长大和成长来。
你在描述中也说,你到了而立之年,我想,你对人情世故,以及过去的经历都会有相对理性客观的判断,所以,你要看到自己的力量。
二是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也就是说,你要明白,虽然自己现在有强烈的孤独感,有分离焦虑,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但你还有时间和精力让自己成长的,并拥有应对这些负面情感的能力的。
当你这样理性看待后,你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或许会化解一些。

再次,我建议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想想自己做些什么,可以让自己慢慢摆脱现在的状态。
当你理性看待自己找到的原因后,也可能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这时你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尽力去做好。
比如,你能不能试着想想你感觉到与人交往时的怪怪的感觉,到底是怎样的感觉,然后理性看待它;你能不能试着用真实的自己和他人交往,看看会怎样,你要知道你只有试着走近人群,才能接触到人,之后才有可能建立亲密关系;你能不能想想自己是怎么和为数不多的知心朋友交往的,那些相处经验也可能是适用于其他人;你能不能读一些有关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书籍,或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等等,总之,你要知道自己是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摆脱现在状态的。
当你开始行动后,你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很可能会慢慢化解,因为有时各种负面情绪的敌意,就是行动

其实,让你找到自己孤独和分离焦虑的原因,理性看待那个原因,以及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都是为了增强你的自我价值感,让你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一个人的孤独感可以通过和他人建立深度关系来化解,但最终还需要我们自己拥有真自我,即能够尊重自己的感觉,不被他人的想法左右。
这会让你感觉到“我基本上是好的”,”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这种深深的自我认同,可以随时抵挡孤独的来袭。 

春枫傲雪: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ta的主页

其实,没有天生的“得宠儿”,拥有了所有天资聪颖,不需要担心生存,轻而易举的就找到值得依靠的关系,如果有,他也不会珍惜,因为轻易得到东西人是不会倍感珍惜的。恰恰是因为挫折、因为不公,个体才能洞察一切问题背后的真相,就懂得怎样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少受痛苦的干扰。

与时间做朋友,与自己和解。

人在把精力和注意力专注在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是无暇顾及孤独的,也就是人在闲下来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孤独,就像是一个进入到“空房间”的人,他不知道该怎样自处,没有自处习惯的人,就会下意识的寻找一些事情想要打发孤独,但是越是控制就会发现越是孤独,因此,不难发现,经常因为无聊玩手机的人,最后他仍然是最孤独的,因为无聊找朋友聊天,也会更加空虚……

但是,同样的问题,转换心态,学会享受“不舒服的状态”,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玩手机,可以变为,发现一个兴趣点(厨艺、手工作品、音乐、作画……),将它成为一种爱好,激发内在的创造力,不断探索,放下手机内心依然是充盈的,而且是层层递进的

与人聊天,当你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朋友,你会发现总能发现他不同的一面……

所以,问题带来的不仅是痛苦,还是让我们看到内在冲突,并学着与自己和解的途径,而这么做下来,你会发现你并没有付出什么成本,但是内心是温暖的、幸福的。

人际关系的和谐来自自我完整

孩子们找同伴是因为单纯的想要玩的目的,成年人建立并关系并非简单的为了玩耍,更是为了一起承担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们的痛苦是来自于没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成年人的痛苦,并不能单一方向的思考问题,独立自主的面对问题是他们第一个突破的要点,由此产生很多情绪问题,感觉到茫然失措,所以情绪来得时候,态度就转变很快,热情高涨到嗤之以鼻,都是常有的……结果是得不偿失。

而那些关系稳固、和谐的人,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也许是鲜少发表意见,但有困难拔刀相助,也许是粗线条,经常摸不清状况,但是有问题会积极改正。情感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原因在于成因不同,但是懂得求同存异,懂得谦让、懂得谦卑的人,一定关系坏不到那里去,有分歧是正常的,所以如何处理冲突和分歧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一个人的表现出最能代表自己的人生态度。

孤独是我们生活的必须品


人是害怕孤独的动物,这是因为生存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所以对孤独的评价大部分都是坏的,不好的感受评价,但是人更需要与自己独处的时间。需要一个让自己全身心放松下来的空间,一个需要消耗情绪的时间,以及深层的提高自己的时间,这都需要在孤独中完成。没有了孤独,人就像是一个机器不断在反应中度过,而没有了清晰辽阔的轮廓提升自己的时间。

面对人际关系,首先要有一个对孤独的客观认知,才能更好的处理情绪障碍,孤独并不是败下阵来的退居所,而是遇到并不适合的关系捆绑有离开能力的底气。

遇到问题要积极乐观,避免消极悲观


经验告诉我们,挫折使人产生悲观情绪,悲观的情绪有产生消极的观念,这样一来离解决问题就只能背道而驰,如果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的思想就大没有用处了,但是人的思想确确实实存在,并且拥有着巨大的能量,只要你愿意积极的看待问题,问题就会成为过去,没有什么可以轻易让你感受到挫败,知道自己从来都有选择的权利。

奔腾笑笑:二级心理咨询师,四川大学心理学硕士。

ta的主页

先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说实话,我很难100%体验到你所谓的很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奈,但也能有些许体会。题主说“人生一直以来”都有这种感觉,我联想到的是在很小很小的婴儿期,我们甚至都很难感受到孕育我们生命的母亲的温暖和爱,很难和她建立亲密的关系,这像一个圆心,将孤独感弥散到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中。题主意识到了,也有渴望,好像又动力不足,不确定心理咨询是否真的能帮助自己。再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也请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抱抱,这是你当下能为自己做的很棒的支持。

 

一、另眼看孤独

 

1、如果一个人受不了独处,那就说明他自己还受不了自己,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孤独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而题主在这方面可能比较有发言权。

 

我好奇的是,题主已入而立之年,在如此多的过往时光里,你是怎么度过这些独处的时间的呢?

 

我想,一定有一些东西支撑着你。其中可能有你喜欢的,也有觉得不是那么好的。可否去分析一下你喜欢的东西里蕴含着你怎样的优秀品质呢?而这些优秀品质将继续支撑你去突破当下的困惑。

 

2、有人说,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我想说,忍受孤独的好处是享受自由。

 

你看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看我们从哪一面看。

 

二、心理咨询如何起作用?

 

1、什么是心理咨询。

 

所谓心理咨询,就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邀请下,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困难。

 

未经邀请、不进入内心世界、不以帮助对方解决困难为目的的谈话或活动,都不是心理咨询。比如:干涉(自以为是的关心)、帮助对方解决现实问题(“我给你介绍个对象”)、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你要坚强”)。

 

2、有效的心理咨询,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心理咨询师知道如何建立和经营这种关系;

第二,心理咨询师能够觉察到,这个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第三,心理咨询师知道当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修复关系。

 

心理咨询的有效性是需要来访者和咨询师共同努力的,来访者要尽量敞开自己,表达自己,而专业上咨询师要有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

 

3、咨询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3.1开始阶段:首先,咨询师会调整来访者对咨询的期望,然后考虑清楚自己有没有能力满足他的期望。咨询师也会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咨询到底是干嘛的,能做到什么做不到什么。同时,对来访者进行评估。

 

3.2中间阶段:类似小鸡孵化的过程。

 

帮助来访者,找到问题所在。

能使来访者正视这个问题。

能帮助来访者把情绪想法梳理清楚,表达出来。

问题最后的解决,掌握解决方法。

并能在他未来的生活中应用。

 

3.3结束阶段:咨询师和来访共同探讨,有没有达到目标,如何处理分离,做最后的结束。

湘遇成欢:凡事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ta的主页

感受到了楼主内心的孤独感,以及对于关系的需求和渴望。事实上,你的这些感受都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能理解的,因为,我们早年的成长经历总会带给我们一些感受,这些感受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就像你,之所以非常渴望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但却很难拥有,这很可能由于您早年的经历,让你在关系中有一些不安全的感受,或者回避,或者担心,或者不确定……而心理咨询之所以能够起作用,就是因为咨询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足够安全的基地,给你提供一个释放压抑的空间,让你看到自己行为的原因,调整你的不合理认知,帮助你清除消极的思维模式,重建积极的思维模式,成为一个内心稳定的人

通过你的描述,我可以感受到你是渴望与人交往的,只是你在关系中觉得不够安全,于是你选择了回避。这并没有错,这是你本能的防御方式,而渴望与人交往也是一种本能,因为我们都是有社交需求的,在社交中我们可以获得归属感,也会觉得更安全,因此,个人认为,您需要建立起在关系中的安全感~

要想在关系中保持安全感,我们需要向内求,改变自己的内在模式,不断尝试、练习以及习惯去信任你自己,花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发展你自己,最终你对于自己的信赖,才是你在任何关系里安全感的来源!

举个例子:当一个单亲的妈妈在情感上受过伤痛,那么她在养育她的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无意识地或者刻意地告诉女儿这些话语,比如:不要相信男人,女人一定要靠自己;感情中不要投入太多,如果结婚前他都对你不好,结婚以后还得了……

这将直接对女儿成人后的亲密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会变成她的世界框架。那么长大后,她会不断地猜忌、证明。即使她遇到一个可靠的男人,如果她毫无筛选地继承了这样的信念系统,那么在潜意识里她就会不断去试探,测试对方是不是真的爱自己,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挑战这个男人的耐心,各种作、各种猜忌,每一次都希望对方无条件地来哄着自己,包容自己,然后直到消耗掉对方所有的爱和耐心。

到最后那个人离开,她的心里就会印证了那个想法:你看吧,我就知道,男人都是靠不住的。信念创造出与之匹配的现实,而现实又强化了这个信念。

我们的人格模式其实也是我们的整个信念体系,它们是彼此交互的。你的人格模式会强化你的信念体系,然后你的信念体系呢?又会重新来塑造你的人格模式。

如果我们的内在模式一直不改变,那么,我们就很难跳脱出这样的轮回,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那么,我们的内在模式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这与我们儿童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直接相关。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也就是著名的儿童陌生情境实验,儿童在婴幼儿时期,一般表现出三种主要类型的依恋模式: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能安心地玩玩具,不会总是依附于母亲,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会表现出苦恼,但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跟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2, 回避型依恋。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开时,不会感到太多的紧张或忧虑,而母亲回来,他们也不怎么理会,可能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和躲避行为,这类儿童对待母亲的安慰和陌生人的安慰没有太大差别。

3, 焦虑型依恋。这也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他们会对母亲的离开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跟母亲的接触,但同时有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安静下来玩游戏。

研究进一步发现,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都属于不安全依恋的类型,既有回避型依恋,比如在恋爱关系中忽冷忽热,或者喜欢打冷战,摆臭脸等,也有焦虑型,比如对对方进行很严密的管控,逼对方哄自己,时刻关注自己等。

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他们往往会感觉是对方对他们不好,认为对方是关系的破坏者,而自己却很少主动去做出改善关系的行为,而是很容易陷入焦虑和恐惧当中。
事实上,我们要想让自己的亲密关系中保持安全感,我们需要的不是去改造对方,而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在模式,让我们自己成为安全型依恋的人。

要想成为安全型依恋的人,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内在模式。

我们如果可以冷静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需要,你会发现,我们的很多情绪其实都是来源于童年时期被压抑的对安全感的渴望。而亲密关系会让我们退回到自己的童年,那份未被实现的童年渴望便成了我们的需要。

每当我们情绪来了的时候,就去觉察,自己为什么会生气?自己哪部分需求没有被满足?是不是期待对方的认可,还是对方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有没有存在错误的信念?……

慢慢地,你会发现也许你每次生气都是由于同样的原因,那么这个原因就是你的核心问题。

比如,我以前总是会因为别人的一些行为生气,因为孩子做作业达不到自己的期待而生气,因为老公打麻将很晚回家而生气,因为婆婆对自己的一些管控而生气……

后来我发现,其实要改变的不是他们,而是我自己的错误认知,我一直在用我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们,当他们不符合我的标准,我就会不舒服,但是,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和想法我们是掌控不了的。当我接纳了他们就是这样的存在,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他们的期待,如果他们做不到,我也不用自己的标准再去衡量他们,而是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我的内心就轻松了很多,和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2, 接纳自我,学会自我关怀。

很多时候,我们的纠结恰恰来自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也许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经常会进行自我批评,认为自己总是不够好。但是,如果我们总是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我们就没有办法走出内在模式的困境,找回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只有当我们学会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放下,放下童年时期那些对父母的不满和愤怒;只有当我们学会了自我关怀,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才能建立起内在的力量和安全感。

而自我关怀的能力是需要我们不断练习才能获得的,自我关怀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冷静地观察,不急于摆脱痛苦或与其斗争,而是学会臣服

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急着去摆脱痛苦或与其争斗,而是要带着接纳和承认的态度,去感受此刻我们体内正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压力与负担。

我有一个朋友,她在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忽视,每当她特别想去联系对方的时候,都会很自责,觉得自己无可救药。我建议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包括童年时担心被抛弃的恐惧和内疚,全部写下来,逐渐去了解自己习惯的依恋模式下的真实感受,尝试理解这个感受的来龙去脉,体会这个模式给自己生命带来的情绪感受,发掘这个感受背后被压抑的自我愿望与需要。但一定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去评判,只是去观察。

通过不断地觉察,我们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痛苦,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连接共同的人性,在内心建立连接感和归属感。

人生不可能没有痛苦,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避免要去经历一些艰难的时刻,这是我们共同的人性,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修的一门功课。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重新在内心建立起必要的联结感与归属感。

我有一位朋友,最近由于工作上跟不上公司的进度,一直和老板有冲突,她觉得老板对她的要求太高,她已经尽力了,但就是达不到老板的期待。而老板呢,却看不到她有在努力,在业务上存在很多纰漏,因此,非常生气。而她并没有想着要去积极解决,而是想着自己的能力就是这样的,实在不行就走人吧。

她对老板的期待是理想化的,她希望她的老板不会因为她没做好而生气,不会因为她现在跟不上公司的进度而给她降工资。每次开会,当老板指出她的错误和不足,她就会很抗拒,觉得她自己没有问题,她不想去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抗拒去成长。

直到有一天,她接触到其他公司的同行,发现别人的生活比她过得辛苦很多,拿的工资还没她高,她释然了,她觉得她以前的格局太小了,不应该为了一些工作上的小事情和老板去抵抗,她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老板并不是刻意给她难堪,故意去伤害她,而是为了让她能够更好地适应公司的发展,不断去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当她看到这些,她的认知和韧劲就都被激发出来了,她主动去成长,去提升自己,她的内在充满了改变的动力,她终于找到了内在的联结感和归属感。

对自己友好,用友善的态度和自己打交道。

自我关怀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某种令人压抑的痛苦体验,同时也有能力去感知这种体验带来的感受,并且还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用足够的爱与善意来照料自己,照料的方式可以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身体上的,也可以是通过某种特定的行为。也就是说,你自己来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自己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比如,当你因为一些事情自责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如果你是你的一位非常好的朋友,你会怎么安慰她。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给自己同样的安慰:“我看到你在认真对待自己的需要和底线,但你的意愿是最重要的,小小的一次偏离目标没什么大不了,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遇到,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希望你对自己好一点、耐心一点、宽容一点”。

当你通过不断地自我关怀练习,找到一些积极体验,你会越来越自信,当你把自己的情感和其他需要都照顾得足够好,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成长,你的能力和能量就会不断上升,你的内在模式也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如此,你的内心也就会充满安全感和价值感。

这样,当你的内在稳定了,你的外在的一切也会变得稳定,你在关系中也会觉得很安全~

放~飞:心理学爱好者

ta的主页

感谢聆听你的心情故事,理解你的孤独寂寞冷,希望有人依靠、有人陪伴,不愿体会深夜里、闲暇时的那份孤单。

先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凡事都有3种以上的解决办法。

了解一下分离焦虑

心理学家表示,分离焦虑起源于童年期个体在分离、个体化过程中由于某种停滞所造成的一种创伤性情感体验。

它对一个人的成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其后的现实生活中,当这种早期的创伤性情感体验被某些特定的事件所激发或唤醒的时候,当事人的感触就会更深。

我们这一生,都在与分离“斗争”

我们出生时,与妈妈的分离。我们学走路时,我们入托时,上学、工作、成家后,都是在不断的分离中成长起来的。

而分离焦虑较多地体现在亲密关系中,如亲子关系、婚姻或情感关系、亲人的分别或离世等。

不知亲爱的你,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突发事件,而引起你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的表现

怀疑:相比较很敏感,会反复琢磨一句话、一件事。这只是应激下的一种自我保护。

愤怒: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抱怨、批判、否定随之而来。

期待:又产生期待,希望事情能有所转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

焦虑,伴随着迷茫和悲伤:期待没有实现后,变成失望。

如何应对

1.让自己专注于做一些事,从关注外在的,转向关注自己的内在,通过学习提升,让内在富足。因为内在富足,才会带来外在的富足。任何物质的东西、他人给与的,都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

2.通过冥想保持自我觉察,与自己很好的连接,之所以会孤独,是因为自己无法与自己连接,主观上感觉和他人、和外在社会是隔离的,是一种逃避,是被动的断开,产生痛苦的体验。

变被动为主动,当感觉孤独时,告诉自己这是我的选择,而不是不得不。拿回主动权、选择权。

3.接纳自己的敏感,用书写与自己对话,也是自我疗愈很好的方法。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