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存的独立,掩藏了内在多少的脆弱

求生存

求生存,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无意识地选择某种应对方式,然后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模式,甚至性格特征。它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

在求生存的模式当中,隐藏着着许多的资源,生命由此得以成长、发展。但同时,求生存模式中也有很多的局限,让生命表现得不是那么和谐与自由。

比如,那些从小就表现得很独立的孩子,个性中绽放着要强、向上、奋进、不屈等优秀品质。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努力,更付出,更优秀,处处闪亮着成功的光彩。然而,在这光鲜的外表之下,内心的脆弱与委屈,也许自己都不能知道。

生命,如果要向着更流畅、更自由、更和谐方向流动,那就需要从求生存的模式中觉醒并解放出来。

没有伞的孩子

下雨天,没有带伞的孩子,在雨中需要拼命地跑。

那些没有依靠的孩子,过早就要独立。

只有独立,才能让自己活下去。他不仅不被人照顾,反要去照顾那些本该照顾自己的人。

比如,失功能的父母的孩子。

就是说,这些父母生了孩子,却未必有照料孩子的能力或条件。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不得不过早地独立起来,并且反哺他们的父母。这些反哺,包括物质上的和情感心理层面的。

这些孩子很早就自立自强。他们知道,必需靠自己才能活下去,必需不断努力,才能活得更好。而且,他们成年后,有很强的孝顺父母意愿,因为透过他们自己的艰辛,早就感同身受了父母的不易。与此同时,他们跟父母之间,有着非常深刻而纠缠的爱有连接。

理当如此

要出门旅游。A女孩,很独立,把自己的所有物品都提前准备好,因为她知道不能有任何闪失,一丁点的差错,就可能铸就巨大的过失。因为,她的记忆中没有人可以依赖。

而另外一个女孩,B,则不是那么小心谨慎。因为她相信,即使少带了一只水杯或者牙刷,父母会为她想办法的。她一直都是这样对自己很宽容。

我问我的来访者曼女士,如何评价两个女孩的表现。曼说,其实她就是A女孩。她说,她会教训B女孩不要太过幸运!

然后,曼女士讲出了正确的理由:

没有人可以一直为你埋单。人迟早都要独立。独立是一种积极的品质。我欣赏自己这些积极的品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正是这些品质,才让自己有了安定的家,有了稳定的事业和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否则,不堪设想。

我赞同她说的这些。同时问她:对B女孩有愤怒或者嫉妒吗?

她果断地说,没有。

然后,又说:我承认自己会有些眼红。但是,我的父母能那样照料我吗?我不依靠自己行吗?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好。

是的,我也不认为那有什么不好。正是这些,构建并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自立、自强、优秀、成就,谁说这些品质不好呢?

正是因为它们的好,所以,才凸显了独特的性格。才造就了今天所有的一切。

但,同时,为了展现它的好,它的积极一面,它必需时刻防范着内心的脆弱与委屈。它决不能让那难过的眼泪流出来。

如果那样,苦心经营的良好自我就坍塌了。

理智与情感

为了维护良好的自我感觉,就必需屏蔽那些脆弱。那些脆弱就如同大堤上的蚁穴。

那就需要有更多的理智。那些正确的道理、信仰,便成为了生命中的精神支柱。

我应该······

我必须······

不得不······

等等。这些强大的理念,就形成了一套坚强的铠甲,维护着自己的坚强,也防御着自己的脆弱。

累不累呀?好累。

苦不苦?好苦。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因此,我必需对自己严格。必须对自己苛刻。

冲亲人发火

总是忍不住冲亲近的人发火。我发现自己对亲人很吝啬。是为什么呢?

这是曼女士最初向我寻求心理咨询时提出的问题。

因为很简单。那是对自己的苛刻的向外投射。

对自己有太多的不允许。自然会对亲近的人苛刻。越是我们觉得亲近的人,相互之间就越没有界限。因为我们内心总是把对自己亲近的人当作我们自己。

其实,求生存的独立,背后是巨大的恐惧。在这种恐惧的驱使下,对自己以及对亲近的人,都势必有诸多的不允许。在权利上,有着穿透的控制。似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确保一定的安全。

于是,无界限感,是必然的。

所以,首先是分离,树立界限感。在自己跟父母之间,跟亲近的人之间。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宽容。学会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

这是生命永恒的主题。

那会不会很自私呢?

曼女士问。

这是对自私的错误理解。其实,那种完全要求自己无私的人,才是最大的自私者。因为,他们在无私的光环下,掩藏着自己想要被人照顾的愿望。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对别人好,然后才能得到别人的照顾。他们擅长的是曲线救国。但,别人的回应往往让他们失望。他们往往对自己感到疲惫,无力,委屈,压抑。

干嘛不直接自己照顾自己呢?照顾好自己,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啊。但他们不认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人,是最需要被自己照顾的人。他们通常跟自己是没有连接的。

我邀请曼女士重新回到A、B女孩为外出旅游做准备的画面里。体验自己对B女孩的愤怒,看到A女孩内心的难过。承认A女孩不能有依靠的感觉。看到A女孩总是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欣赏A女孩的独立自强。接纳内心的无助与脆弱。我邀请曼女士进入那个画面里,去对A女孩讲出自己内心的话。

她说:没什么可说的。

我知道,她在防御自己的脆弱。我接纳她的不情愿。

情景与幻觉

小时候,不被人照顾。所以,一直活在没有人能够照顾我的感觉里。这是一种过时的幻觉。

小时,父母不能照顾,那是当时的情景。但此时此刻,早已今非昔比,成年人的自己,早就不需要父母照顾了。但,内心的那种感觉并没有变。所以还活在过时的幻觉当中。

我知道,需要将曼女士的现在,与内在孩童分离开来。然后,再由现在的她去照顾那个内在孩童。这是下次咨询中需要做的事情。

那,在这篇文字的结尾,我想说的是,很多人一直都活在幼年情景所形成的幻觉当中。包括亲爱的读者你。

所以,你需要醒来。

独立与和谐

就像两棵树,站成一道风景。它们有根的连接,也有树叶的交叉。但它们又是独立的两棵树。

在独立与依赖之间,有种平衡。即不是一点也不依赖他人的完全独立,也不是完全缠在一起的完全依赖。那就是和谐的独立。

作为个体,内在人格是独立的,也是可以依赖他人的。

那是一种左右逢源的感觉。是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是完全自在的感觉。充满了信任感。也有自己的自由。

这是一副美妙的蓝图。

能够独立地去满足自己的渴望,而不是期待他人来照顾自己。也能够看到对方的需求,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去顾念对方。

作者:王金现,资深心理咨询师。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