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招人反感的关系,其实是这一种

文:飞白
来源:精读(ID:Jingdu999)

成长的路上,我们最先应当甩掉的,就是那颗无用而又过分的玻璃心。

01


前几天,和朋友小C吃饭的时候,聊到夫妻相处的话题,她给我讲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乌龙事件:

小C有个一岁半的女儿,有阵子需要送到父母家一段时间,远离她所在的城市。

于是小C请了假,打算陪女儿回去适应几天老家的生活再回来。

就在她买好车票准备返程的那天,女儿病了,有点低烧。

犹豫再三,她还是按原计划乘火车回来了。

回来之后,她一下车就赶到公司处理工作上的紧急情况。

直到晚饭时才和丈夫说起女儿生病的事,结果丈夫脸一沉:“女儿都生病了,你怎么也不多陪陪她?”

小C自知理亏,便不再辩解。

晚饭过后,丈夫去公司加班。

原本计划看书的小C一下子没了心情,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她感受到了丈夫的责备,却也不服气,觉得丈夫不该这样对自己。

“我又不是对女儿不管不顾,她的确是烧退了一些,情况好转了我才回来的,何况还有我妈照顾着。”

情绪低落的她越想越郁闷,她觉得丈夫不体谅自己因为工作身不由己的处境,凡事以女儿为重,由此又勾起以往不好的回忆,越想越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

心灰意冷的她正打算跟丈夫大吵一架,没想到丈夫下班后,一进家门便笑嘻嘻地对她说:“听说《xxx》很好看,明晚我有空,咱们一起去看电影吧?”

小C纳闷:他之前明明不是在生气吗,怎么突然画风大变?

后来才知道,对于小C没有陪女儿的事,丈夫只不过是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而已,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有责怪她的意思,一切都是小C多想了。

很多人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与人交往时,常常以自己的经验预设他人的想法,因为别人的情绪变化而感到不安,或是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就反复琢磨。

最后闹出不必要的矛盾或尴尬。

如果小C的丈夫因为工作上的烦心事板着脸回家,小C又借着自己的理解揣测丈夫的情绪,争吵就在所难免了。

02


这样的心理活动你一定不陌生:

“他刚刚对我说话态度有点奇怪,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

“他不和我去吃饭,是不是讨厌我?”

“隔壁的同学今天心情不太好,我也跟着有点丧了,怎么办?”

这种以己度人的行为,也是心理学上“投射效应”的体现。

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和想法,他人也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和想法,从而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并强加于他人的一种认知倾向

两人的所思所想不在一个频道上,却因为自己的胡乱投射闹起矛盾,最招人反感的关系,大概就是这一种。

深受这类投射效应困扰的人,大多过于敏感。契诃夫小说《一个官员的死》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小文员伊凡在戏院看戏时打喷嚏,不小心把唾沫星子喷到前排的一个人身上。

当他发现那人是高出自己很多级别的官员后,心里十分害怕,连连道歉。

高官接受了道歉,并没有责怪他,只表示自己要继续看戏。

本来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结果伊凡反复道歉,恳求原谅,如是再三,直到把高官惹怒。


伊凡看到对方面露凶相,内心更加担忧,翌日又专程去高官家请罪,对方笑着宽慰他,称这么做是在“开玩笑”。

而伊凡又反复道歉、乞求原谅,官员终于受不了,把他赶了出去。

最后,伊凡沮丧地回到家,躺在床上……死了。

事实上,让高官反感的,并非伊凡不小心打了喷嚏这件小事,而是他反复道歉的行为。

在伊凡的认知里,冒犯高官是一件天大的事,如果不反复表达歉意,或许自身难保。

而这仅仅只是伊凡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在了高官身上,在高官的眼里,这不过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 

过度敏感的人,有时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情绪,还需要额外承担别人的情绪。

如果别人的负面情绪比较严重,自己也会有相应的负面感受。

最后,自己深受负面情绪困扰,两人的关系也随之恶化。 

03


过度敏感者除了容易给自己制造无谓的困惑之外,也很难被世界温柔以待。

很多人不太愿意和敏感者打交道,因为“敏感”在大众眼里等同于“脆弱”、“玻璃心”。谁都不想自己不小心戳中了对方的敏感神经

因此,过度敏感者往往很难处理好社会关系,就更不用说有什么大的发展了。

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在他的一本著作中说到这样一件事:

自己刚入行当作家的时候,常常会遭遇退稿或作品无人问津。这种打击之大,有时会令人变得消沉。

而每每此时,渡边淳一就自我安慰:“那个编辑根本不懂小说”,同时跑到酒吧埋头喝闷酒。等情绪过去了,又重新燃起创作的欲望。

但他认识的一位天赋极高的O先生则不是这样,被退稿之后,他会闷闷不乐很长一段时间。

去住处看望他,会看到O先生不是挠头就是叹气,一副阴郁黯淡的神情,根本没有创造新作品的欲望和斗志。

由于被退稿后一蹶不振,就算编辑打电话过去,也得不到想要的信息;创作没有进展,编辑就更不可能再打电话询问,这样就逐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如此一来,O先生慢慢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几年后,在文坛的主流杂志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名字,他在文坛上便慢慢消失了。

O先生的玻璃心最终毁了他的前程。

成长的路上,我们最先应当甩掉的,就是那颗无用而又过分的玻璃心。

当年马云骑着自行车跑业务时,如果在人人都讽刺、质疑甚至说他是骗子的时候,他也怀揣着一颗玻璃心,把人家通通拉入黑名单,也不会成为今天的马爸爸。

其实,甩掉玻璃心并不难,只要我们面对质疑和否定时,不忘初心地想想自己的目标,就能从容地笑脸相迎。

这种瞄准目标、排除杂念的耐力,其实就是所谓的“钝感力”。

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372:钝感力》中提到:

钝感力,是一种排除周围干扰、勇往直前的态度,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

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渡边淳一曾说:“世界上不仅仅存在敏锐聪慧这种才能,相较之下,不为逆境、挫折所动摇的钝感,才是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才能。

人并非生来就强大,每个人都有着脆弱敏感的一面,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漫漫人生旅途中,不断强化自己,将“玻璃心”打磨成“钻石心”。

愿你我都有一颗坚不可摧的钻石心。


作者简介:飞小白,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精读(ID:Jingdu999),精读好书,精选好物,精进成长。每天学习一个新概念,终身学习者的好助手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