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笛子
来源: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丈夫诈死骗保,妻子不堪辱骂带孩子自杀:摧毁一个家庭,一句话就够了
-01-
“希望我的离开,
能够让你们的嘴巴以后留点人情”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一则十分痛心的新闻。
10 月 10 日,湖南省新化县一女子在朋友圈留下一封绝笔信后,带着 4 岁的儿子和 3 岁的女儿,跳河身亡。
而早在今年 9 月,她的丈夫何某曾驾驶的车辆在河中被发现,亲朋戚友都以为他已驾车不慎坠河或遭人抢劫,反正凶多吉少。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一家四口全已撒手人寰时,失踪的丈夫出现了。
妻子临死前都不会知道,自己深爱的丈夫为了逃避 10 多万的网络贷款,在保险公司购买了一份赔偿金额 100 万的人身意外险。为了骗取赔偿金,他故意租借车辆制造了车毀人亡的假象,成功骗过所有人。
由于丈夫“离世”,妻子深受婆家人的百般刁难与责骂,把责任全部推给她。
嫌弃她没有工作,让丈夫一个人挣钱养家。
丈夫失踪,生活的担子落在了她身上。她想出去打工,婆家人还要求她签协议,每个月给他们寄 3000 块钱,说是小孩的抚养费。
这还不够,婆家人指责她花钱大手大脚,欠下一屁股信用卡债。现实却是,她刷的 2 万元信用卡都是为了家庭生活。更打击她的是,婆家人还造谣说她精神有问题。
其实,这位妈妈的命很苦。
人最深的情感需求就是感觉到被爱。而她从小就严重缺爱。
5 岁丧母,18 岁父亲骤然离世,跟着奶奶、婶婶长大。读完初一,就跟同乡外出打工。跟丈夫相亲认识后结婚,婚后第一年生下儿子,第二年生下女儿。
平日里,她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丈夫出去跑车赚钱。女儿去年患了癫痫病,她更加无法外出工作了。
可以说,丈夫是她唯一的依靠。
丈夫出事后,生死未卜,她要再次面临没人爱的童年阴影,本就心如死灰。
而外界的舆论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所在的山村本就闭塞,日复一日的造谣,传到了县城,周围的谩骂、泼冷水、侮辱、恶意揣测等语言暴力,让她徘徊在精神崩溃的边缘,把她逼到了绝路。她不想自己死后,孩子像她一样无父无母、无依无靠受人欺凌地长大。
所以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一起死。
“希望我的离开,能够让你们的嘴巴以后能留点人情”。
很多时候,一句话,就足以摧毁一个家庭。
临床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语言虐待”,也被成为隐性精神暴力。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伤害。
在她承受着丈夫离去的痛苦时,周围人的每一句语言攻击,都在慢慢地摧毁她活下去的勇气。
语言,是有温度的。
而冷漠的语言,就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刃,在不知不觉间就积蓄了摧毁一个人的力量。
-02-
每一个人,
都不应该成为那个用语言杀死别人的刽子手
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语言暴力。
心理学家曾经调查显示:
平均每 20 个人就有 1 个人遭受过语言暴力。
每 50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轻者患有社交障碍,重者有杀人和自杀行为。
语言暴力可能会对青少年时期造成深刻创伤,而如果语言暴力进入成年阶段,进入社会中、工作岗位中,则会对自身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知乎上有人问:你有遇到过周围人性格大变的事例吗?
最高赞的回答令人很心疼。
答主 @桑土公的肚子 说,他的 16 岁是灰色的。因为一次和同学掰手腕把胳膊掰折了。
做了两次手术,第二次麻药失效,电钻钻骨头。钻心的疼,也不及后来他遭受到的语言暴力带来的疼。
受伤入院后,他的 QQ空间 炸了,“掰腕子还能折胳膊”、”哈哈哈“、“这傻逼谁啊”……
一周后,他打着厚石膏回学校上课。一进教室,全班爆发哄堂大笑。
他去上个厕所,在走廊里都能听到“就那个,12班那傻逼”。
老师们总是拿他这个梗开涮。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试,他考了班级第二名。有个老师在课堂上说,“你看人家,右胳膊掰折了,左手答的卷都比你们分高,你们还赶不上一个残疾人?”
从此以后,他在众人眼里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掰手腕把胳膊掰断那傻逼”。
有些玩笑可以开,有些玩笑就是在你的伤口上撒盐。何况你已经愈合的伤疤,被人当成乐子一次次地当众揭开。
这个答主说,他从小家庭幸福,性格非常的外向、开朗,从来都是真诚、善良、热情。
而经过了这段日子,他完全变了个人:
“我开始不敢抬头走路。做不到与人对视,习惯跟着人后面走,如果我后面有人走,我会觉得被人盯着。“
“我变得偏激。考虑问题总往极端了想。”
“我变得非常不自信。我觉得天下最傻逼的莫过于我……我不相信自己有实力。”
”我不再主动社交。我从未追求过别人。以后也不会。”
嘲笑、讥讽、尴尬、挖苦,这就是他的十六岁。
旁人逞一时之快说出的恶毒的话,让他不断催眠自己,慢慢形成了自卑、不配得的信念系统。尽管他长大后慢慢修正了性格缺陷,但当时造成的伤害,一辈子都难以被抚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说过:
“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也太玻璃心了吧,不就朋友间随便开个玩笑,至于吗?
可在你眼里无足轻重的玩笑,在他心里那已经是埋在心里的痛,一碰就疼。
可以说,“玻璃心”这三个字,是世界上最狠毒的语言暴力。
它站在道德制高点,把所有你对恶意攻击的防卫,都变成了你的心胸狭窄,不够宽容豁达,不够积极阳光。
这些话可能很多人都听过:
“你怎么那么蠢?”“猪脑子”
“你都28啦,再挑就嫁不出去了。”
“挣那么点钱,你有什么用?”
“你这样不会有出息的”
也许我们平时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实际上常常无意间给别人带来了痛苦。
无数的悲剧,都是我们从不会“好好说话”开始的。
因为,糟糕的语言就像是对心灵的凌迟处死,比肉体的伤害还要摧残人心。
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成为那个用语言杀死别人的刽子手。
-03-
这是一个自由发声的时代,
却也是一个随意说话不用负责的时代
电视剧《黑镜》第三季《全网公敌》里,一个报社的女主编,因为发表了一份针对残疾人的不利言论,一群键盘侠在网上对她展开语言攻击。
他们诅咒她去死,说她是“让人恶心的婊子”,各种侮辱性的话语铺天盖地。
第二天清晨,她真的死了。死得很惨。
接着,一个歌手因为在一档节目上公开侮辱了一位模仿他的小男孩,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万千网民攻击。
第二天,他也死了。同样死得很难看。
原来,有人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 “Game of Consequence” 的投票游戏。
网民只需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在发布他的姓名和图片,再加上 #Death to# 标签,人气最高的目标会在每天下午17时被清除(即谋杀)。
上面说的两个人,都是当日网民投票的冠军。
第三次,一个普通的小姑娘,因她在战争纪念碑前拍了一张不雅的自拍,就被网友判了死刑,成为当日人气最高的死亡目标。
第二天,她也被杀了。
幕后操纵者成功将网络媒介变成了情绪宣泄的窗口,和践行暴力公平的途径。
在故事的结局,所有参与者都成为了游戏者,因果循环,网络喷子最终都成了自己“抉择”的祭品。
生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不管是网络舆论的施暴者,还是被口诛笔伐的躺枪者,最后归宿都是在自己的愤怒情绪里灰飞烟灭。
那么,键盘侠们为什么热衷于攻击他人,凡事都不吐不快?
知乎上作者 @NiSS的每日vlog 有篇文章《你好,我叫键盘侠》写得很形象:
曾经,鲁迅以笔为武器,誓要拯救中国人;
现在,我以键盘为武器,誓要骂死所有让我不爽的人。
有太多的语言施暴者习惯把“发泄”当做“伸张正义”,把“恶意攻击”当做言论自由。
他们在键盘敲出那些字符之前,被所谓的正义感充斥了头脑,被舆论营造的风向带着狂奔,完全不想费脑力去思考。
耶鲁大学心理学研究员克罗基特经研究发现,人们认为惩罚作恶者的行为有助于建立自己的可靠形象,显示自己的正义,表达义愤是在传播正能量——进而提升社会道德,促进公平和正义。
这是一个自由发声的时代,却也是一个随意说话不用负责的时代。
但要记得,你的语言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内心的温度。
有时候, 能够选择适时的沉默,其背后的底色是人性的善良。
“在这个世上,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请尊重每一个生命。“
-04-
“我不想和她们对骂,
要不我和她们又有什么区别?”
语言暴力是一种非常易于传染的情绪状态,就像是一场看不见的情绪和情感瘟疫,不要以为它离我们那么遥远。
同事小蔚上大学的时候平白无故遭遇了一次网络语言暴力。她只是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浏览微博时随意写了个评论,一夜之间收获几千个赞。
而有个网友因为好奇点进了她的微博主页,把她的微博翻了个底朝天,并且发现她在某个事件中支持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偶像,开始对她进行恶意攻击。
各种人格侮辱、谩骂从天而降,还引来大帮脑残粉来她的微博围攻,像侦探一样从她的微博里寻找与他们言论不合的蛛丝马迹。
最后,同事迫于无奈,把所有微博清空了。
“我不想和她们对骂,要不然我和她们又有什么区别?”
心中有个声音告诉她,“我本来就没有错,那些人只是借机泄愤而已”,不能让自己也成为同样的施暴者。
有人说,那当我们看到不公平事件,看到弱者被欺凌,看到善良被利用,就什么都不能说了吗?
当然可以说,但要好好说。
因为言论自由,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表达的权利。
我支持每个手里的话语权,支持伸张正义。只是希望,每个人在发声之前,能不能问一下自己:
-
我看到的是全部事实了吗?
-
我查证过了吗?
-
我能为我说出口的话负责吗?
如果不能,请学会闭嘴。
-最后-
希望每个人,当看到一个事件出现时,不要着急下定论,不要恶意揣测他人,也许你看到的只是事情的冰山一角,让子弹飞一会,让自己的思考深一点,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
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暴力的施加者,也有可能成为语言暴力的受害者。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被围攻的是不是你。
诚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的那样: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请记住,不是所有人都经历过你经历的东西。
作者简介:笛子,让文字的力量,抵达你的心上。公众号: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
责任编辑:Spencer Kennjane
来自他人的指责、谩骂、嘲笑、歧视、中伤…都只能算作暴力语言,而一旦我们被这些暴力语言所影响,它才真正成为了语言暴力。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恶言相向,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内心强大。
如何在他人的否定和质疑中坚持自我?
如何做到不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评价?
如何修炼强大的内心?
向你推荐《心理访谈》心理专家柏燕谊老师课程《反脆弱,塑造强大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