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谈一场没有P图的恋爱?

原文标题:谈一场没有P图的恋爱

「妳今天穿得特别不一样喔!」

徐薇看见手下带的实习生,今天穿了件特别亮眼的小礼服,配上她青春健美的身材,赞美道。

「晚上跟男朋友过生日。」

「这样啊!」

徐薇一如既往,还是那身白开水般的套装。她今天晚上有个相亲,但没人看出她有什么异样。

过了三十后,相亲的目的似乎已经不是为了结婚,比较像是例行性的买彩票。没中正常,中了才叫不正常。

出租车上,徐薇打开手机,又看了一遍姊妹发来的图。

今天相亲的男生比自己大五岁,长得不是特别帅的那一型,身材保持的还不错。看介绍,身高有175,但照片都是半身,徐薇也不好判断。

城市的另一端,方智步出地铁,提前到了餐厅。他坐在位子上,静候今天相亲对象的到来。

打开手机,方智看见母亲发来的信息,唠唠叨叨的要他注意给女孩子的第一印象。他叹了口气,觉得相亲挺烦人的,还不就是那些条件攀比的东西,自己没房没车,谁会嫁给他。

揣着一点自卑的心理,方智滑了一下手机屏幕,又看一遍相亲对象的数据。一张张艺术照,美的像是照片,又像绘画。至于生活照,显然经过软件处理,皮肤看不见一点瑕疵。

方智抬头,看见门口出现一位亮眼的女孩子,那一刻他多希望这个人就是今天的相亲对象。女子经过,他偷偷拍了一张。

徐薇随服务员带位,与方智相见,两人平和的聊天,双方对彼此都没有什么感觉,就当陪朋友吃了一顿饭。

席间,徐薇在朋友圈发了几张食物的美照,陈述今天吃的法餐多么美味地道。

方智也发了张朋友圈,照片里是那位偶遇的亮眼女子。他暧昧的文字,彷佛诉说这位才是今天一同用餐的对象。


§为什么接纳真实的自己那么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是矛盾体,一方面内心自信,一方面又自卑。

首先,爱美确实是人的天性。

杜克大学经济学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曾提过一个实验,实验中的受试者面对十多张面部照片,按照好看的程度进行排列。

受试者排好之后,研究者问他们:「如果这时把你自己的照片放进去,你会放在什么位置?」

结果多数的受试者都会把自己排在比「普通标准」稍高一点的位置,意味着「我尽管不是多漂亮,但好歹比一般标准高一点吧!」

这个实验反应出人们的自我评价,往往认为自己应当比普通人更好一点。但这个「普通」、「一般」、「及格」的标准是什么呢?往往并不清晰,指是一个人内心的想象。

其次,人们对自己的外在,还是十分在意,好像深怕这个标准被外人给打破,把自己推到标准以下的位置。

比较严重的情况,就像有些人患有「身体畸形性疾患」(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的心理疾病。

这类病人对自己的面容、身体十分不满意,一点细节也很挑剔。往往经历多次整形后,仍然没有办法接纳自己的外在。

除了外在的长相与体态,被他人点赞的爱情,也成为某些人精心打造的幻象。

微信朋友圈,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有些人好像总是在旅行、吃大餐,生活特别快乐。实际上,到底过得是怎么样的日子,只有他自己清楚。

可是这一切真的有意义吗?

为什么我们需要告诉别人,我们过得特别快乐呢?好像如果我们不写出一个完美的童话,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能够谈一场不P图的恋爱吗?


表面上看,那些被过度装饰的生活,就像被P过的图片一样。其实大家对生活的真相,心知肚明,但到了今天,好像不P图,就像没拍照一样。

这并非表示人变得狡猾了,而是随着年纪增长,我们慢慢学会隐藏自己,把许多脆弱、伤心和痛苦的感受留在心底。

一来,这些话说出来,并不能改变什么。

二来,说了之后可能引起的并非同情,而是嘲讽。

就像《脆弱的力量》作者,布朗教授(Brene Brown)书中谈到的,那些标准女性瘦才好看的广告,让许多明明很健康的女性,都不知不觉的自卑了起来。

社会中,有太多制造焦虑的声音,告诉人们应该怎么谈恋爱才叫好,怎么结婚才会幸福。

比如有些相亲节目、网站,或者PUA之类的恋爱导师,他们都在灌输民众一种观念,就是:幸福只有一种,除此之外的人都是不幸的。

彷佛世界上的好男人、好女人,只有一种类型。幸福的恋爱与婚姻,也只有一种类型。除此之外的都不好。

可笑的是,我们反观自己的父母,或者身边人们的选择,他们有按照口中的标准去做选择吗?但他们就过得不幸福吗?

曾几何时,我们特别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使得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活着。或者我们只在私底下,对自己展现真实的样子。

我们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无法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我们对自己的样子感到不满意,甚至失落。进而我们对自己有所批评,好像我们生来就不够好似的。

另一方面,我们又对自己有种骄傲,以及对他人的某种轻视。于是我们希望通过展现某些自己特别好的部份,去赢得别人的赞美。

这些赞美更容易被我们接受,而那些负面的声音,有时又被我们选择性的忽略。

这些焦虑都使我们远离了自己,也远离了在关系中的真实感受。

所以有趣的是,在华盛顿大学戈特曼教授(John Gottman)做的婚姻研究中,发现幸福感最高,在一起最绵长的夫妻,并不是各各都郎才女貌,或者出身上流社会,过着富裕生活。

而是他们大多善于倾听、愿意沟通,彼此接纳对方的真实,同时也乐于展现自己的真实。


因为就像人会生病、衰老,幸福的关系也不是从头到尾都很快乐。而是一次次面对差异与挑战,通过大量的沟通与调整,使关系变得更好。

简言之,幸福的生活,包括情感生活,都无法简单粗暴的P两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结语

当我们愿意把生活过得更好,为了更好的幸福感下工夫。

我们特别想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让别人看见我们身处在幸福的关系中。这都表示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

P图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像展现爱情的美好给别人看,也是挺正面的一种力量。

关键在于,P图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乐趣,而不是反过来为了P图而活,把真实的自己藏在不为人所见的黑暗角落里。

反之,往往在生活中,我们应对那些挫折与伤痛,才能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使我们茁壮,活得不P图也漂亮。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