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
今天,是第 27 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从已经被大众认识的“抑郁症”,“孤独症”,到还未被了解的其他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健康科普,我们一直在努力。
这次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备受关注。此次,为了呼应我国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我们特地整理了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如若发现,还需尽早治疗矫正。
以下是满满的干货,欢迎转发收藏~
01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是怎样的?
根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曾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 17 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 3000万 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
其中,有 30% 的儿童青少年出现过抑郁症状,有 4.76%-10.9% 的儿童青少年出现有过不同的焦虑障碍。可见,抑郁在儿童青少年中,依然具有普遍性。
除此之外,学习困难,校园的霸凌,情绪障碍,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网络游戏成瘾等问题,也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02
有哪些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1.与学习相关的问题
学习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生活内容,我国的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压力。约 20% 的儿童在学校学习期间会有学习困难问题,由此会进一步产生焦虑、紧等心理卫生问题。
引发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主要为因注意缺陷导致的多动症(ADHD)、学习障碍(LD)、厌学逃学、拒绝上学等,男生多于女生。
2.情绪障碍
急速变化的社会家庭变革、母子早期分离、家庭破裂、虐待、忽视、人口迁移、学习竞争压力增加等因素,使得儿童对各类应激事件的易感倾向更为显著。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已经成为仅次于学习问题的第二大心理障碍。
其中,抑郁是常见的负性情感,20%~30%的儿童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多发生于青少年期,女孩一般多于男孩。
患有情绪障碍的孩子早期会有:心境不良、退缩、哭泣沮丧、遗尿、学习困难、生活邋遢、睡眠问题、易激惹等特征。
3.品行障碍和青少年犯罪
品行障碍是持续的和反复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对立违抗性行为,包括:
经常过分打斗、伤害他人或虐待小动物,有意地破坏他人东西,故意放火,多次偷窃行为,无故逃学,无故离家出走,惹是生非,酗酒、赌博、过早性行为及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等,以上行为持续 6个月以上 就可诊断为品行障碍。
临床诊断的儿童品行障碍患病率约为 2%~ 6%,多为男童。
童年期持续性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模式,往往是成年期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先兆,约 40% 的品行障碍儿童可发展为成人期反社会人格障碍,在其成长过程中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障碍。
典型品行障碍更多的是暴力管教、溺爱放纵、父母离异、忽视、贫穷、性虐待、目睹犯罪所导致的。
资料表明,这类儿童的矫治、转归要比一般行为问题儿童难得多,因此,对他们实施早期预防和干预十分重要。
4.儿童虐待
儿童虐待是指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年长者对儿童施以躯体暴力或性暴力,造成儿童躯体和心理的伤害甚至死亡,或对儿童日常照顾、情感需求、生活监护、医疗和教育的忽视现象。
儿童虐待在我国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家庭中发生的虐待儿童现象具有隐匿性,被掩盖和漏报情况相当普遍,农村边远地区留守儿童尤其突出。
就家庭内而言,施虐者大多是男性成员, 在儿童虐待事件中,95% 以上的躯体虐待,70% 左右的性虐待是由家庭成员造成的。
童年被虐待会对儿童青少年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如伤残、死亡、身心发育落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恐怖、人格障碍、自杀、过早性行为、物质依赖、自虐自残等。
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受虐儿童较多发展为成人期精神障碍、残忍、攻击倾向和反社会人格障碍。
5.孤独症(ASD)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婴幼儿期发病的一种以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行为和兴趣异常为特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具体诊断标准可参考DSM-5)
孤独症目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WHO从 2008 年起,将每年的 4月2日 设为国际孤独症关爱日。美国疾控中心(CDC)报告每 150 名儿童中就有一人患ASD,男女比约为4∶1;
智商在 70 以上的高功能孤独症和亚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yndrome,AS)约占总体患者一半以上。
孤独症的病因未明,典型孤独症几乎终生难愈,而部分AS则可以回归社会,但始终伴随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困难。
6.网络成瘾:
2017 年6 月,“蓝鲸游戏”与“人体刺绣”——青少年以社交网站为媒介,通过自残、自伤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的,想要以此发泄负面情绪,获得关注,这让儿童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 2017 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 4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7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7. 51 亿,10 ~ 19 岁群体占比为 19. 4% 。互联网已经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自尊与自我控制能力均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网络成瘾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亲子、同伴、师生等人际关系受损等问题。
绿色、健康地使用网络,是如今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7.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
据官方数据(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留守儿童总数高达 5300 万。
他们当中出现教养失范、分离焦虑、情绪障碍增多,伴随而来的还有辍学和网络依赖者增多,意外伤害、出走、遭虐待和性侵犯以及品行障碍和青少年违法者增多。
除此之外,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睡眠障碍、物质和药物滥用等问题,也需要被关注。
03
诱发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1.儿童青少年自身因素
儿童、青少年时期分别是个体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发展的两个高峰期。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它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自我概念属于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的、综合的看法。
既包括个人对自己能力、性格及与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从目标与理想的追求中所获得的成败经验,以及对自己所做的正负评价。
儿童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会产生很多矛盾,矛盾处理不顺利,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家庭、亲子关系因素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表明,亲子冲突会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业成绩的下降、行为不良的上升、违法犯罪、酗酒、吸烟、吸毒等行为发生率的上升。
家庭、婚姻和亲子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堕落感和自杀愿望。
另外,父母受教育程度、自身修养与儿童心理发展成正相关。父母文化水平和素质越高,孩子学习成绩越好,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越低。
不良教育方式与儿童少年行为异常、焦虑、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比如,一些家长采取严厉、专制、溺爱、放任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亲子关系,破坏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正常感情联系。
3.学校因素
学校是除了家庭外,儿童、青少年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
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
许多学生因学习、考试而带来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疾病,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现象。
同样,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造成学生焦虑、敌对、偏执及神经质等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只有个人和社会共同努力,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大环境的健康,才能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快乐的成长环境。
本文作者:
Teenie,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研究生在读,颜控晚期患者。
参考文献:
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进展
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及展望
心理学视野下的青少年自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