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心理咨询师那样思考,你也学得会

文:meiya
来源:meiya(ID:OneStepUp)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心理咨询师是如何用心理咨询师的视角看人的?

这个话题很大,所以我只分享一个很小的部分,即当咨询师和来访者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咨询师是怎么想的?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工作在他们与我的第一次接触中其实就已经开始了,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只有等到我们在咨询室中面对面地坐下来谈话才开始。

我的来访者通常通过发邮件、加我个人微信或者发豆瓣的豆邮、微博的私信与我进行第一次咨询的预约。

有的时候,通过预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我能猜测和判断来访者会有一些什么问题和困扰。

比如有个年轻女孩微信加了我,了解咨询方式和费用之后,很犹豫要不要做咨询。她先约好了一个时间,不久便取消了。过了几天又联系我,谈预约咨询的事情,但是等谈到具体的咨询时间时,却没有了回应。之后没多久她又来和我预约咨询时间。

我问她,“是不是咨询费用对她而言难以承受,所以才犹豫不决?


她答,“不是。


我又问:“你在生活中,是否经常出现和我预约咨询时类似的情况,就是比较纠结犹豫,好像比较难决定去做一件事,容易反复思考和纠结?


“是的,是的。”她回答我,似乎因被我猜中而惊喜。

因为这样的细节,我会去想她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内心的体验又是怎样的,这样在我们还没有正式开始咨询之前,我对她就会有一些了解。

当然,这些了解只是我的猜测,更具体和真切的情况还需要在咨询的过程中慢慢认识和了解。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了解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快是慢,跟咨访关系的质量有关。咨询师理解、共情来访者,给来访者安全抱持的环境,来访者就容易信任咨询师。一个良好的咨访关系,来访者就更愿意打开自己,谈论更多自己的事情和感受。

这个了解的过程,也跟来访者做好深入探索自己的准备有关。可能有些议题,来访者会回避,因为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和咨询师谈论这个部分。当来访者准备好或者更有勇气往前走时,他会告诉咨询师一些未曾谈过的事情,让咨询师了解自己更多一些。

话题似乎跑远了,继续说回正式咨询之前,来访者和咨询师预约咨询的过程,心理咨询就已经开始了这一个话题。

曾经有个网友给我发邮件:

“我今年30岁了,在父母眼里已经到了该结婚年龄的极限,我个人也感觉是时候该找个伴侣结婚生子有一个家庭。我今年一人从上海来到成都,准备在这边工作定居,有一个女孩子是我公司领导,长相一般,工作能力很强,多少同年龄的同事都很羡慕她有现在的成就,我们在准备交往的前期。


她对我很好,很是照顾,也很喜欢我,我对她有点喜欢,但没有爱情的冲动,作为结婚对象,无论是家庭条件还是人品,她都很合适,可是就是有一点不甘心,我对她没有爱情。


我的大学老师曾经有跟我们说,‘结婚之后无论之前多么相爱都会归于平淡’。但开始总要有激情,又好像我已经过了有激情的年纪,我不能确定接下来怎么决定,希望meiya老师可以分析下给出建议。期待你的回信,谢谢!”

我回应,“这样的文字交流我没法很好地帮到你,你如果有需要,建议来和我预约一对一的咨询”。我把自己的预约咨询的流程发给他,上面有写到咨询收费的情况。

他给我回复:“我去,再见。”看起来他很生气,很不爽,对找我咨询需要收费这个事情不太能接受。

我出于好奇,再认真看了一遍他的邮件,发现他在邮件中提到的问题,在与我的互动中似乎也呈现了。

他既想要人家的好条件、好资源,这些很现实对自己有好处的东西,又想要美好的爱情,但是他却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婚恋上是什么都想得到,但什么都不愿意付出,贪心又以自我为中心。

与我的互动情况是:想要我的分析和建议,但是不愿意付费咨询,对付费咨询感到不满与愤怒。

他的人际关系互动模式极可能是功利的索取型,将别人视为满足自己的工具。

一个人能不能接受心理咨询收费的情况,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因为这涉及一个人有没有“得到需要付出”的现实感。越是内心发展不成熟的人,对心理咨询要收费这件事就会越愤怒。


一个来访者怎么和咨询师谈收费这一问题,也会反映出很多东西。有的来访者和我预约的时候会问我能不能咨询费打折,或者便宜一点,我通常会解释我的收费是行业最普通的标准(300元/小时),也会询问ta的收入情况如何,是否无法负担咨询费用。


如果一个人的收入明明完全可以负担300元/小时的咨询费用,却要让我给折扣,我会猜测,ta可能在和金钱的关系上有困扰,如感到匮乏,或者ta做事习惯与人讨价还价,又或者ta可能习惯自己被优待,在人际关系上希望自己是“特别的那一个”等。

有的来访者在预约咨询时会谈到ta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全空间进行咨询。ta和父母住在一起,虽然有自己的房间,但是还是觉得不方便,也不想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做心理咨询。

我会猜测,ta和父母的关系应该比较疏离,彼此的沟通交流比较少。Ta和我咨询的议题可能会涉及到原生家庭。如果ta是三十岁的单身者,我就会想,是否这么多年ta都没有和父母分开来生活过?那ta的独立性,包括生活和精神上的独立性会不会比较差一些?而这又会给ta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困扰?

有的来访者会问我具体的心理咨询受训经历,了解我的个案咨询的总时长,会看我的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他们可能自己也学过心理咨询,或者考出证书,比较懂一些心理学,可能比较相信权威,也可能不是很容易信任一个人。

有的来访者在预约的时候会问我,“你不会收了咨询费用,到时不出现吧?” 我会给予对方口头上的承诺,“如果约定好咨询时间,我一定会按时赴约,如果有变动,会提前告知”。有的人加了我的微信会问:“你是meiya本人吗?”“到时是meiya本人与我做咨询吗?”我也会认真回答“是我本人做咨询”。

遇到这类来访者,我会猜测,他们可能对他人的信任感方面有点问题,或者曾经有过被骗被伤害的不好体验,或者他们对于网络咨询的方式感到有些害怕、焦虑和不信任。

有的来访者微信上加了我,问我是否可以预约咨询的话题,我因为忙工作或者忙着带孩子,没有及时回复,过了几个小时再看手机时,会看到ta的一些留言“在吗?”“你怎么不理人呢?” 

我就会猜测,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也许会感受到更多的忽略和敌意,容易感受到别人不喜欢自己,不理睬自己,感觉自己不被重视等。

有的来访者和我约好时间后,快到约定的时间却临时取消,或者改时间,也没有道歉和解释,并表现出没所谓的样子。


我会猜测ta在生活中是否容易破坏规则?是否对承诺和约定不够重视,缺乏诚信?是否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怎么在意别人的感受?亦或者自控能力不足,很难做好时间管理,控制自己的时间。

再次强调,以上都是我暂时的猜测,并不完全正确,访者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还需要我与ta更深入的接触之后才知道。我不希望自己早早地给来访者贴上一些标签,那样并不是真的对来访者好。


不过,这些猜测很多时候在后续的咨询中会得到证实。


为什么这些猜测会正确呢?


因为一个人是整体和连续的,ta在社会关系中的表达方式、行为模式、思维习惯会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所以,自然也会在和我的接触中呈现出来。

我的猜测其实是利用了心理咨询中的“此时此地”。“此时此地”你可以理解为来访者和咨询师在治疗当时发生的事情。之所以可以利用“此时此地”作为咨询的工作材料是基于两个假设:


1、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大多数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在人际关系上都出了问题。


2、“心理咨询也是一个微型社会,最终病人的人际关系问题会表现在治疗的此时此地”。(欧文•亚隆《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简单讲,一个人如果有问题,那他在哪里,问题就会在哪里呈现。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会有效的原因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或者思维方式有问题,他身边的朋友、同事、家人可能不会给他反馈,但是在咨询的过程中,专业而敏感的咨询师会给出反馈,会和来访者讨论咨询师眼中看到的他是什么样子的,给人什么感觉。而反馈有助于自我成长和改变。

这篇文章不是教人怎么做咨询,而是强调就算你不是心理咨询师,你也可以像心理咨询师那样思考:


观察你自己和你自己身边的人,看看自己或他人在与不同的人接触中是否有很多共性或者模式化的地方?


看看这些行为模式是好,还是坏?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的?


你也可以尝试透过自己的一些行为或者他人的一些行为,看看这些行为背后的想法和感受会是什么?

长期这么做,你将会收获一个巨大的好处:对自己对他人会有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简介:meiya,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师,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等书。目前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专注个人心灵成长。个人公众号:meiya(ID:OneStepUp)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