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等于任性吗?

文:史秀雄Steve
来源:史秀雄Steve(ID:sxxsteve)
原文标题:做自己等于任性吗?【Steve说生活55期】

“做自己”或许是当下最为流行的人生信条了,但是人们对于做自己的理解真的很到位吗?最潮的观念,往往是最令人舒服的,但却不一定是最对你有好处的。

曾经和我的一位来访者探讨“做自己”的问题,来访者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她说做自己就是要尽量照顾自己的感受,不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这是一种自爱和自尊的表现。但是这会不会导致一个人变得很任性,很自我为中心呢?


这恐怕是很多人对于“做自己”的困惑,而我的看法是做自己不单纯是做自己想做的,还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想这么做。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就不知道怎样算适度,怎样算满足,也就不知道应该何时停下来。任性就是你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去考虑自己的动机与得失,单纯只是被当下的冲动所驱使,这样的状态离做自己还差得很远。


做自己还是盲目?

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每一个动机背后都有一系列复杂的驱动因素。真正做自己的人是没法很冲动的,因为每一个动机其实都需要花相当多时间来理解。

想要做自己,前提就是要先看清自己。可是人要看清自己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总是对自己的某些部分比较喜欢和接纳,对另一些部分则比较反感和抗拒。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自我的不同部分会得到外界的有条件,有差别对待。这导致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也是有选择性的,每个人都会讨厌、抗拒和回避自己的某些部分。


如果这种讨厌、抗拒和回避持续存在,人就无法看清自己,从而无法完整地理解自己的动机。当我们有选择性地看见自己时,就会误认为自己是被表象的感受所影响,而无法意识到潜意识层面更有影响力的驱动因素。


举个例子,一个人在感情里很难维持长久稳定的关系,一直不停地换伴侣。他为此感到困扰,来向你求助,你让他遵从自己的感受,他会告诉你他的感受就是过一阵子想要换个人,对于这样一个人,怎样才算是做自己呢?强行停留在关系里,还是想换人就尽情换?


如果你把问题换一换,不要只看到“要不要做自己想做的”,而是看到“为什么想这么做”,就可以发现破解困境的可能性。如果问这个人为什么,他可能会说和一个人相处久了会无聊,新的关系让他感到兴奋,而且可以征服更加有魅力的异性可以带来成就感。


对于他来说,新鲜感和征服是他心之所向的东西,他喜欢兴奋和有成就感的自己,所以他会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全部动机。这是这个人的自我被接纳,被看见,被允许存在的部分,但是这不是全部


如果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这个人,我们就会发现他不太喜欢自己的某些部分。比如他不太喜欢感性和脆弱的自己,所以在关系里很少表达依恋和亲密的渴望,因此和伴侣的关系会遇到瓶颈,陷入停滞。于是他就会感到无聊和麻木,需要新鲜感来刺激自己。


又比如他的内心其实是低自尊的,认为自己没有价值,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同和成就来赢得价值感。这或许和他的家庭以及生活环境有关,也许他身边的人并不尊重他的人格和价值。所以他很看重伴侣是否能带来社会认同,而当关系久了伴侣不再能让周围的人惊艳了,他就会感到焦虑,进而需要在别处寻找新的价值感来源。


这些人格的部分是这个人极力掩饰和逃避的,所以平时很少出现在他有意识的自我认知当中。但这些部分对他的影响力非常大,甚至会不断推翻他自己做出的选择。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并不是天生就完善的,而是像即时策略游戏当中的战争迷雾一样,需要被一点点探索和揭示。在不揭示的情况下,我们就无法完整地理解自己的选择和愿望,人格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的不一致和冲突就无法很好的整合。


另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职业规划当中,人们常常面临我喜欢的事业和家人认可的工作这样一个抉择。如果做自己的定义仅仅是跟随内心,并不看这个人自我认知的完善度,常常就会得到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答案。可事实是,人生并不是由一个单一的选择来决定的,不论选了哪条路,接下来都有一系列更多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只是凭着感觉,不是做自己,是盲目。

看清自己难

做自己是很难的,而最难的部分其实不在于当你选择做自己的时候,外界会有怎样的阻力和误解。最难的部分是你必须要先看到那些你很不喜欢自己的部分,而这个看到的过程可能很痛苦。

人是不完美的,生活至少在某些时候是痛苦和悲剧的,人际关系也难免攻击和伤害,而这些经历都会多少影响今天的我们。当我们试图看到这些影响的时候会体验到强烈的恐惧、羞耻或者愧疚,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把这些部分深藏起来,忘得一干二净,只看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只给别人展现自己喜欢的部分。


这是许多人处理自我认知的方式,逃避,忽视,压抑入潜意识层面,眼不见心不烦。但是你所经历的所有事情,无论好坏,都会成为你这个人的一部分。当你不敢面对关于自己的全部真相时,就是在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想象成另一个其实不是你的人。因此,你的生活就变成了一个谎言,而这种情况下,肤浅的强调做自己无非是说服自己对这个谎言更盲目自信一些。


其实许多疑惑“做自己”问题的人,真正面临的问题是自我认知。当一个人纠结于要不要做自己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压力,其实是他对自己的认知简单,已经不足以应对生活提出的难题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自我认知程度负责,你必须主动地深化自我认知,否则的话阅历和抉择的不断堆砌会给你带来无尽的困惑。


面对这样的压力,惰性的我们总是想讨个简单的答案。我们总想要跳过那个辛苦的自我探索过程,得到一个不费脑筋的标准答案。因为这个普遍需求,“做自己”被当作一种万金油式的答案,抛洒在各种人生困惑的疑问上面。许多时候“做自己”被商业化,潮流化,年青一代们总喜欢把做自己挂在嘴边,然而许多人都只是用盲目和任性cosplay了人格整合、自我认知清晰的状态。


到底怎样做自己?

如果说一定要总结出一套做自己的方法论来,我想大约有这样几个要点。

第一,当你和自己关系不好的时候,是没法真的做自己的。如果有一天你决定将做自己作为人生信条来坚持,那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看看你和自己的关系如何。你喜欢自己吗?你如何评价自己?你不喜欢自己的哪些方面?你如何对待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你在人际关系里能够有尊严,有底气地表达和维护自己吗?


如果再看看更深层的问题,在你的身份、人格和回忆当中,是否有你不愿意触及的部分?你是否会回避关于自己的任何问题?有什么事情是你绝对不可以和他人提及的吗?你最害怕别人了解你的什么部分?当你能够回答所有这些问题的时候,并不会就此变得强大和完美,但是至少说明你对自己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做自己的前提条件不是完美,而是对自己坦诚。不完美的人照样可以做自己,直面自己的各种毛病缺点,但是如果你都不能坦诚地面对自己,就根本无法确定你是在做自己还是做样子。


第二,做自己不应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如果你觉得做自己不费脑力,信手拈来,那么你可能只是盲目和任性。“做自己”不是一个决策策略。面对二选一的时候选比较符合自己心意的那一边,这是一种决策策略,但这不是做自己的含义。


人生由无数选择构成,所有选择之间有相互的关联,也需要有核心思路的贯穿。自我就是那个核心思路,做自己实质上是通过探索和发展自我,来为人生的所有选择搭建起一个可以信赖的框架。做自己意味着时刻关注自己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每一个选择和判断,努力地总结和了解它们对自己的影响。这是一件需要相当时间和脑力的事情,也是为什么人是极端复杂的动物。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真的看清楚每一件事情所有层面的细节,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比较清楚地反思和总结生活中哪些重要的事件和人际关系对我们在情感、认知、行为和行为动机上面的影响。如果我们将重要的程度界定为为“一年里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么你至少也有二三十件事情需要去反思,取决于你的思想深度,这可能需要花几十到上千小时的时间。


第三,你可能会觉得我当下面临着一个紧急的决定,哪里有时间去做这么多自我探索。好吧,如果情况确实如此,请问“紧急”的状态是怎么来的?是谁在控制时间?你有没有可能夺回对时间的控制?比如家人催婚让你觉得必须选一个人了,所以紧急实际上是源自家人的催促,而不是客观意义上的紧急。但凡没有明确的截止日期的事情,紧急不紧急都看谁掌控着时间。


如果确实紧急,你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做个选择——看感觉,抛硬币或者听大V的建议。重点不是你选了什么,而是要记录下这个选择的过程,然后在未来回顾决策过程,看看曾经的决策方式是否真的可以让你获得令你满意的后续发展。记录自己的选择过程,并且用后续的经验感受来验证和评价,是提升自我认知非常有效的一种策略。


做自己不应该被当做思想懒惰和逃避自我关系问题的借口。对你好的事情,往往都比较有难度,当我们谈到做自己的时候,是在谈论一种极为重要的自我责任。做自己,不光是一种决定,更是一段需要毅力和专注的旅程。

作者简介:心理咨询师、心理科普作者、讲师,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硕士,著有畅销书《假性亲密关系》,微博/微信:@史秀雄Steve,知乎:Steve Shi
责任编辑:Spencer 周芝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