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自传体记忆损害是抑郁症较为稳定的认知特质,而通过一些治疗方法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记忆过度概括化水平,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康复和治疗。
阐述定义
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个人人生经历、生活事件的记忆,具有鲜明的自我特征与情绪色彩,与传统记忆研究中采用无意义的“数字或字符串”作为记忆研究材料相比,自传体记忆研究被认为是“活”记忆,即日常生活中的记忆。
它是一种自觉进入个体意识的记忆,它的提取需要个体的意识或努力。它在人类认知中建构起了与自我,情绪,时间等因素相互联系的作用,因此倍受心理学家的青睐。
很多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进行自传体记忆回忆时,他们的具体性记忆减少,概括性记忆增加。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自传体记忆与抑郁症复发的关系,认为自传体记忆的损害可能是抑郁症较为稳定的认知特质,是抑郁症复发的风险因素。
比如,吕振雷、柳艳松等关于《复发抑郁症患者自传体记忆与临床特征相关研究》表明: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是抑郁症复发的风险因素,与患者的起病年龄、阳性家族史、认知障碍等存在关联,这对早期识别和预防抑郁症的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在 70 年代以前,有关自传体记忆方面的研究很少有人涉及。自传体记忆的研究的复苏与 Crovits 和 Robinson(1976)等人的富有创意的研究工作有直接的关系。
Rubin(1984)的研究发现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人们的自传体对于 20 岁左右发生的事情记忆得最清楚,而且最多,记忆内容也最清晰,并且这个实验结果得到了很多其他研究的支持,并且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怀旧性记忆上涨。
随着科技的发展,最近几年的自传体研究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行为研究,很多研究开始关注自传体记忆在大脑神经机制的特点,包括功能神经成像的研究,脑损伤的研究,以及脑电方面的研究。
自传体记忆与情绪的关系
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很多研究结果都认为情感事件比非情感事件记忆效果更好。
记忆与情绪存在很多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不同情绪状况的自传体记忆的大脑神经机制特征是不同的,积极情绪状况下,记忆效果比较好;但消极情绪状态下,记忆效果比较差。记忆与情绪相互作用有很多方式。
比如:高兴的情绪全面促进记忆过程,悲伤的许直接将注意指向复杂视觉刺激的局部特征,不利于记忆过程的编码和提取。
情绪与自传体记忆的关系问题首先由 Rubin 开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的回忆的整个心理过程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情绪)体验。
Wagenaa对自传体记忆的情绪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当他人在某个事情中起重要作用的时候,对愉悦事件的回忆比不愉悦事件的回忆效果要好一些,但是,当自己起重要作用的时候,情况正好相反。
Heilman的情绪研究表明前额叶区域,尤其是眶额区的病变会引起情感行为的改变。动物实验证明,损害眶额皮质,灵长类的正常情感反应减少。1935 年 John Futton 和 Jacobson 切除黑猩猩额叶边缘皮质产生平静反应。电刺激这些区域也会有很多自动的反应,如血压升高,瞳孔散大,流涎等。
所以,有情绪体验的自传体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中前额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感记忆的认知神经科学认为杏仁核是直接调节情感学习和记忆的大脑组织,不过其他的区域还包括了海马和前额叶皮层也参与了情感学习和记忆认知过程。
很多研究都表明在自传体记忆的提取过程中情绪的核心中枢即杏仁核有活动,而在语义提取过程中没有这样的功能联系,也就是说,在自传体记忆的提取过程中包含了内隐的情感。
大部分的情绪研究都表明消极情绪体验与右侧半球的激活有关,而积极情绪体验激活的是整个大脑,并且,在积极情绪信息的提取过程中左侧半球发挥着明显的作用。
在情感性自传体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发现,中性的自传体记忆激活的左半球活动比较,情感性的自传体记忆激活的是右半球的或者是两个半球的活动。还有研究发现右半球受伤的病人回忆的事件很少有特异性,很少有情感性。
自传体记忆与阈下抑郁的关系
阈下抑郁(一般指的是具有抑郁症状,但达不到抑郁诊断标准的个体)作为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状况对于记忆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对于自传体记忆的干扰具有明显的情绪一致性效应,既消极情感的视角看待所有的自传体记忆。
Alea 等通过行为实验研究了老年人的自传体记忆与阈下抑郁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记忆的内容可以预测阈下抑郁的水平,即更多积极情绪记忆对应的阈下抑郁症状更少,而消极情绪记忆对应的阈下抑郁症状更多。
Rubin 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完成非常消极的事件的自传体记忆的问卷会降低相关事件的苦恼水平。
Boalsh 和 Rubin 等进一步从心理治疗学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情绪效价的自传体记忆与阈下抑郁的关系,与完成积极事件问卷的被试不同,完成消极自传体记忆的被试减少了情感反应和痛苦水平,也就是说消极自传体记忆任务的完成可能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Haddad 等研究带有轻度 ATD 的阈下抑郁病人的情绪自传体记忆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病人对积极词语的再认速度比较慢,而且对于消极线索词的自传体记忆的特征反应也有所减少。
Kaviani 等研究了 20 个有自杀企图的阈下抑郁病人的自传体记忆提取与问题解决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的健康被试比较,这些病人对积极线索词的反应比消极线索词的反应更加慢。
Goddard L 等人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斯普杰氏症候群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有损害,这种损害是缺乏细节,缺乏效率以及在世界上很少有持续性,自传体记忆的损害也表现出提取特殊记忆时明显更长的潜伏期,与控制组比较特殊记忆的提取非常少,几乎没有。
不过,现在阈下抑郁已成为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常见心理疾病,临床上病人的自传体记忆与阈下抑郁的关系的探讨是否适用于健康被试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与抑郁的关系
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是指在对自我相关事件的回忆中,个体不能按要求提取特定时间内的具体事件或情节,而倾向于回忆那些类别化或重复性的事件。过度概括化记忆普遍存在于抑郁患者中,同时概括化记忆水平也可以预测抑郁症的发展变化。
自传体记忆具有具体性—概括性维度,具体性自传体记忆是指发生在某个具体时间和地点的明确事件,并且事件的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天。例如“上周六,在同学小张的生日聚会上,我享受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概括性自传体记忆则以两种形式出现:
一种是范畴记忆,是指回忆的事件可以重复发生。例如“我每天晚上都去操场跑步”
一种是扩展记忆,是指回忆事件发生的时间超过一天。例如“去年暑假,我在北京玩了一星期”。
因此,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就是指个体在对与自我相关的事件的回忆中,不能按要求提取特定时间内的具体事件或情节,而是倾向于回忆那些类别化或重复性的事件,固定地做出范畴记忆或扩展记忆。
目前,多数研究者采用 Williams 等人( 1986) 编制的自传体记忆测验(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Test, AMT) 来评定被试的记忆概括化水平,AMT 包括若干不同效价( 积极、消极或中性) 的线索词,在测试过程中依次向被试呈现线索词,每呈现一个线索词,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 一般为 30 秒或 60 秒) 根据线索词提取一个与自我有关的具体事件。然后评定被试对每个线索词提取的记忆是具体记忆还是概括记忆,具体记忆得分越低或概括记忆得分越高即表明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越明显。
近年来,自传体记忆受到临床心理学家的关注,特别是自 Williams 等人于 1986 年“偶然”发现曾有自杀行为的情绪障碍患者中存在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的现象以来,关于记忆过度概括化与情绪障碍的关系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对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与抑郁的关系研究,已成为认知与情绪关系研究的新领域。
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与抑郁的关系研究涉及具有不同抑郁水平的个体,包括临床抑郁症患者、亚临床抑郁状态个体以及具有抑郁情绪的正常被试等。
研究结果总体上表明,抑郁组的记忆概括化水平要显著高于控制组,即抑郁症患者或者具有明显抑郁心境者在自传体记忆提取过程中普遍倾向于提取简化的或类别化的记忆,不能深入到记忆的具体感知情节部分。
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抑郁水平个体的记忆过度概括化,有研究者对具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分组比较后发现,轻度抑郁情绪组的具体性记忆得分显著高于中、重度抑郁情绪组;而中度抑郁情绪组与重度抑郁情绪组的具体性记忆得分无显著差异。
这说明当抑郁情绪达到中度以上时,自传体记忆具体性水平不易改变,处于稳定的状态。这可能是由于当抑郁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抑郁个体更倾向于提取概括化的记忆来回避负性情感带来的情绪困扰所致。
抑郁症患者的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现象是否是稳定不变的? 是否会随着抑郁症治疗的进展有所改变? 早期的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的治愈或抑郁症状的明显减轻并没有使患者的记忆过度概括化现象发生明显改变。
但是,随着抑郁症治疗方法的多元化,尤其是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代表的心理治疗的应用,研究者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记忆过度概括化水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
应重视自传体记忆在抑郁症康复中的作用
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与抑郁的关系受到个体的执行功能和人格等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者通过大量与执行功能有关的认知加工任务证实记忆过度概括化确实与被试的执行控制功能有关,抑郁症患者的执行功能普遍受到损坏,执行功能对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和具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
赵晶( 2010) 首次探讨了记忆过度概括化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的关系,发现认知方式与抑郁情绪和记忆过度概括化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越倾向于场依存的个体抑郁情绪越严重,产生的概括化记忆越多。
研究者指出,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信息加工特点不同是其抑郁水平和记忆过度概括化水平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
Ismay 等人( 2006)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治疗伴有人格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患者的具体记忆提取情况得到改善,记忆概括化水平有所下降
柳燕松( 2008)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抑郁症患者的记忆过度概括化现象
Raes 等人( 2009) 采用记忆具体性训练对抑郁个体进行了为期 4 周的训练,结果发现抑郁个体的记忆提取模式逐渐具体化,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也有所减轻。
因此,记忆过度概括化可以作为抑郁症患者相对比较稳定的认知风格,但这种记忆过度概括化倾向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进行改善,并进而有助于抑郁症状的减轻和抑郁症的治疗。
此外,一项有关自传体记忆和“大五”人格的研究表明:
情感的开放性、利他性、热情、活动性和积极情绪与自传体记忆的准确性存在正相关
情感的开放性能够预测记忆中的感知想象和情绪因素,它能够弥补自传体记忆测量中认知因素所不能解释的变异
情感的开放性、积极情绪等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压抑或抑郁,并进而影响自传体记忆的提取
这也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因此,作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我们应重视自传体记忆在抑郁症患者的治愈和康复中的作用。
抑郁症患者对于特定事件的负性自动思维和关于自身的负性自传体记忆在维持抑郁症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消极的自我图式,帮助患者重新建立积极的自传体记忆提取方式和思维模式,达到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使用记忆具体性训练方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会使患者的记忆提取模式逐步具体化,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也有所减轻。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提升抑郁症患者情感的开放性,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从而提升自传体记忆的准确性,帮助患者康复。
事实上,目前将有关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实践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我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成果的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工作者重视起来,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帮助抑郁症患者及其他情感障碍患者,获得康复和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