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大后的职业,总与童年的理想相差甚远呢?

文:翊檀
来源:SelfMindnSocialBrain(ID:gh_f402504678d0)
原文标题:长大以后 | 加油吧,少年~

小时候的你有没有想过长大后的职业?

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做一个照顾病人的护士,还是一个搭建高楼的建筑师?

男孩和女孩偏爱的职业有没有不同呢?这种偏爱是天生的,还是也会被后天塑造呢?选择喜爱的职业的时候,对性别的认同会不会影响决定呢?

比如,你有没有听过大人说——“女孩子当老师多好!”或是“男孩子做建筑师一定会很出色的!”


好像女孩子更适合去施展自己的温柔和关爱,男孩子更适合去发挥自己的理性与创造力似的。

在人们眼里,职业是不是分成了男性化和女性化呢?


比如建筑师、工程师是更需要理性和严谨的职业,护士、化妆师是更需要温柔和细心的职业,前者所需要的品质与男性的典型品质匹配,后者所需要的品质与女性的典型品质匹配。


这样的观念会对那些想要从事男性化/女性化职业的女孩/男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会让他们放弃自己本来的偏好,而向自己性别的职业靠拢吗?

劳工市场中就存在一种性别隔离现象,即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领域内工作,男性主导着建筑、工程领域;女性则主导着养育领域。瑞典就是劳动力市场性别隔离非常严重的地区之一。


有人说这是性别歧视造成的,而事实是瑞典是一个性别很平等的国度,女性福利也非常优渥,享有产假和种种优惠。


瑞典学者Samantha Sinclair和Rickard Carlsson为了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以性别认同为切入点,做了一项有趣的研究。

性别认同威胁理论认为,受到性别威胁的个人将试图恢复他们的性别地位,做出性别刻板印象的行为。

比如,有人对一个男孩说:“你怎么一点男人味都没有!”男孩很可能会表现得更具攻击性,展露男子气概来证明自己。

青少年对性别身份的威胁和担忧尤其普遍,如性骚扰、性谣言、性别隔离的同伴群体会格外强调性别规范等。


一种避免被同辈人评判为异类的方法,可能是在一个更加性别刻板的方向上调整自己对职业的偏好。

此外,瑞典的青少年在15岁时必须做出未来发展方向的决定,即他们接下来的三年的教育是否会为大学的研究做准备,如果是的话,这些研究是在艺术还是科学领域,或是直接学习一个特定的职业(如理发师、电工),在考虑自己的身份时,青少年最常参照的是学校和他们(未来)的职业。


也就是说,青少年是职业生涯的关键起点,在这个年龄段做出的选择对未来的性别隔离有着重要的影响。

Samantha等人想要探究是性别认同威胁对职业偏好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并且这种威胁的影响和能力威胁的影响有没有相似性呢?

于是他们选择以瑞典15岁左右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个2(能力vs.性别)x 2(威胁 vs.肯定)的实验,孩子们被随机分为四组,在课堂上接受了如下测验:

操纵任务(manipulation task)


威胁条件下的被试被要求列出10个事件/行为,而肯定条件下的被试则被要求列出2个事件/行为,3分钟内完成(列出事件的数量是经过预实验后确定的)


  • 威胁性别认同感组的指导语是:“列出10件近一个月你做出的男性化/女性化行为,你这个年纪的大部分男孩/女孩可以列出12件”;

  • 肯定性别认同感组的指导语是:“列出2件近一个月你做出的男性化/女性化行为,你这个年纪的大部分男孩/女孩只能列出1件”;

  • 威胁能力感组的指导语是:“列出10件近一个月你做出的让你感到胜任感的事件,你这个年纪的大部分男孩/女孩可以列出12件”;

  • 肯定能力感组的指导语是:“列出2件近一个月你做出的让你感到胜任感的事件,你这个年纪的大部分男孩/女孩可以列出1件”。

之后使用7点量表分别测量了孩子们的职业偏好、性别认同关注度和任务难度。

实验结果表明:男孩和女孩感兴趣的职业的确有显著差异,女孩通常比男孩兴趣更广泛,感兴趣的职业更多,因此男性化职业(如建筑师、工程师)比女性化职业(护士、美容师)受到了更多的欢迎。

该结果有两个解释:男孩比女孩有着更强的性别刻板印象,如女孩对“女孩去做拳击手”的接受度比男孩对“男孩去做芭蕾舞者”的接受度要高;另一个解释是两个性别对男性职业都有着普遍较高的兴趣。

男孩对男孩和女孩对性别认同的关注度没有差异,且对性别认同的关注度能够预测职业偏好——一些青少年对性别认同有着长期的关注,这会引导他们发展与自己性别相关的兴趣,偏好自己性别的职业。


此外,研究者为了排除操纵任务对性别认同关注度的影响,又对一个相似的青少年群体做了一次实验,删除了操纵任务,发现性别认同关注度不是实验操纵的结果

受到性别认同威胁的被试对表现出更多地对自己性别职业的偏好,而受到能力威胁的被试对自己性别职业的偏好则会减少。性别身份的威胁效应似乎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无法通过对负面反馈的一般反应来解释。

这样的实验结果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如果青少年在性别认同受到威胁时,做了更多符合自己性别的典型选择,这些威胁效应很可能会对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产生真正的影响。


比如一个喜欢化妆的男孩受到了“娘娘腔”的指责,他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爱好和职业,而去选择“男子气概”的职业,坚持爱好对他来说会变得艰难。

当然,性别认同只是对性别隔离研究的一个切入点,造成劳动力市场性别隔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女性需要生育孩子,这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体力的任务,很多高强度的工作岗位会更加偏爱招收男性;瑞典对女性的高福利(如产假、减少工作时间等)也会让岗位更多的拒绝女性,因为男性会带来更多的生产利益。

但本研究也启示了我们,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一个性别比例更加均衡的劳动力市场,我们一定要关注男孩和女孩的性别认同,因为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的劳动力市场,青少年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对他们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种福祉。

参考文献
Samantha Sinclair, Rickard Carlsson, What will I be when I grow up? The impact of gender identity threat on adolescents’ occupational preferenc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6 (2013) 465–474.


作者简介:SelfMindnSocialBrain,微信公众号:gh_f402504678d0。认知与神经科学视野下的“心灵,自我与社会”研究。

责任编辑:Spencer 林立洲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