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不好,是那些镜子太扭曲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你和另一个人的互动中,对方经常使用一个或几个词汇来形容你。你很讨厌那那几个词,你觉得自己不像对方说的那样,但似乎对方又说对了。

对方戳中了你的“虚点”。你感受到自体的虚弱。然后,你立即开始防御。

自体的虚弱,没有一个人愿意面对


精神殖民

“你总是这么情绪化,整天向别人传递负能量!”当又一次听老公这么说时,荔枝马上变成了刺猬。

“听到他这么说,你什么感受?”我问。

“愤怒,还有伤心”,她说。

10分愤怒+5分伤心,是荔枝面对自体虚弱时,激起的防御。

她的情绪化和负能量,似乎只存在于和老公的互动中。在朋友中间,她是一个情绪稳定且开朗的人,还经常充当“知心姐姐”的角色。她很不喜欢“情绪化”和“负能量”这两词汇勾画出来的那个荔枝,但又觉得某种程度上自己就是那个荔枝。

“多大程度上是呢?”我问。

“最多20%。”

当你身上20%的人格特质,被另一个人拿过来100%定义你的时候,你会很愤怒,但愤怒之中,又有一点心虚。而损害你心理健康的,就是那点虚。

精神殖民。当脑子中跳出这个词时,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对这种现象的描述。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很难建立彼此尊重的平等关系。在关系中,一些人特别容易评判别人。这种评判就像一个人的自我,强行侵占另一个人的自我。处于弱势地位的那个人的自我,就被强行植入一种外来概念,他原本的自我概念被污染或侵蚀。这就是精神殖民。

精神殖民伤害的是一个人的核心自我,它会让你在自己的王国中迷失方向。 


合作构建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当一个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时,另一个人往往会用这句话来鼓励他。

那么,一个人可以不受他人的负面影响么?

不能!每一个人的自我,都是在和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构建出来的。在生命之初,这种构建主要发生在婴儿和母亲之间,这个过程被研究者称为“合作构建”。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际沟通方式对大脑神经结构有一定影响,通过这种影响,人的自我意识才能产生:当我们发出信号,我们的大脑就时刻观察着他人对我们信号的反应,我们接收到的反应也会随之嵌入自我意识的神经图谱。这样,大脑就会产生一种“自我随他人改变”的神经描述,这种描述会成为我们身份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就是说,“我是谁”不仅仅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的说法也会对你产生影响。自体比较弱的人,会把别人的说法作为自我的定义。就像那句话:如果有三个人叫你马,你就需要为自己套上一副马鞍了。

比如“亚洲”这个概念。“亚细亚”一词来自古希腊,意思是东方。位于亚洲的中国,肯定不会把自己的所在地称为东方。东方一定是相对于某个地方来说的。那个地方就是欧洲。把这块大陆称为(亚洲)东方,显然是欧洲人观念建构的结果。但是后来,亚洲人也认同了这种建构,自己也把自己称为东方人。

有些建构是恶意的,比如我上面提到的精神殖民的那种。有些建构不一定有恶意,甚至是善意的。但是这种由强大者建构的概念,会封死你对自己的想象。


罗胖在《发现东亚》这篇文章中,就内容创业这个行业举例说:有一位朋友就意味深长地说过一段话:“当互联网巨无霸企业有巨大的流量,靠广告变现的时候,他们最大的竞争武器其实不是他们的流量,而是他们让所有的后来小企业都相信,流量是衡量自己发展水平的指标,只要你按照这个指标来行动,小企业就永远不会有超过他们的那一天。”

扭曲的镜子

一个人自我建构的过程,是一场与他人之间无法避免的力量博弈。

别人一旦成功地给你植入一个负性的概念,你又接受了这个概念,你就在博弈中落了下风。这就是建构的力量。

在荔枝和老公的关系中,老公用“情绪化”和“负能量”这两个词来建构她,这让她很是困扰。“我真的是这样的人吗?”她问。

我自己也被一些由别人建构概念所困扰。一个女人总是说我“不会说话,不长眼神”。“我真的是这样的人吗?”我也问过自己,也无数次体验自体虚弱感。

一次讲给一个朋友听,她问我什么时候会被说成“不会说话,不长眼神”。我告诉她是在这样的场合:上车,那人需要为她打开车门;一起活动时,需要给她拎包;与她说话时,需要赞美她、感恩她;与别人说话时,需要像她那样随口答应为别人做事,才不管以后能不能兑现……朋友听我说完,说:“不是你不会说话,不长眼神,是她要求太过分。”

人类的大脑神经,被设计为十分关注别人对你的反馈和评价,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这样才利于群体生存。如果别人对你的反馈和评价是客观公正的,你会建立一个真实的自我。但如果你遇到的是一面扭曲的镜子呢?你依据这面镜子,就会形成一种扭曲的自我概念。

我就被严重扭曲了。从小到大,只有在那个女人面前,我才是“不会说话,不长眼神”的人。荔枝只有在老公面前,才是“情绪化”和“负能量”的人。当然我们身上可能存在那些弱点,但只有那个特定的人才能把这一点激发出来。他还会一遍遍地告诉你,你是多么糟糕。在不需要别人赞美和献殷勤的人面前,我的这些弱点根本就不值一提。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充分体验到这种扭曲建构对自我概念的伤害。那些自体还不够稳定和坚固的孩子,如果天天被父母恶意评判,会形成怎样扭曲的自我呢?

怎样才能知道你面前的是扭曲的镜子还是正常的镜子?如果你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有一个基本正常和稳定的自我,你需要对自己的感受有一种基本的信任:那些与你的自我概念不相符的评判是不正常的。如果你只被某个人这样评判,你要更加相信不是自己不好,而是对方有问题。

想起这段对话:

男人:“我不在家,我妈年龄也大了,你要多说好话,哄她开心。”

女人:“她为什么需要别人哄呢?”

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中,一方是不会对另一方频繁地进行人格和道德评判的。如果我们仔细看看那些扭曲的镜子,他们在每一种情境下,都在对别人进行评判。


识别出那些扭曲的镜子,屏蔽掉他们的声音,勇敢地做你自己。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