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让自己闲下来是一种“病”

作者:达芙妮
来源:工业时代的月亮(ID:gysddyl)

-01-

不敢让自己闲下来是一种“病”



在跟我的来访者咨询的过程中,我的来访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或者说卡在这样的状态:


“李老师,我的生活快崩溃了,感觉每天都对自己不满意,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挣外快,我也想挣点钱,但是也没啥眉目,每天给自己列了好多事情list,却总是完不成,然后完不成的时候,又很痛恨自己,觉得自己真没用,整天拖延,但是要去做吧,又做不进去,结果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临睡前对自己特别不满意,觉得自己好差劲,对自己的痛恨有时让我焦虑到失眠,心跳加速。我这是怎么了?”

熟悉拖延症的朋友,看到这段描述,肯定会感到特别熟悉:噫,这不就是拖延症吗?

是啊,表面上看确实陷入了拖延状态。

但后来跟我的这个来访者深入的聊下去,有如下发现:

我说:“你说你想挣钱,但又没啥动力是什么意思?”

来访者说:”就是觉得现在大家都在挣钱,我也不能落后。”

我说:“你是现在很缺钱吗?还是有什么对财富的规划?”

来访者说:”额,好像也没有。”

我说:“那你为了挣钱,制定了事情list,这个list都有哪些内容?”

来访者说:“就是觉得现在大家都在写公号,我也搞了公众号准备写文章,但是根本写不了几篇,每天压力都好大。”

我说:“你都怎么给自己定任务的?任务的考核是怎样的?”

来访者说:“尽量每天写一篇,保证每月更新20篇,但实际一月才更新了5篇。让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我说:”你对自己哪里不满意?“

来访者说:“感觉自己很懒惰,完不成目标。不够努力。恨不得揍死自己

我说:“努力的目标是为了什么?你好像对不努力这件事有特别大的不满?你认为人必须要努力?”

来访者想了好久,突然呜呜的哭出来。


原来这个来访者从小就被父母灌输一定要努力,不能做个不努力的人。他的父母也都是非常努力的人。在他们的家庭文化里,不努力=该死。

这个来访者从小到大,一直在努力,几乎不让自己休息。正因为如此,这种拖延状态,才会让他焦虑的睡不着觉。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拖延带来的焦虑强度大到跟死差不多。

更为可怕的是:这个来访者做事的动力看上去似乎想挣钱,但其实只是为了摆脱不努力带来的心理压力。所以,他的生活看上去非常勤奋,然而成效甚微,他从来没有把精力用在琢磨如何挣钱上,而是把精力用在了避免自己成为一个“不努力的人”上。

对不努力的恐惧严重覆盖了原先的目标—-挣钱。

在咨询中,这样的事例特别多,因为害怕自己不努力,浪费时间而陷入极大的焦虑,以至于生活如沸汤,如焚场,整天在赶场,整天忙的要死,但却收效甚微。

这似乎是这个时代的时代病之一。


-02-

“努力”

不能浪费时间作为一种“政治正确”

我自己是一个80后,然而我时常庆幸,我自己是一个相对幸运的80后,幸运的地方就在于我做了咨询师后,把自己从“不努力就该死”“人不该浪费时间”的无意识限制性信念中解脱了出来。

以前的我,也活在一个似乎人需要很努力的状态,刚工作的那几年,在北京,每周都要赴很多饭局,参加很多社交活动,也不知道这样的目的是什么,反正就是不能让自己闲着。

工作也是,下班后总想还得学点什么,不然就很不安,很内疚,学excel操作,学英语口语,学职场相处之道。但其实,你懂的,这样学了很多,其实也没收获什么。好多技能学了用不到,很快就忘了,又何况,那时候学习效率很低。

现在想来主要目的就一个:不能让自己浪费时间,不能让自己玩。得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这才是正事嘛。

那时,我很多的同事也是这个状态,大家忙忙碌碌,像蚂蚁一样,急匆匆地,唯恐落后,拼命竞争。


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其实我的原生家庭里,父母都不是很努力的人,我从小也没有很强的上进心,改变我的似乎是上了中学后,老师的教育,每天都在灌输“不能不努力”“不能浪费时间”,周围环境中的同学也似乎特别努力,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你,不知不觉你就从众了。

从此“人一定要努力,人不能浪费时间”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然后一直到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到白领。

是的,有很多很多的年,似乎每天醒来,我都得命令自己:你今天要干点什么?必须要干点什么?不然怎么可以?绝不能低效率的过完今天,绝不能浪费时间啊。

直到几年前,我在旅游,在旅途中,似乎还充斥着这样的信念:某某景点必须要去啊,不去的话就太浪费了。怎么可以不去呢。

结果,一趟旅游下来,人累的快病了。我突然恍然大悟,为什么我去旅游放松还要跟完成任务一样,难道有标准的旅游玩法吗?

是的,认为人生有标准的过法,有标准的玩法,每天应该怎么度过,正是应试教育塞给我们的扭曲信念。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害怕自己不能成为一个标准的人,无时无刻不在监督自己。

不准玩

不准浪费时间

不准不努力

不准浪费人生

不该碌碌无为

……

因为见了太多受困于这些信念的人,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困境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困境,它是很多人的困境,很多人的看不见的限制,看不见的牢笼,且可能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人生限制。


-03-

达到了目标后

我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

我的来访者中,还有一群这样的人,达到了某个目标后,不知道要接下来要干什么了,因此也处在一种茫然恐慌的状态。

有的人一路读书读到博士,终于工作了,然后接下来的生活清闲,当事人却陷入了恐慌,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利用时间。特别迷茫。

有的人天赋异常,却始终无法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他们似乎总需要一个权威来告诉他们:你可以去做这件事情。总需要一个确定,一个人告诉他们:那么接下来我应该做些什么呢?


在这些人的背后,依然有着一个“不努力不行的我,不能浪费时间的我”,只是以前他们的努力,时间有明确的对象——父母或社会授予他们的任务,但是再往前,已经没有人可以给他们明确的任务后,他们的人生就茫然了,无助了,不知道要干什么了。

但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又无法允许自己好好享受生活。

遗憾的是,这样荒谬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如果我们的教育每天都在把人教育成没有了自己目标,让人失去了自己的无脑机器,这样的教育意义何在?

这样的孩子,自我完全被压制,人生的前面部分几乎都是在为父母或者他人活着,他们非常努力,非常听话的完成外界授予他么的任务,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个人在成长中需要发展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长,甚至自己的人生应该怎么度过的价值观和规划,把自己完全给扔掉了。他们以为这样做后,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应该满意了。

结果发现,走到一定阶段,那个授权他任务的人再也无法授予他任务,给出的指导再也无法满足他。而这时,他停在半路,茫然四顾。

“啊,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要的是什么?我要的是什么?????”

人到了一个阶段,总会发现: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是痛苦的:因为他没有人生方向,没有活着的意义。

他不得不再去寻回那个丢失的自我,那个为了寻求外界认可而被扔掉的自己,一步步又把自己找回来,有时这样的找回还意味着扔掉当前的生活。

我作为见证人:心痛并惊异于这样的人才浪费。这里面往往有10-20年的时间耽搁。

如果人早知道需要的生活是做他自己,何苦在中间要经历扔掉自己又找回自己的过程?



-04-

追求你想要的生活

而不是应付你不想要的生活

很多人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因为很多人尤其是父母们,爷爷奶奶们,一生也没有见过:

什么叫做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长久的以来,很多的人的生活都是生活在恐惧之下,恐惧考试不好,恐惧没有才艺,恐惧父母不满意我们。为此,我们真的很努力,努力程度据说是世界第一。

但是这样的努力很多时候只是在应付不想要的生活:

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拼命出人头地;

不想没有钱过穷日子,所以拼命挣钱,以至于宁肯把自己累出病;

不想被人说不合群,所以努力掌握各种人情世故,以求人情练达;

不想被人说怪异,所以努力到了年龄结婚生子,哪怕婚后过着无性婚姻。

不想被人说学习不好,把努力考取各种名牌大学作为职业。

…….

应付不想要的生活和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努力应付是一种消极的状态,它是基于恐惧去做事情,个体没有选择权;

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它是基于个体的热情去做事情,个体是主动的,自由的,因而也是饱满的;

努力应付生活是基于压力和匮乏去做事情,它往往不是个体自发去做的事情,因此充斥大量对自己的强迫;

而努力追求不是出于个体强迫,它是因为个体热爱而甘愿去努力,去上进,这里面的痛苦少很多。

努力应付生活很难让我们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和优势,但却让我们活的并不轻松;

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建立在自己的喜好和优势上的,更利于个体作出独特的成就。

遗憾的是,我们在应付不想要的生活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也就说,严重的说,我们其实是在满足长辈和社会的要求上,浪费了自己的一生。

这大概是一整个社会的可悲之处。

是的,在咨询室里,我见过太多的人,本来有很多的才华,但为了应付生活,毫无成就,整个人也非常痛苦。

我说:为什么你不能去做你喜欢做的事?他说:因为还有好多事没完成,这些事没完成,我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怎么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知道他说的其实是父母的要求,在我们不能确定达到了父母的要求,确认自己是好的前提下,我们没有任何心里能量去追求我们自己想要的。

也就是把父母想要我们替他们完成的人生和我们自己想要的人生,分开!

无法在心理上完成弑父弑母的人,人生是在完成别人的任务。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人生异常艰难的真相,你可能驮着很多并不属于你的重压,驮着你父母甚至你几辈家族的匮乏和压力。

但那并非你的人生,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你很可能不仅无法战胜重压,甚至还会成为匮乏和重压的牺牲品。

找到你自己,卸下你的家族魔咒,父母魔咒,社会魔咒。你会发现:生活从来都不需要应付,而你却是如此自由,如此有力。

更可贵的是,现在的你,可以饱满的投入的奋力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简介:达芙妮,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咨询时长超过2000小时,个人体验120小时;《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婚姻与家庭》、壹心理等多家媒体及心理机构专栏作家;青年诗人及小说家。
责任编辑:Spencer Kennjan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