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男人没想娶一个女人却和她谈情说爱,但他一开始就告诉她了,她也同意。所以,男人是个骗子。
你认为男人是骗子吗?
我将这个问题发在蓝橡树咨询师群里,有11位咨询师做出反馈,认为男人不是骗子。
但有一个人,坚定地认为男人就是骗子。
他就是Tony。Tony认定的骗子,就是他自己。
“我是骗子!”
Tony40多岁,高知家庭出身,名校毕业,长年在外企工作。长久以来,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亲密关系中,他都觉得自己是个骗子。
他因无法管控自己的暴躁脾气来访。他见解深刻,善于思辨,能敏锐地捕捉到内在细微而独特的情绪感受,又能生动而精确地表达出来。他的语言常常带着清晰的画面感。听他讲述发脾气的经历,像读小说一样离奇和怪诞,过后想起来我常常忍不住发笑。
“你活出了很多人想活的样子”,在咨询中,我告诉他:“你是一个理想的来访者”。当我这样说的时候,他很不自在,觉得自己骗了我。
在工作中也这样,如果有人表达赞赏,他也会不自在,觉得不配,认为可能别人看走眼了。
他还觉得自己与女人在一起时,从头到尾都是骗子。而这,也是他最瞧不起自己的地方。我们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征得他的同意,探讨过程摘录如下:
咨询师:在你看来,骗子的定义是什么?
Tony:没有真才实学,以各种利益为目的,做出的虚假行动或说出的话。
咨询师:在女人方面,你以利益为目做出虚假承诺了吗?
Tony:从来没有,所以我更觉得自己是混蛋。
咨询师:这不符合你对骗子的定义啊?怎么解释?
Tony:我没有和对方付出一样多,没有感受到和对方相同的痛苦,我就是骗子。
咨询师:在关系中付出一样多,痛苦一样多,你见过这样的两个人吗?
Tony:难道不是吗?我一直追求这样的情感,两个人互相依赖、互相折磨,是我变态吗?
咨询师:问问你可以问的人,他们付出一样多,痛苦一样多吗?如果找到一个,请告诉我。
Tony:现实生活中可能确实不容易找到,每个人都被很多因素干扰左右,可我不能以这样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我追求纯粹,追求极致,不是别人是否认为我是骗子,而是当我并不想娶她而和她上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欲擒故纵,让对方觉得是自己主动,我什么都不欠他们,我更加觉得自己无耻。就像一声不吭吃人肉的人,享受所有利益,不背任何包袱。
咨询师:我没有和对方付出一样多,没有感受到和对方相同的痛苦,我就是骗子。这句话怎么修改,才能精准传递出你想表达的意思?
Tony:我没想娶她却和她谈情说爱,所以我是骗子。
咨询师:你是骗子,还是你的行为像骗子。
Tony:我的行为还真不太像骗子,精神、肉体、物质,我都不吝惜,可是我内心是骗子。
咨询师:我没想娶她却和她谈情说爱,但一开始我就告诉她了,她也同意,所以我的内心是骗子。成立吗?
Tony:成立,我这是在欺负人。欺负她们的软弱,欺负她们的单纯和善良。这正是男人的可恨之处。
Tony认定自己是骗子,这个信念如此坚定,似乎不可动摇。我请他把这个问题发给至少5个人,同时我也发给了我们的咨询师,看看别人是否认为男人是骗子。
“冒充者综合征”
“我光着下身,在工作场所走动,希望别人看不见我……”
这是Tony多年来反复做的一个梦。梦中,他紧张焦虑又觉得羞耻,希望没人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很多人与Tony一样,担心自己被人识破真相。无论在外人眼里多么成功与优秀,他们都无法掩盖内心的声音:“我没那么好”;“我不配”;“我骗了大家”……
譬如,美国黑人作家Maya Angelou曾说:“我写了11本书,但每次我都会想,啊,人们就要发现我名不副实了。我骗了每个人,他们就要知道真相了。”
美国超级巨星“小甜甜”布兰妮,曾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
而出演《哈利·波特》赫敏一角的艾玛·沃特森,也曾对媒体表示,她觉得自己并不像大众认为的那样优秀。
1978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保琳和苏珊娜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冒充者综合征”。5年来,她们接触了150名女性来访者。在别人眼中,这些来访者都是很优秀的女性——受人尊敬的教授、博士学位获得者、成绩优异的大学生。不过她们自己并不认可这些所谓的“成功”,时常处于“万一被别人发现我名不副实,是个骗子”的恐惧之中。她们似乎缺乏一种将外界成功,“内化”成自身一部分的能力。
研究者认为,这种心理的形成因素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寄予厚望,在过度的夸赞中孩子,会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另一种是因为在被忽视的环境中成长,儿时总是得不到肯定,甚至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被告知那只是侥幸。这两种极端环境都会在一个人的内心埋下“自我否定”的种子。
在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群中,人们面临着一种“认知落差”,即外在评价与自我评价严重不一致,自我评价明显被扭曲了。是什么扭曲了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呢?
是一个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影响一个人生命形态和人生走向的,不是他的真实自我,而是他如何看待自己。譬如,一个身材适中的女孩,如果她的自我概念是“我太胖了”,她就整天为此苦恼并热衷于减肥。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几乎都有一个扭曲的“自我概念”。
在正常的成长环境下,一个幼儿是依据自己的体验从内到外构建自我概念的。在与父母或重要他人的互动中,他体验到自己是可爱的、快乐的、有价值的,就会构建起“我是好的”这种基本的自我概念。
但是,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是“逆向创建自我”的。一个小男孩把一个玻璃杯摔在地上,他觉得很好玩、很快乐。但他的母亲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他的行为做出负面评价。她告诉他,“你很坏,你一点都不可爱。”如果类似情境一再发生,小男孩逐渐依据父母的评价,从外到内构建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概念往往是负性的:“我不好”、“我很坏”。而且,他的自我概念与个人体验是不协调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自我概念与个人经验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的原因。
“我是骗子”,就是“冒充者综合征”者依据外在价值评价,逆向构建的负性自我概念之一。这可能是一组彼此牵连的负性自我概念。譬如,Tony就认为“我是烂谷子”、“我不配活着”、“我总是把好东西给毁了”、“我不是正常男人”……
由于他经常如此彻底地贬低自己,我曾怀疑他是不是长得也像他自己说的那么不堪。因为是异地咨询,前期我们一直用语音交流。前段时间,恰巧他到我所在的城市出差,就预约了一次面询。我见到了活生生的Tony。虽不是特别英俊,但也称得上是帅哥,绝没有他说的猥琐之气。笑起来,神情也很生动。
“Tony,你比我想象的帅多了。”我说。
就像所有的“冒充者综合征”者那样,他的第一反应也是:不是这样吧,这不是真的……
打破自我的“神圣信仰”
自我概念一旦建立,我们就像捍卫真理一样来捍卫这个“神圣信仰”。
大部分外来意见都需要“效忠”于自我的基本信念。我们从世界上收集的任何信息,都被修改、扭曲、增减或者遗忘,惟一的目的就是确保自我“神圣信仰”保持相对完整。
研究者发现,当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与客观事实相抵触的时候,人们倾向于扭曲事实,而不是调整自我概念。
因此,“冒充者综合征”者往往无视外在的“成功”证据,或者将成功的证据扭曲为“别人看走眼了”、“我只是运气好”这种信息,确保“我是骗子”的自我概念不被侵犯。这种扭曲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一瞬间完成的。
如何打破自我的“神圣信仰”呢?
我针对Tony的负性信念,使用了认知疗法中的“真实性验证”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去验证来访者的想法。明确回复的11位咨询师,全部认为男人不是骗子。他自己收集的信息,明确回复的7个人中,有6个反馈男人不是骗子。面对这些“证据”,Tony反应的很有意思。
他先是提出咨询师们可能觉得来访者是女士,所以立场比较中立,要是知道来访者是位男士,可能不这样认为了。我马上在咨询师群里,问老师们觉得来访者是男士还是女士。2人说男士,2人说女士,2人说都有可能或看不出来。可见,来访者的性别对老师们的判断影响并不明显。
这时,Tony又提出两个观点:一是他收到的反馈中,有一个人坚决认为男人是骗子(其他6人的反馈被忽视);二是认为“骗子”这个词不合适,最好换成“缺德”。
可以说,为了捍卫“我是骗子”的“神圣信仰”,他想出了种种办法,却坚决不愿正视客观“证据”。
Tony:或者这么说吧, 换个词, 不是骗子, 是缺德,属于坏到骨子里了。
咨询师:法律对一个人的惩罚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的思想,对吧?你对自己比法律还苛刻,属于诛心族。
Tony:干了太多坏事, 内心不安啊。坏事不是白干的, 都有代价。说句装孙子的话, 有些时候我觉得人家向我发出了邀请, 我要是拒绝不礼貌。按我自己的话讲,“不美”,既然我自己也很贪恋身体的快乐,所以就顺水推舟了。
但是人家为什么会向我发出邀请呢?因为我诱惑了她们,不是用钱, 不是用色, 是用心。我让她们感动,又绝不是买花一类的俗套。
有个女孩对我说过一句话, 我觉得挺震撼。她说: 拯救她们是上帝的事, 不是你的事。换句话讲, 没什么礼貌不礼貌的, 你丫别一天到晚悲天悯人,还拿这个当幌子给自己开脱。
咨询师:呵呵,你是上帝派来的呀。
Tony:是, 您这个逻辑也挺有意思。哪有上帝啊,周围不都是人嘛, 怎么知道我不是上帝派来的呢。
咨询师:她们也是上帝派给你的。
Tony:哈哈哈, 您太会宽人心了。
咨询师:没有人无缘无故进入你的生命,你会发现所有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上帝。或者换一个词,就是命运。
Tony:这个有点宿命吧, 很多事这么一解释就没啥可说的了, 真成了周瑜打黄盖了。不过中国人讲究缘分,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因缘际会。
咨询师:命运是什么?就是你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盲目轮回。
Tony:什么脾气秉性, 什么处世为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我也是越来越发现这个问题,想挣脱出来。过去的生活其实是一地鸡毛,啥也没留下。这对我这个精神追求比一般人高的人来说, 是最大的惩罚。抽了这么多年的烟,愣是没见过海洛因什么样。
咨询师:在与女人的关系中,可能某些人你的确利用了她们,但另一些人,可能也利用了你。
Tony:是,利用我的热情、真诚,甚至身体。谁认真谁就输了, 不经历不知道啊。
咨询师:所以,你在某些时候、某些人面前像个骗子。这样认可吗?
Tony:谢谢您的开导! 我觉得吧, 是这样,如果对方也是游戏人生,我没有任何愧疚感。就像您说的, 我可能是被利用者。可是有些姑娘很认真,当她们留眼泪的时候,我觉得她们很可笑,可还不能表现出来伤人心,只能装作面容沉重、心情压抑。这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特虚伪, 彻头彻尾一个大骗子!
咨询师:对待女人,以后打算怎么应对呢?
Tony:拯救她们是上帝的事,我先拯救我自己吧!喜欢上一个姑娘就全部身心,奋不顾身,一丝一毫都不保留。
咨询师:回到“我是个骗子”这一个负性的核心信念,你现在怎么看呢?
Tony:我想可能还是源于和母亲的关系,小时候得不到肯定,得不到重视,认为自己不值。
咨询师:现在相信的程度是百分之多少?
Tony:现在觉得好点,都是生活,我不用过于自责。对她们来说也不都是成本,也有收益,如果她们的人生注定要有此经历,和我在一起,比和别人强。现在的重点是,我走好自己以后的路,别悲天悯人了, 别看见哪个姑娘都要救赎, 最后无法救赎自己了。
咨询师:我需要评估一下,相信程度百分之多少?
Tony:我觉得我不信了,0了,是不是转变太快了,不扎实哈。
咨询师:小心回潮。
之后,我又用“语义分析法”指出,“我是骗子”是一个太笼统的概念,他把某一点行为当成了全部,把否定特定行为变成了否定整个人。也就是说,他在与女人的关系中,可能存在“骗”了某个女人,却被觉知成“骗”了全部女人;他把否定自己某次或某种“缺德”行为,变成了将自己整个否定,对自己进行严厉的谴责,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渣”。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经过苏格拉底式辩论、真实性验证和语义分析法,Tony的“神圣信仰”终于有所动摇。这个信仰,他信守了30多年,期间他一直在情感的海洋中漂泊,无法找到自己的港湾。
“其实,这么多年,我的爱始终没有送出去”,他说,“不管是不是骗子,以后我会好好爱一个女人,赎罪吧!”
我忽然觉得,有些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