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专业的咨询师要经得起审判

咨询师.jpg

文:高浩容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微信公众号:After之后

近日,一场事件引起咨询圈的广泛关注。

肇因于,一位心理工作者在节目上用沙盘、空椅子技术给明星做咨询,进而涉及咨询伦理的保密、不伤害等原则的讨论。

无论任何行业,专业工作者把持伦理规范,莫让助人行业,成了民众的恶梦,也扼杀了正派咨询师的努力。所引发的争议,再次引发一系列对于咨询伦理的讨论。

公说公有理,婆说你不讲理,到底谁有理,或许我们从伦理学的基本三论来看。

基本三论,由伦理学家黑尔(Richard Hare)提出,他认为不同思想家的伦理学,不外乎三种类型,在于他们分别着眼于行为背后的「动机」、「过程」(方法)或「结果」,哪一者对事件的影响最大。

严格来说,伦理问题有些处于灰色地带,难以决断孰是孰非,但如果三者都不合理,那么就可以断定违反伦理。

从动机、过程和结果出发,伦理学对于善,基本有三派理论:义务论、德行论和效益论。

A.着重「动机」:义务论的支持者,认为判断善与不善最重要的是「动机」,亦即孟子笔下的「良知」,西方说的「良心」。

好比今天我见到一个人溺水,我发于本性的跳下去救他,即使我失败了,也不会削减我的善。

义务论走向极端,就会形成所谓的严肃主义,就是行善的标准很高,容不下一点想要通过善行获得好处的念头。

譬如想要通过行善获得名誉,即使做了很多善事,从义务论的角度看,依旧不善。

B.着重「过程」(方法):德行论对中国人来说不陌生,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先秦的孔子都是德行论的代表。

德行论的特色就是探讨善的本质,譬如亚里斯多德认为善有四个重要的内涵:智慧、公义、勇敢、节制。

孔子的论述更丰富,面对不同学生的提问,他对一位君子所要遵从的德行有许多说明,但总体围绕「仁」展开,其继承者则在孔子的诠释里头,进行再诠释。

换言之,只要能够实践这些德行的内容,就实践了善行。

C.  着重「结果」;效益论随着经济学的普及化,最为人所知。效益论试图通过量化的方式,试图推论出一套善与幸福的判准。

有些人认为效益论容易走向主观论,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每个人对于善的判断也会不同。确实效益论存在这个问题,但效益论并非只是简单的数学计算。

因为效益论的基本前提经常被忽略,效益论的前提其实有一个客观标准:「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所以一个自私的人,他的决定违反了最大多数人的幸福,那么这就是不善的。

从效益论延伸出去,效益论正是当今经济学家、教育学家谈的「幸福指数」前身。幸福的内涵可以用多寡来形容,具有主观色彩,但我们会发现,幸福并非依靠简单的量化数字,钱赚得多、物质享受高不表示幸福感就会比较高。

§ 从伦理三论剖析事件

首先,从义务论的角度,行善要出于完全的善心

问题善心是个很难看见,加以检验的东西。放在咨询师身上,就是「自律」的精神。

什么是自律的精神呢?简言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种道德感。而且勇于去捍卫内心的道德感。之所以要捍卫内心的道德,在于如果每个人都能作到这一点,那么主观的道德感,就能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我举个例子,用我多次对学生说的故事:

我的恩师,邬昆如老师曾在课堂说过,当年他孩子刚出身,他去医院向儿科医师求教,请问「该给孩子买什么奶粉」。医生给了他几项建议,还说了几款牌子。

邬老师听完对医生说:「医生,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你给自己的孩子,喝什么牌子的奶粉?」

换言之,一位咨询师检验自己善心的主观标准,就是咨询师得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愿不愿意让你最亲近的人,向一位和你一样的咨询师求助?」

这一点,只有咨询师自己能回答这个问题。旁人只能提示咨询师,他是否问心无愧的执业。

所以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角度去批评节目里的咨询师,或者生活中接触的任何一位咨询师,但我们对事件本身知道的那么少,不知道节目安排、策划、现场摄制的情况,也没听到任何参与者的反馈。

或许我们只能相信,相信咨询师自己的良知。更重要地是,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良知,去做对的事。

其次,从德行论的角度看,好从亚里斯多德谈什么是德性的内涵。孔子告诉人们,怎么做叫孝顺,怎么做又叫仁爱。

从咨询的角度说,指的是一个咨询师是否符合职业规范。譬如有没有通过国家考试,是否领证,接受业内的督导等书面的条件。执业过程中是否合乎法律、工会的伦理规范等。

外在规范在法律层面板上钉钉,譬如学历造假有相关的惩处等。

可是在咨询的过程中,因为保密性,其实很少能知道咨询的过程发生了什么事。尤其在没有录音跟录像的情况下,若是咨询师本身也没有跟督导反馈,就成为一个在争议发生时,很难厘清真相的一个盲区。

通过这次的事件,一个很正面的影响是让人们意识到,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规范,以及监督体系的重要,这可以避免更多模糊地带,提供争议发生的后续处理。

譬如尽管有人主张艺人们都「知情同意」,但就像某些卖保健品给老大爷、大妈的销售。

咨询师毕竟是专业人士,面对欠缺相关知识的民众,让他们签下同意书,是否咨询后民众发觉不妥,仍该负起「完全」的事后责任,这部份可能还需要更多平时心理咨询方面的教育,方能避免有心人利用知识的优势,去欺负知识储备不足的民众。

从效益论的观点看,效益论的核心概念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基本原则。

这里我们要先了解咨询的基本二原则:最小和最大。即咨询对于来谈者,要考虑「最小伤害」和「最大效益」,并且前者重要性大于后者。

这次事件,有一派说法认为综艺节目就是一场「秀」,不必认真看待。且通过节目,能达成心理咨询对民间的推广工作。

还有另一派认为兹事体大,应当严肃看待,毕竟民众可能通过节目对咨询产生误解。

两派其实都站在效益论的立场,在分析这起事件对社会,以及咨询行业造成的最大影响到底是好,还是坏。

另一方面,咨询若有不慎,造成的心理阴影,很可能要一段时间,可能几个月或几年后才会爆发出来。

这部份,还有待时间去证明。

§ 结语:「表达意见」的权力,不等于「定罪」的权力

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检视这次事件,会发现激烈讨论的背后,论点与论点间的角度不同,有的人在乎动机,有的在乎过程是否有瑕疵,有的在乎结果的影响。

也因为这样,有些讨论对不在一块儿,彼此都有理,却也都无法推翻对方的想法。

然而,无论对这件事的评判为何,是想捍卫正义,或乐观其成。咨询行业目前还在发展期,需要更多参与者、相关工作者共同维护。

达到合乎义务论的善心、德行论强调的善行与效益论强调的多数幸福,一个理想的心理咨询荣景。

112.PNG

每日讨论:将严肃专业的知识通俗化,以促成其更广更快地传播,是利大于弊还是反之?

作者简介:高浩容,壹心理专栏作者,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作家。不只疗伤,而是和你一起成长。(公众号:After之后)

WechatIMG1.jpeg

原文标题:《咨询师的审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