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大众的心理学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 壹心理黄伟强

WechatIMG28.jpeg

黄伟强 广东河源人,在线心理学平台壹心理创始人。2007年毕业后一直从事与心理学有关的工作,在心理学领域打拼已有14个年头。

专题策划 信息时报记者 刘伟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柳静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除署名外)

从2003年到现在,黄伟强由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成为心理学创业者,坚定执着地追寻着自己的心理学梦。创业维艰,他曾有过几百次想放弃的瞬间,但始终坚持了下来。正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描述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一些人能勇敢去尝试追寻未知,而更多的人则不敢迈出第一步。他想成为的就是那少数中的“一些人”。

太阳有太阳的天命,地球也有地球的天命,万事万物皆如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做一件事情,我们要找到这件事,这就是我们的天命。”对于黄伟强来说,他是幸运的。“我的天命就是心理学,如何更广泛地去传播心理学,让大众受益于心理学。”

线上运营

发现互联网的强大影响力

黄伟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休闲的牛仔裤,脚下则是一双NEWBALANCE,这个装束与我们认知中的CEO大相径庭。比起“黄总”这个称呼,他也更愿意别人叫他“老黄”,踏实中又带着不拘一格。

老黄觉得自己与心理学特别有缘分。“不是我选择心理学,是心理学选择了我。”他从高中开始就接触心理学,并着迷于关于大脑、人性的书籍。心理学早早激发了他对世界和人的思考。“我想了解自己,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老黄看来,研究人和人性很有意思。

高考填志愿时,他报的专业全是心理学,后来如愿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习应用心理学专业。

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开发心理测评。约一年后,老黄就开始了自己心理学领域的第一次创业,创立了互联网项目“蓝心网”,并获得了天使投资。但因为技术与产品运营分隔两地,工作效率很低,这个由3人联合创业的项目持续了一年多就瓦解了。“这次创业算入行,比较懵懂。”老黄回忆道。

不过,这次创业也并非一无所获,老黄将蓝心网运营成了当时“互联网第一心理学网站”。作为豆瓣的第一代用户,他在豆瓣上建小组、作推广,吸引了很多优质的受众,也为之后累积了不少有用的资源。

2008年,老黄在豆瓣小组上通过以图片来测试心理的方式,吸引了100多万人的参与,这让他惊叹于互联网的传播力。“之前没有想过做一样东西可以让这么多人看到。”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去传播心理学,就能获得如此大的影响力,这让老黄兴奋不已。

WechatIMG29.jpeg

  “作为心理学创业者,我们要做的不是比别人更快爬上树去摘果子,而是要先去培育它,和树一起成长。当果子成熟时,它足够分给每个采摘的人。”

线下延伸

为传统企业提供心理服务

2009年,正是SNS等社交平台兴起的时候。老黄在尝试了互联网与心理学的结合后,继续探索自己的道路。这时,他的道路分成了两个岔口。这一年里,他一边继续创业,尝试从线上转到线下,为传统企业提供系统的心理学服务;另一边也尝试利用新媒体来传播心理学。

当时,老黄与另外两位心理学博士一起创办了EAP公司——博曼心理,专门为大型企业提供员工心理帮助服务。但是,老黄很快就发现在传统领域创业,心理学专业的人并没有专业尊严。“很多时候是买方市场,是出钱的人说了算。”老黄说,心理学人在这种状况下没办法坚持自己的专业立场,有时候为了业务,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要求。

这种现状令老黄心有不安,作为一个心理学人,在市场上无法获得专业尊严,如何改变这种尴尬局面成了老黄的心病。“我想改变这种状况,让更多人受益于心理学,也让我们从事心理研究的人过上体面的生活。”

同年,老黄开始在微博上“捣鼓”。他在微博上创建了一个叫“实用心理学”的账号,将自己学过的东西整理出来。“心理学有很多内容可以写,但要知道别人的需求。”这个账号也很快火了,“每天保持约3000个粉丝的增长。”

这在微博刚兴起的2009年来说,是个很不错的成绩。每发一条内容,就可以得到上万条转发、成千条评论,这让老黄马上有了满足感。抱着让心理学人都能有专业尊严,也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心理学的初衷,老黄踏上了第三次创业之旅。他离开了博曼,也将微博账号交给朋友运营,决定开始做“壹心理”。

创建平台

打破心理学的认知瓶颈

老黄在传统领域中无法找到心理学人的专业尊严,于是决定创建一个线上平台,壹心理就这样诞生了。“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心理学、专业人士和大众连接在一起”,时值2011年,国内将心理学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的创业项目尚不多。

在老黄看来,国内心理学市场还处于“大需求,小市场”的状态。据了解,我国各种精神和心理障碍的患者多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人。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多达28.7万人,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仅有10%得到治疗,而15%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

从这些数据来看,大众对心理学需求很大,但没有发展到付费治疗的层次。“市场还是很小。”老黄无奈地笑道,大众有这个需求,但不会去找心理学专家。他认为,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认知瓶颈。

“很多人对心理学的认识不足,甚至有认知偏见。”老黄认为,这是国内阻碍心理学市场化最大的一个原因。“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工作、职场、亲子、婚姻等问题,但他们压根不知道有心理医生可以帮助自己。即使知道,也会有羞耻感,觉得是有病的人才会有这种需要。”

如今,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大众去了解心理学、接触心理服务,消除羞耻感,而后再建立起信任感。“现在心理学人要做的不是获取这个行业的红利,而是和心理学市场一起成长。”老黄冷静地分析道。

说到这里,老黄感触颇深。在他眼里,心理学就如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很多果子,但这些果子都是青涩的。“作为心理学创业者,我们要做的不是比别人更快爬上树去摘果子,而是要先去培育它,和树一起成长。当果子成熟时,它足够分给每个采摘的人。”

内容变现

将心理学产品互联网化

要提升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必然需要内容的传播。“内容是很大的一个入口,壹心理大概有1500万的用户。”老黄说,这些优质内容以原创、约稿、邀请国内知名心理学家等方式提供,并通过自家的APP、网站、公众号、广播等平台来传播,而后再慢慢将心理服务推荐给用户。

创业的前4年半都很艰难,几乎没有盈利,直到2015年9月,老黄才咬着牙做内容变现。如今,内容变现主要依靠心理测试、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致力于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从平台上推出的课程来看,内容都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如何谈一次不分手的恋爱,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塑造强大内心……”老黄说,他们会挑用户需要的选题,再找最适合的老师来讲授。为了更确切地了解客户需求,团队中约有一半人员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壹心理刚推出不久的“心探社”,就是针对年轻人的第一个自我成长社群。

壹心理内容变现的一大支柱是心理学课程,几乎不靠广告盈利。在老黄看来,广告是最容易获得盈利的方式,但也会很快形成“资源诅咒”,他并不想依靠这种方式。此前壹心理有个亲子的课程大概有200人报名,等他们上完课后,立马有32%的人报了另外的课程,这让老黄很欣慰。

除了课程和测试外,还有心理咨询。“就是直接通过互联网连接心理咨询师和需要咨询帮助的来访者,让来访者以最便捷的方式找到适合的心理咨询师,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在老黄看来,线上咨询很大程度上还可以保护用户的隐私。

目前平台推荐的心理咨询师有700多个。对于如何筛选符合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进驻,老黄也有自己的“良心”标准:当自己的家人或朋友遇到心理问题时,你可以很放心地将APP上的任何一个专家分享给他们,“这样的专家审核就算过关了”。

res01_attpic_brief.jpg

《心理学与生活》的作者津巴多对壹心理很肯定。(受访者提供)

绝处逢生

创业犹如打怪升级

创业者都遇到过资金的问题,尤其作为心理学创业者,创业的“快”与心理学自身的“慢”就是不可忽视的矛盾。老黄并不例外,他也经历过资金匮乏、公司两次面临要垮掉的考验。

2014年,壹心理还在专注产品研发,尚没有盈利模式,之前获得的融资也快花光了,壹心理面临着“生死抉择”。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他去了一趟戈壁,重走玄奘之路,4天3夜,120公里。这趟戈壁之旅更像是老黄与自己的对话,成为他自我梳理的过程,更是他继续走下去的“仪式”。

老黄行走在戈壁上,周围不断有越野车开过,并招呼他上车。面对这些诱惑,他心里默念:如果连戈壁这条路都走不下去,那壹心理也会坚持不下去。他跟自己较着劲,硬是坚持走到了终点。虽然脚上已磨出大血泡,但老黄心里却获得了无比的平静。

从戈壁回来,他没有犹豫,先是向投资者借了100万,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紧接着,又融到了资金,这场危机顺利解决了。这听起来颇具戏剧性,人到了看似绝境的时候,突然又柳暗花明了,但事实就是如此,“绝境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在绝境反击会更有力度。”老黄笑着说。

第二次危机出现在2015年,正赶上资本寒冬。为了融资,老黄差不多见了60多家国内投资机构。“当时账上还有两个月的工资亟需资金补给;另外有3家投资机构允诺可以投资,但是估值很低。”面对两难,老黄没作太多犹豫,克制住自己内心的恐惧,拒绝了这3家投资公司。“想再往前走一下,看看会怎样。”

穷则变,变则通。2015年9月,壹心理开始做内容变现。“在当月就做到了收支平衡。“创业不可能没有问题,创业的意义就是不停地解决问题,就像打怪升级”。

暗夜前行

黎明前要做好远航准备

据了解,从市场来看,如今只有2%左右的人对心理学有需求和感知。老黄另辟蹊径,他希望看到另外98%的人在心理不舒服时,也可以找人来帮助。“让98%的人慢慢接触到心理学,接触心理学服务,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

这件事非常有必要,但也很矛盾,“它离钱很远。”老黄说,如果是生意的话,当然是哪里需求旺盛,就去哪里。但如果要做事业的话,不仅要看到2%的人,还要看到98%的人,“即使这件事情离钱很远。”

老黄在寻找自己的同行者时也陷入了尴尬。“很多心理学人不具备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的大多数人也不愿意蹲下来和你一起成长。”为了减少成本,壹心理发展初期的员工有一部分是从他粉丝里挖来的,也有资深粉丝来毛遂自荐。“大家志趣相投,还减少了沟通成本”。

对老黄而言,正直是最重要的品质。“正直做人,正直做产品。”2015年时,他们有个课程是《如何从0到1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单价近千元,有4000多人报名,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想通过学习这个课程就拿到咨询师证,但老黄并不认可。有人说老黄很傻,如果作为一个考证单位的话,1000多个人就有几百万的收入,但老黄并没有这样做。

如今,心理学市场还在暗夜里前行,但在黎明到来之前,老黄与他的同行者已做好远航的准备。

“要做一个没有原罪的心理学公司,我们的成长不靠欺骗自己的用户。”这是老黄的执着。

对话:

创业是一场马拉松

记者:从事心理学领域的创业带给你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黄伟强:心理学的“慢”和创业的“快”会不停地拉扯你,因为创业唯快不破。但心理学想快也快不了。如果太快就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理,也会吓到用户和专家。心理学需要时间,而时间是效果的维度,如果太慢,对于创业者来说内心也会焦虑。所以这很考验自己的智慧,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记者:团队从一开始的14人到现在的90多人,你是如何去管理的?希望营造怎样的氛围?

黄伟强:我比较害怕确切地知道今年会发生什么,知道他们能做什么出来,这样就会很缺乏想象力。因此,希望在保证自己目标的同时,氛围能更加开放。团队成员也不要活在框架里,可以更开放地去做事情,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记者:你觉得自己的性格与心理学方面有哪些契合的特质?

黄伟强:就像我微信里的签名一样“温和而坚定”。在我看来,这就像一个赛道的问题,有人是百米冲刺,拼命融资做用户;有人却是马拉松赛跑。心理学就是马拉松的赛道,一开始跑很快是没有用的,它需要积蓄,需要分配好自己的能量。这就需要温和坚定,这才能在赛道上一直跑到终点。其实,比我优秀的人多很多,但他们的气场可能更适合百米赛场。

记者:创业过程中有哪些感悟想和初出茅庐者分享?

黄伟强:就像《北京人在纽约》里说的一样,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创业需要一颗大心脏,如同波涛上的月影,没有片刻安宁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解决。没有任何一件事比创业更能锻炼人,它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方式。

采访花絮:

采访当日正逢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记者推门而入,发现偌大的工作室只剩不到10人,正纳闷。见到了老黄,才知道这天是壹心理的“法定假日”。“除了情人节,我们儿童节也会放假。”虽然老黄说没有特别的原因,但记者还是感受到了他对保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渴望。

工作室的环境一半严肃,一半活泼。这厢是一板一眼的格子间,那边却是类似吧台的自由畅谈空间。员工照片墙、心理FM的主播照片墙、弗洛伊德画像……靠墙还摆放着不少心理学书籍。这似乎也颇符合老黄的气质,严肃做产品的同时又不失温暖、逗趣。

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一面蓝鲸巨幅墙,照片上的蓝鲸是他们的吉祥物,深蓝、沉静、正在徐徐前行。“蓝鲸缓慢、笨重,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老黄解释的同时,也说起了自己的微信ID“猴面包树”,“它是世界上长得最笨拙的树,但也并不妨碍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树。”原来如此,看来这可不单是老黄的个人喜好,也是他的“野心”。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