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这些积极心理学知识,我更抑郁了

flow.jpg

文:Helen Yan丨壹心理专栏作家
Spencer J.Yan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8年前,我开始学习积极心理学。那时候我已经拿到一个名校的硕士学位,也有了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我四肢健全,不穷,不笨,也不丑——可是我不快乐。

我总是在想,就像是人类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登月一样,这世上怎么会没有一套让人变快乐的科学方法呢?我做了大量的调研,看了国内外几百本心理书,却惊讶地发现——真的没有!

关于幸福,所有的知识、经验,都是个人的,主观的,而且鱼龙混杂,不成体系。

不过我倒是找到了一丝线索——积极心理学。据说它是专门关注人类幸福的一门科学。

那个时候,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它的了解不超过本·沙哈尔的“哈佛幸福课”,但直觉告诉我,如果要找寻幸福的方法,一定得是在这里了,毕竟,科学嘛,听起来就很靠谱!于是我义无反顾地钻了进去。

不曾想,这只是一段血泪史的序幕!

1.

哪些积极心理学知识,

让我更抑郁了?

我查阅了积极心理学在当时的许多文献,那时候的主流研究话题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这种幸福是通过人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来体现的。

当时大多数积极心理学者抱有的思路是:

1)要证明幸福的重要性;
2)要了解幸福与哪些因素有关,特别是去关注幸福的人都是什么样,然后如法炮制。

结果我看了一圈之后,不仅没找到幸福的方法,反而越来越抑郁了。

举几个例子,带你们感受一下这些浓浓的“毒鸡汤”有多生猛.(注意:当时的我是处在一个非常不快乐的状态。)

 毒鸡汤1:幸福的人更长寿 

(那你说,不幸福的人咋办?咋办?)

Ed·Diener回顾了大量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更高的人将来更健康、更长寿。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一项对修女自传的纵向研究,180名天主教修女在22岁时写下的自传能够直接预测她们的寿命,其中在自传中表达更多积极情绪的修女活了更久。

  毒鸡汤2:幸福的人赚更多钱 

(所以和勤奋无关咯?不幸福的人只能穷死吗?)

一篇文献回顾了22项纵向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预测未来的工作表现、生产力和收入。

当年更开心的人现在更可能被雇用,并且挣得更多。其中一项研究还发现,当初开心的人在毕业20年后比不开心的人多挣25000美元。

  毒鸡汤3:爱笑的女人更幸福 

(我不爱笑,你这诅咒够狠!)

仅仅是从微笑的眼角鱼尾纹中就能预测出未来婚姻的幸福程度。嘴角上扬,鱼尾纹出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微笑,由法国人迪香发现,因此得名“迪香式微笑”(Duchenne Smile)。

学者们研究了某女子学院毕业照上141名女生的表情,并且追踪她们几十年后的生活状况,发现那些拥有迪香式微笑的女生后来更可能结婚,并能长期维持婚姻,在之后的30年中也过得更如意。

 毒鸡汤4:外向的人更幸福 

(这让内向的我情何以堪!)

大量研究证实,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格正相关。而内外向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对于双胞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幸福的遗传倾向,有的人天生就是乐天派,而有的人天生就是丧气包。

在此基础上,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教授Zelenski的实验研究还发现,模仿外向者的行为,内向者就可以变得更开心。

以上只是几个例子,翻看文献,你会被此类文献淹没,它们还会告诉你,与不快乐的人相比,快乐的人更惹人喜欢,更有创造力,更乐观,更自信,有更强的领导力,更积极的人际关系……

2.

悲观自卑内向的我,

难道只能孤独终老了么?

对照一下自己,糟糕,我几乎包揽了所有不幸福人的特点:悲观,自卑,内向,不爱社交,更何况,我不会在自传里表达快乐的情感,也不会在照相时露出带鱼尾纹的微笑……

所以,我这个倒霉鬼可能不会活得太久,而且可能会孤老终生,无依无伴,最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写在基因里了,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命!

哦不,其实我还可以做一件事,就是假装自己是个外向的人,但愿还能用力笑出鱼尾纹……

——如果这招好使的话,还要积极心理学干嘛?

那些设计研究的家伙,你们是不是都过得太幸福了,站着说话不腰疼?考虑过我们这些丧气包的疾苦吗?我真是一边骂着一边把它们读下来的,读完就抑郁了,陷入深深的忧虑和绝望之中。

不过在当时,有一类文献还是成功博得了我的好感,就是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它根据人对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来解读动机,强调了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对于个体幸福的重要性。

该理论源自人本主义心理学传统,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先天具足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同时,该理论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证实。

简单来说,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只要发乎于自己的兴趣、热情、内在需求而行动,每个人都可以更健康,更快乐,更卓越。看到这里,我受伤的小心脏终于得到一丝安慰。

之后,我跨入积极心理学的专业,经过一番深入探究,发现一个令我着迷的幸福话题——福流(flow)。至少我知道它的提出者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教授并没有太多迪香式的微笑,是个喜欢安静沉思的老人家。

752549612733535542.jpg

福流可以说是自我决定论的一个更先进、更落地的演变,充分展现出在内在动机的作用之下,人是如何地投入、沉醉、忘我,因此而获得幸福;而这种幸福不仅仅包含喜悦,还包含意义感和成就感。更令人高兴的是,研究发现,福流体验的获得与内外向程度毫无关系。

福流被认为是一种最优体验,这种“最优”不是与他人横向比较而得到的最优,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属于自己的最优。

像这样的幸福知识,就给予了每个人寻求幸福的平等机会,让人心生希望。也是在深度学习和体验福流理论的过程中,我很大程度上得到疗愈,找到了幸福的途径。

3.

积极心理学中的享乐论和现实论

我是如何变成一个更幸福的人的?

事实上,在后来的学习中我发现,积极心理学里关于幸福的知识被大体分为了两派。

一类属于享乐论(hedonic),它所涉及的更多是快乐、满足,或是有鱼尾纹的笑脸;而另一类是现实论(eudaimonic),它更多关注的是人的成长、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早期以享乐论为主的积极心理学,曾受到一些学者犀利而中肯的批评,大概他们和我一样,也不怎么快乐吧!

有人指出,积极心理学只不过是将心理健康与某一类特定性格的人联系在一起罢了——就是那些快乐、开朗、目标导向、追名逐利的外向者。

还有人指出,这些研究有责难受害者之嫌,诱使人们认为,不快乐的人都是无病呻吟,咎由自取。

随着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成熟,其关于幸福的研究也逐渐向现实论转变。有更多关注人类潜能和成长的话题涌现出来,除了自我决定论和福流之外,还包括积极心理干预、正念、爱、同理心、坚毅、优势的发现与培养,以及有关人类积极天性和良知的探究等等。

这些话题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不再用单一的准绳来区分幸福和不幸福的人,在横向比较之后得出一些普遍规律,生搬硬套在个体身上,而是去探索每一个个体自身可以达到的最大幸福潜能。

渐渐地,我不再纠结于自己不够外向,也不再担心自己没有迪香式的微笑,而是去发现自己身上许多独特的优势和美德,包括求知欲、爱、善良、勇气……

而且,我还坚持练习正念,培养积极心态,在内在的驱动力下做事,于是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看到希望,也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开心和满足。这时,我惊喜地发现,我比以前更外向了,也更爱笑了。

在积极心理学的领域,我用了10年时间,去看到这个学科的全貌与未来,同时不断从一线的实践者当中取经,这才彻底蜕变成一个更幸福的人。

我写下这段历程,是希望其他像我一样不快乐的人寻求幸福的道路不至于这么漫长。

积极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才不到20岁的年轻学科,它还在不断演化。

从我的观察来看,它已经越来越丰富地描绘出幸福的“what”,也逐渐从幸福的“what”向幸福的“how”转变,这也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其实,那些享乐论的幸福研究并不是错的,假的,它们展现出的是幸福的一个侧面,如果用那些研究发现去强调幸福的重要性,从而激励人们远离抑郁,追求幸福,那会是有帮助的。

但是在如何持续提升幸福感方面,它们可能不会给你什么好建议。而现实论的幸福研究,或许才是可以真正让你迈向幸福人生目标的阶梯。

总之,学积极心理学还是要谨慎,专家们在解读积极心理学时更要谨慎。别让那些幸福的科学知识变成了心灵毒药。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开启智慧。

如果积极心理学有一天向你证明,吃饭能让人高兴,你不必因此而一直不停地吃下去。

作者简介 Helen Yan,心理学硕士,英语硕士,积极心理学者、辅导师。目前在美国加州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师从积极心理学开创者之一、福流之父契克森米哈教授。个人公众号:HQuest幸福知道。

一篇文章可以影响多少人?
成为壹心理创作者,写出你的影响力
请将作品发送至以下邮箱完成申请↓ ↓ ↓
chenmengfan@xinli001.com

 分割线.png

今日讨论

你幸福吗?对于幸福感,你有什么看法?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