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致孩子的信:关于死亡,你必须知道这3件事

文:壹心理联合创作者|达芙妮、蘑菇姑姑、周小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心理公开课(yixinligongkaike)


当孩子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总会想要用尽全部的方法保护他们纯真的心,不让他们受伤,不让他们害怕。

 

但有些问题,他们总会面对到的。

 

当看亲近的人们离世,哀悼会上大家都在哭泣;当电视机前出现天灾人祸,受害者家属无法压抑悲伤的情绪……他们可能会疑惑地问起:


死亡是什么?

 

为什么大家都说太爷爷离开了?

他去哪里,我为什么再也见不到他了?

 

知乎上也曾有过一个热门话题:怎样教育孩子正确理解死亡。


确实,在我们的生活里,“死亡”是一直被逃避的话题,以至于大家也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释清。

 

直接告诉他死亡就是再也回不来了,每个人都会死亡,这会不会吓到他?


隐晦地告诉他,爷爷只是去了天堂,他会不会更加困惑?

 

究竟该怎么向孩子解释死亡呢?

 

我们邀请了3位心理咨询师,给孩子写一封家书《宝贝,关于死亡,我想告诉你……》

 

在这些家书中,你会看到每个咨询师,如何正面、温柔而又有能量地,告诉孩子,死亡这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01  达芙妮

死亡是上帝的礼物,让我们不容易活入歧途

亲爱的宝贝,

 

今天家里的猫绿绿去世了,这是你第一次见证和接触死亡,一个生命说没就没了,相信对你的震撼很大,那么请停留在这种震撼里吧,妈妈今天需要跟你聊聊死亡这个话题。

 

死亡其实是个无处不在的现象,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生命体都不是永恒的,而是有限的。

 

比如阳台那颗花,它的限期可能是一年,也就是300多天;比如绿绿,它属于猫类,它可能活几年到十几年;比如我们人类,寿命大约平均80多岁,很少人超过100岁,其实也就是3万多天。

 

3万多天,多么短暂,如果你再一算,其实爸爸妈妈已经活了1万多天,外公外婆已经活了2万多天,而你也已经活了3千多天,超过了人生长度的十分之一。

 

你可能会惊愕,啊,我什么都没做,就已经活完了人生的十分之一,太浪费了。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感慨,古人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就是这种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永恒感伤。


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忘记死亡,或者假装它不存在。

 

我们常常错以为人生永恒,时光永远,所以总是会消耗时间、挥霍时间,甚至会因为拥有一堆时间发愁,对生命感到厌倦,不耐烦,甚至采取自杀的方式提前结束这本来就有限的时间。

 

其实死亡是一道警示,它像一把剑一样时刻悬挂在我们头顶,而我们的生命不过是一道在警示注视下的旅程。

 

看不到这道警示的人,容易把人生活成歧途。

 

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从来不考虑“人生要为什么活着?”这种根本性的问题,从而让自己的生命陷入为了活着而活着,或者为了生命的本能欲望而活着的境遇之中。

 

一个从来不考虑活着终极目的问题的人,他们的活着是缺乏自主性的,比如,想当然地为着一些东西活着。而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在他们3岁之前因为某些原因缺失了的,比如爱,比如认可,比如重视,比如物质,比如尊严。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这些东西,然而就是需要不停的获取这些东西,那种迫切,那种焦灼,就像饿鬼需要食物,总是很饿,他们抢夺,争斗,但总是得不到,或者仅仅可能会得到一点,但依然会很饿。

 

如果按照本能活,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可能是匮乏的一生,因为由匮乏滋生的欲望无穷无尽,当我们执著地想去从外界获得一些东西来填补我们内心的缺失的时候,我们就活成了命运的傀儡。

 

而这一切都在于,我们忘记了死亡的存在,我们忘了人为什么要活着。


死亡是上帝给人的最好的礼物,它把生命设成有限的存在,为的不过是更好的惊醒世人:

 

人生该如何度过?

 

是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一代代本能的奴隶;

是珍惜当下拥有的,还是执着地去索求那些得不到的;

怎样地去爱一个人才是真正的爱?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一个人会活得悲苦还是活得平和。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所以,我们不应该避讳谈论死亡,相反我们应该时时想起它,死亡会最终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这世上的一切,我们终不能占有,而只是陪伴共处,我们带不走金钱、事业及一切功名利禄,我们也无法彻底的占有一个人,让他满足我们的爱,我们来自尘土,终归会化为尘土。

 

当我们懂得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地搞明白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因而放弃占有的念头,才能减少被欲望绑架的可能。

 

最后,就像心理咨询教会人们要做的那样:人生要时刻保持觉察,人们应该带着觉察生活,而死亡做我们最好的督导,这超过了一切的哲理。

  

 02  蘑菇姑姑

当你对死亡感到恐惧,寻找一个更宽广的自己

 

来,亲爱的小孩,让我们点燃一根蜡烛,让烛火一直燃烧,直到它烧尽为止。

 

请问这支蜡烛是否还存在?

 

你可能会说它消失了,没有了;

 

可是我要说它依然以某种形式存在,它燃烧后的热量、光线,正在宇宙中传播;

——哪怕是刚才的烛光,也在你的记忆里闪耀。 

 

当透过时间的维度来看待生命,是的,它会结束。因为你自己也是在时间的某一点上诞生,你也相信在之后的某一点你会“消失”;

 

然而,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即使身体不在了,你存在过的痕迹,你的言语、思想、行动就是光和热,依然在世界中以能量的形式传播。

 

物质转化成能量,能量转化物质,这是科学家早就告诉我们的。你想要紧握的生命正是这转化过程中的一环,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只是,人有时候之所以对死亡感到恐惧,是假定身体的存在等于生命本身,却忘了生命比身体大。

 

记得我带你在春天的郊外。你问我,今年长出来的小草,还是去年冬天埋在雪下面那棵吗?


我说,是,却又不是。去年的小草变成了泥土,滋养了今年的小草,但未必还是去年那棵。

 

对大自然来说,只有“变化”本身,评价来自人类。小种子变化成丰美的果实是“好”的,果实变化成一堆腐败的稀泥就是“不好”的,这是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的反应。

 

当然,我知道懂了这么多道理,并不能让我们免于离别的考验。当你面对一个具体人的死亡,你还是会害怕、隔离、孤独。这时候,请你学会深呼吸,接纳这份深重的无助,“拥抱,转身,说再见”,想到有人类以来人们必然被死亡打击,你可能会觉得安慰许多。


事实上,如果对“死亡”的准备应该在意识中持续发生,我们在最终告别时可能会好受些。

 

你1岁的照片,和4岁的照片里,身体已经是完全不同了,感受理解完全不同,实际上人每天都在面对必要的丧失,学会丢掉,往前走,如果你保持对变化的觉察,也许我们将会更习惯“告别”。

 

如果生命力更强的话,当从更大的角度来看死亡,也许人们可以试图“超越”它:

 

你喜欢听的《西游记》的故事里有个唐僧,也就是玄奘和尚,他当年却选择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徒步走了二十几年,到天竺取回真经,解脱万千人心。

 

他也有肉身,害怕死亡是必然的。但是,他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如果只是保全性命,人是注定失败,失望的。只有当我们善用了生命燃烧的机会,散播了生命独特的光和热,才是真正“保护”了自己。

 

唯一的“永生”的机会是“对自己的完成”,我想到那时也许你会真正地不害怕死亡。

 

 03  周小宽

死亡无法将一个人抹去,如果他用爱和这个世界建立了链接

 

孩子,还记得吗?一年前你曾经和外婆有一段关于“离开”的对话,你当时难过地哭了。

 

外婆那次给你看的那张照片,是她为自己准备的一张她最满意的照片,她也给妈妈看过,也对妈妈说过,如果有一天,当她离开,那么我们就把这张照片放大,摆在一个地方,这样想她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她。

 

妈妈知道,你当时问外婆她会离开去哪里。外婆说她会去天堂,虽然那个地方可能很好,但是,你接着问,外婆那是不是我就再也见不到你了?外婆说,是的。然后你就哭了。

 

妈妈知道,知道你的难过。

 

如果我们再也见不到某个和我们特别亲近的人,再也无法看见她生动的笑容、听见她的叮咛、感受她的体温,那会给我们带来一种非常悲伤的体验。

 

所以一想到外婆可能有一天会变得更老,然后离开,你就会非常难过。

 

是的,那就是死亡。


即使活到100岁甚至更老,人也有生命终止的一刻。

 

外婆知道这一点,她并不害怕,她坦然接受,甚至提前很久准备好了那个离别的时刻需要的东西。

 

她希望那一天如果到来,我们能够更平静地接受她的离开,而她自己也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她的内心没有痛苦。

 

所以不要太害怕去感受那个氛围,你会发现,死亡这个词,在内心平静的人面前就会显得不那么可怕残忍,而会变得柔和。


 

死亡,是一种告别。这个告别后,离去的人我们在这个世界,不会再见到了。我们会为此悲伤。这是当然的。

 

但是,孩子,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坏事,包括结束,包括死亡。

 

妈妈想对你说的是,死亡,不会真的从你心里带走一个人。 

 

因为,我们见不到、看不到、不能对话,都不能代表着一种永恒的消失。

 

凡存在过的都不会消失,死亡也不会带走这种存在。

 

我们活着的每分每秒,每一个瞬间的体验,快乐的巅峰、悲伤的低谷,我们相聚在沙发前为了看什么节目争吵的时刻,我们手牵手奔跑在广场上去看音乐喷泉的时刻,在上海迪士尼你坐在爸爸肩膀上,看30分钟不到的烟花的时刻…….

 

所有的一切,在我们的人生里,只要经历过,就在那里,不会消失。

 

正是因为死亡让生命有了一个终点,所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在如此有限的我们可以行动和感知的时空里,我们要去创造更多的存在,更多的美好、分享传递彼此之间的爱。

 

我们的生命会结束,但是这些体验、美好和爱,存在的那一刻就是永恒。

 

没有死亡就谈不上活着,活是相对死亡存在的一个词,它们是一个整体,无法分割。

 

生命的意义,妈妈这里没有你的答案,而答案值得你用一生去探寻。

 

不过妈妈要告诉你,我相信的一件事。

 

我们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链接点,我们活着的时刻,就是在传递着一种美好的物质。

 

它点亮世界,是整个宇宙最有价值的东西,它超越了生命,让死亡在它面前也变得柔和美丽,不再冰冷而是变得温暖,它就是爱。

 

无论你多大,无论外婆或者妈妈是否在这个世界,无论你会在这个世界呆多久,我们之间的爱,都在。

 

死亡不会带来绝对的孤独,因为那份爱,不会因为生命的结束而消失。

 

爱帮助我们平静地面对死亡。

 

爱自己,爱这个世界,爱你体验的每一个时刻,爱你的朋友,爱你的敌人,爱你迸发的生命之光,无论是幽暗还是夺目,爱你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甚至,爱死亡这个终点。

 

无论谁离开,我们都不孤独,死亡无法将一个人抹去,如果他用爱和这个世界建立了链接。

 

写在最后

 

看完这三封心理咨询师的家书,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样,在温暖治愈的字里行间中,对死亡的理解更深一层。

 

或许,直接用这些家书来向孩子解释死亡,对我们而言都有一点点难。

 

但最好的教育,往往都是大人们的言行。

 

不得不承认,我们也是缺乏死亡教育、恐惧死亡的一代人,而恐惧本身,便是极容易传染的。

 

只有当我们加深对死亡的理解和接纳,让死亡的意义渗透在生活中,我们才能完成死亡这门课的自我启蒙。

 

到了那时,我们才能够做好准备,轻轻地蹲下身来,用安定而治愈的声音,向孩子解释死亡这件“小事”。


– The End –

– 壹心理创作者简介 –

达芙妮 ,心理咨询师,人道主义践行者,作者公众号:工业时代的月亮(ID:gysddyl)

蘑菇姑姑 , 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用写作见证你我生命进展,作者公众号: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周小宽,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作者公众号:周小宽(ID:xiaokuanjoy)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