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逃避,怎么破?

bowie15150400376_副本.jpg

每个人都会”逃避”一些东西,或是不敢碰触的过往,或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关系,或是令人伤痛的挫折、失败。这些都无可厚非。

但是,当逃避成为一种习惯,它就成了阻止你成长的最大障碍。因为你会在该抓住机会的时候,选择放弃;该勇敢站出来的时候,选择退缩;该解决问题的时候,选择做鸵鸟。于是,你一生都在庸常中度过。

一个习惯性逃避患者,如何自救?

在这篇探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文章中,阿德勒给出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解决方案。

我总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他对世人展现自己的生存模式、能力和独特风格的表演。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自身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请勿对此论点感到讶异,因为我们的感官所感受到的,只是我们主观的错觉,本来就不是实际的真相。而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也只是外在世界投映在我们心里的主观映像而已。当你投入心理学研究时,千万别忘了塞内加(Seneca)的这句话:”如何解释现实世界的意义,要看我们内在的诠释风格和方式。”当我们的幻觉破灭,或者主观认知和现实世界相冲突时,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现实世界的一切,然后修正我们心中对此事实的主观看法。

事实上,当某人看到一条”毒蛇”靠过来,不管那是真的毒蛇,还是只是先入为主地认为那是一条毒蛇,对这个人来说,意义都是一样的。就像从小被宠坏的孩子般,每当母亲离开他身边时,就会感到焦虑,对任何的人和事物都会感觉害怕,即使是母亲向他证实并不会有人对他不利,但他还是会焦躁不安。

罹患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的人会不敢到大街上去,因为他会觉得地面不停地在摇动。事实上,在他没有发病的时候,如果地面真的开始摇动,他的反应也是一样。这些病人的行为,某些时候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对的,因为那是他们内心中独特的角度与世界。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三十六岁的律师,他早已经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事业不顺利。他为自己做分析,那是因为他不能带给顾客好印象,而且他总觉得自己很难和别人融洽地相处,尤其是和女孩子在一起时,他就会非常害羞。最后他十分勉强地,甚至可以说是心不甘情不愿地结了婚,然而不到一年就离婚了。现在他和父母亲同住,过着隐士般的生活,生活开销大部分都由父母负担。

他是一个独子,母亲非常溺爱他,总是陪伴在他身边。母亲不停地说服自己的孩子和她的先生,让他们相信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很不平凡的人。当然,这位律师从小也一直这样期许自己,并且他的成绩十分优异,似乎也证明了他母亲的想法没有错。然而,就像大部分被宠坏了的孩子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一样,他染上了手淫的习惯,甚至上了瘾,一直摆脱不掉。不久之后,这个习惯被人发现,他成了学校里女同学们的笑柄。

于是,他开始停止和外界的接触,但又想象着自己在爱情与婚姻方面,可以得到别人所没有的幸福。最后,他开始讨厌全天下的女人,认为真正能给他爱的感觉的人,只有他的母亲,而他的母亲也完全被他支配,有相当长的时间里,他把性方面的幻想都和母亲联结在一起。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不是一个”必然性”的事实。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内心都有这样的情结,而是某些人在母亲的过度宠爱下,所产生的不正常与不自然的结果。当这名内心充满不安和虚荣心的男孩,觉得自己被女孩子出卖,以及在他无法发展出对社会的充分兴趣和参与感时,感到不能和其他人融洽相处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于是,在这位律师开始步入社会谋生时,他得了忧郁症,因此他再次打退堂鼓,远离社会和其他人。像所有被宠坏的孩子一样,他从小就很胆小,也很怕面对陌生人。长大之后,在与同性及异性间的人际关系里,也一样是消极被动且没有自信。

同样地,他不敢面对他的事业困境,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至今仍没有什么改变。事情发展至此,只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这个人的想法,一辈子都不会改变。他总是想出人头地,然而,当他对成功没有把握时,他又习惯性地选择了逃避。

他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理念,下面是我们帮他推想出来的真心话:

既然上帝不肯把胜利赐给我,我只好用撤退来躲避,并把这件事当成自己最后的人生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聪明的。在他自定义的人生意义和生存规则里,没有所谓的”理性”,也没有”常识”和”逻辑”,存在的只是他所认同的”私人智慧”(privateintelligence)。如果在这样的人生观中,有任何想法或理念在客观事实上被别人否定时,他会不理别人的意见,并继续执行他原来的计划,没有人可以改变他。

而要赢得事业的胜利,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就必须首先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理念,进而从根本上做出改变。因为,对世界的解释决定了他的思想、感觉、意志和行动。

IMG_0746.PNG

来源/《这样和世界相处》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v_副本.jpg

图片来源:123r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