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数学是心理咨询师教的

-01-

当我还没有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时候,我就已经显现出了我性格中的某个特征:倾听。

 

我特别擅长倾听,而且有个让别人既爱又恨的本领:我听过的,就很少忘。

 

别人诉说的时候会觉得很爽,比如第一百次跟我倾诉的过程中,我会认真地说:怪不得两年前你跟我说你隔壁谁家那小谁的狗死了你会那么难过。

 

然后他就会觉得很过瘾,哇,多久前的事了,你还记得。

 

时间长了他们就觉得很恐怖,希望念个咒语就能让我把听到的一切忘光——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咨询师和来访者关系结束后,最好老死不相见的原因吧。

 

在我听到过的所有烦心事中,那个出现最多的、影响人生活质量的,罪魁祸首就是——情绪。

-02-

给大家举个栗子。

 

有个人去参加一个团体活动,被一个素未谋面的女人翻了个白眼,这个女人后来还总是针对他。

 

然后他心里就很气愤,我们又不认识,你为什么对我翻白眼,还要来针对我?

 

他会有一个很正常的情绪:生气、委屈

 

然后他带着这个生气和委屈,继续参加完团体活动,回家后没过多久就忘记了。

 

那么这个情绪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在人际关系中相对正常的情绪反应,虽然会让他不舒服,但是能够应对。

 

那换一种情况:

这个人被翻了白眼后,继续被针对。

他感到非常之愤怒,以至于在后来的团体活动中,完全无法关注到活动到底进行了些什么,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那个女人身上。

 

他会不断去揣测这个人是谁,以前是不是见过,他哪里做得不好,让她来讨厌他了。她接下来还会怎么对待他?他要采取什么方式去还击?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他会还击无能——他会发现自己嘴巴变笨,头脑变迟钝,无法替自己辩护,然后他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出丑,不能替自己挽回颜面。

 

他会懊恼为什么自己这么笨,同时对对方格外愤怒——你凭什么这样对我!我并没有招惹你!

 

他在这个团体中完全丧失了功能,最后他感觉如坐针毡,随便找了个借口离开了。

 

离开后他觉得自己非常无能,默默给自己甩了几把飞刀。

 

显然,第二种产生的情绪强度大得多,而且对自我功能的破坏也很大。

这个情绪强度之大使得人变得过度警觉,感受到的来自外在的攻击性变强,自身的防御也节节败退。

-03-

同时,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并不总是在所有情景中都会这样失态,有时候发生同样的事情,我们也能应对自如。

 

但是有时候,就会产生很莫名的情绪,强度之大让自己非常烦恼。

通常在“出丑”后,我们会陷入一种自我厌恶,觉得为什么自己会那么容易受别人影响,被情绪所控制。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第一种反应其实比较正常,一个人对你出言不逊,你可能会有一些生气,但不至于气到浑身发抖不能言语,气完之后该干嘛干嘛。

 

那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人高马大的成年人,在面对一件平常的人际冲突,一秒钟变成了被人抢了玩具的孩子,哭着跑回了家?

 

被人出言不逊所产生的正常情绪如果是3分,你却产生了9分的情绪,那这多出来的6分,从哪里来?

 

为什么这个女人对你翻了翻白眼,你就多了6分,那个男人翻了两个白眼给你,你也还是3分?

 

这可能是道送命题。

 

幸好我们的数学是心理咨询师教的。

-04-

多出来的6分,与你的过去有关。

 

上大学的时候,一个你非常喜欢的女生对你翻了个白眼,你不知道她是有意无意,但你感受到了被嫌弃,从此你再也没敢靠近她;

 

高中,一个声音尖细的女英语老师总是用书敲你的头,说你是笨蛋,接着就是一顿羞辱,旁边的同学在发笑,你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但是不敢掉下来;

 

初中,总有同学成群结队,每天放学你们都一起回家,有一天你值日,等你值日完发现所有人都走了,没有人等你;

 

小学,一个牙尖嘴利的女生总是欺负你,你总是笨拙地没办法组织语言,然后她会嘲笑你努力辩解的样子;

 

你其实没有想起来,在你更小的时候,那个总是指责你,责怪你不够好的,你的母亲。

 

后来你长大了,忘记了很多事情,以上的这一切,你记忆中其实早已经忘记了。

 

你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在人群中小心地活着,你发现自己敏感、脆弱,有时候对别人过度反应,有时候又经常自我攻击,你也不知道你是为什么。

日子就这样,对你来说偶尔有些痛苦,却也坚持地过着。

 

有一天,你在办公室被领导批评了;

有一次,你和同事发生了小争执;

 

你和伴侣吵架了,他指责你很糟糕;

 

你的孩子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好。

 

你就在这些琐事中被不断激惹,偶尔情绪放一下,很快收回来,再放一下,收回来,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些小事总能勾惹得你异常愤怒。

 

你沮丧,懊恼,烦躁,大多数时候,这些情绪你又留给了自己,插进了自己心窝。

 

就好像从前,你一次也没有能力对他们喊出:你不许这样对我!

-05-

有一天,你去参加了一个团体,那个牙尖嘴利,用眼白看人的女人,她对你翻了个白眼。

这哪里是一个白眼,这是对你扔下了一个铁钩子。

 

你觉得这个女人很陌生,但你的潜意识闻出了她身上你喜欢的女生、高中女同学、初中英语女老师、小学同学、苛责的妈妈的味道。

这个钩子,没有能够勾出你真实的回忆,但勾出了你一生中被压抑下的所有感受:愤怒、恐惧、委屈、伤心、羞耻… …

于是你就发现,人家不过是翻了个白眼。可我这到底是在干什么。

 

你对她只是个过客,而她对你而言,是所有曾带给你伤害的人的附身,所以她带给你的如惊涛骇浪的感受,是所有伤害过你的人,带给你的感受总和。

在这种状况下,能活下来我都该管你叫句英雄。

 

你还想让自己怎么样?

 

所以,你离开了。

怎么办呢,活命要紧。

-06-

如果你知道,你的有些被你唾弃的感受,是为了防御某些可能杀死你的,更可怕的感受;

如果你知道,你的某些被你唾弃的行为,是为了保护你,从将要杀死你的感受中逃走;

 

如果你知道,今天的你能活着本身就是英雄,他保护了曾经的你一路走来。

 

你还会不喜欢这个自己吗?

 

假如你不喜欢… … 那我也没辙。

 

但是不喜欢自己还能活到现在,我还是要管你叫英雄,你很牛逼。

 

喜欢自己,好好活着,叫理所当然;不喜欢自己,还能好好活着,就是牛逼。

-07-

心理咨询师的第二道数学题:为什么这个女人对你翻白眼就是扔钩子,那个男的对你翻白眼,你分分钟就能鄙视死他?

 

因为那个男人对你而言就是过客,而这个女人被你当成了:重要客体

 

在我们一生中对我们造成了重要影响的,客体。

 

最初的,最重要的客体,也就是父母。后来在你生命中出现的客体,无非是在重复和父母早年的关系。

 

有些客体会给你的感受,非常接近父母,他们会让你发生移情,在你的潜意识中,面对他们的时候,就好像小时候的你,在面对你的父母。

 

所以有时候你觉得,面对某个大你一些的女性,非常想变成一个孩子,因为你把她移成了你娘;

 

有时候你面对领导,就手足无措,秒变3岁孩子,那是你把他移成了你爹;

 

生命中的人,有的像是你娘,有的像是你爹,有的就是过客。

 

通常那些带给你多出来“6分”感受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发生了移情的结果。

你要警惕,他带给你的感受,哪些是这个陌生人给你的,哪些是你非常重要的爹娘,和曾经的重要客体们,一起给你的。


-08-

今天我写这篇文,是因为在我的公众号中,有一位女孩给我留了很长的言。(已经过同意)

 

她说她总是深陷无意义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同时也经常担心她和身边朋友的关系,她也总是过度担心她们。

 

她说到她和母亲的关系一般,母亲总是过度要求她,同时曾经过度安排她的生活。经常会觉得她的学习不好,不够优秀。

 

她现在的成绩比较一般,这个成绩一般经常带给她非常强烈的“无意义感”、“羞耻感”。

 

成绩一般,不够优秀,对很多人来说是可以承受的,因为优秀的人毕竟少数。

 

可为什么对她而言是这么难以承受,这多出来的6分,是她对自己的过度要求,而这个过度要求的部分,也许不属于她。

 

也许,她在用别人对自己的要求,使自己产生了这多出来的6分情绪。这多出来的情绪,也许就是她从小到大被不断要求的情绪总和。

 

同时她提到对身边朋友的过度担心,也许是投射了她和母亲的关系,到朋友关系中去。

 

野蛮分析仅止于此。

 

我不知道那位姑娘如果知道这个要求并不是她对自己的,由此产生的情绪是否会有所好转。正常的不够优秀的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是否她能够回到这个现实的层面去打算。

 

所以,我们就要问,知道了这些情绪其实属于过去,该怎么办?我们就能从场景中变得伶牙俐齿?还是我们在这个场景中就不会再产生情绪?

-09-

或许两者都不会。

 

但是我觉得至少,当你从这个场景中产生了情绪,继而逃跑后,你不会过度苛责自己,为什么这么小的事也处理不好,为什么不能牙尖嘴利,为什么不能反击回去。

 

因为此刻的你,是个孩子啊。

 

对面的那个,是你最重要的人啊。

 

这些感受,是差点杀死你的啊。

 

叫你怎么赢?

 

如果要跑,就跑吧,跑回家后,想哭就哭吧。全身发抖抖就抖吧,丢脸就丢脸吧。

 

别忘了,我可是英雄。

 

然后,晚上睡觉的时候,你对自己说:今天你又遇见了一个人,产生了一些情绪,在那个情绪面前你没能HOLD住,是因为你把自己当成了孩子,你感到害怕,没关系,你可以感到害怕。

 

N次N次N次以后,再直面场景的时候,你就想起你曾经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这个作者经常教人念咒语,念完你就不会被定住了。

 

来,再次跟我念:去你的,你特么又不是我亲娘老子!

-10-

而且,我长大了。

作者简介:栾晶,作者公众号:栾晶(ID:gh_752075cacea6)。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看世界。
责任编辑:Spencer  杨小肥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