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唐三藏更适合当“二把手”?

文:生涯小厨大曾(曾磊)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前面的时间,咱们把孙悟空的那些个事情做了一个分享,接下来闪亮登场的是悟空的师傅——唐三藏!

“题目里面不是说他叫‘御弟哥哥’吗?”有的朋友会问这个问题。

作为女儿国国王私人独享的亲密称呼,咱们前面用上一次也就行了,别抢人家的专利。作为新时代的好青年,大家没必要欺负一个独守空房那么多年,眼看要吃上葡萄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失意女强人了吧!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称呼没有多少人去抢,但是男人还真有不少人垂涎三尺、蠢蠢欲动呢!许多次培训的现场,问到大家如果作为一个女人会选择谁作为伴侣的时候,除了二师兄,得票排第二的就属这唐三藏了!理由,自然是五花八门了,比如“长的好看”、“有钱人”、“满腹经纶”……最经典的一个回答是“没有家暴倾向”。当时自己还真的为之一怔,话说,看上这一点的得有过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呀?还是值得品味的!

“小和尚”到“唐长老”

不同于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唐三藏是有自己的父母的,但是相类似的遭遇则是自己早早的就因为被母亲抛到江中而变成无父无母的“江流儿”了。幸运的是,将唐三藏捡回来并抚养长大的不是妖魔鬼怪,而是寺庙里面的和尚师傅。

自此,他就开始了吃斋念佛、青灯黄卷的生涯历程……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其实唐三藏是有机会成为一个孙悟空那样武艺高强、英勇无畏的武林高手,因为寺庙当中也可以练武术的,大不了可以“转学”到少林寺习武……据小道消息,当时称孤道寡的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可是得到了少林武僧团的天使投资的……

但是,抚养他长大的师傅最终在或文或武的“学业分科”上帮他挑选了“文科”,唐三藏自然也就朝着天朝讲经高手的方向慢慢培养和发展了。他那段时间的生涯经历当中也就没有了打打杀杀,包容、互助、和谐、平等这些主题词则充满了他的世界。

后来的一幕,就是砍柴归来的小和尚遇到了渔夫手里拎着一位金色鲤鱼,于是用自己的柴换了鱼到江边放生。假如换了悟空、八戒这样妖怪出身的徒弟,鱼自然是要抢了吃的,估计连渔夫都要留作晚餐下酒了……


N年之后,唐三藏正式加入取经团队,并且担任了队长的职位,经常做一些什么事情呢?

第一,就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一遇到那些衣着非常非常简单的孤身受难女性就要出手援助,也不过过脑子,琢磨一下自己三天三夜才慢吞吞的走到的地方,这样的女人怎么孤身一人连点装备都没有就能轻松到达。

第二,就是每当看到大弟子要大开杀戒的时候,只是说一句比较经典的台词——“悟空!住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最后三打白骨精的时候逼急了,才拿出了断绝师徒关系的方法来惩罚,这算啥惩罚?其实就是说——你自生自灭吧!我再也不照顾你了!我再对你好我就是傻子!

如果唐僧真的要成功的救那些猛兽、山贼或者乔装改扮的妖精,就该抢步上去一脚把孙悟空踹躺下,先揪着耳朵摁在地上,然后扒开裤子一通胖揍……一边打还要一边训:“你个倒霉孩子!我让你不听话!我让你给我惹是生非……”

只可惜,唐僧干不出来这样的事情,因为他的早期人生经历当中就没有被记录进去这样的过程……

不可或缺的“二把手”

客观的说,虽然唐僧在取经路上是作为师父的身份掌管着取经团队,但是现实当中的唐三藏更适合做的是组织当中的“二把手”。

这样讲,肯定不少朋友会感到特别的不服气,或者不认同。其中一种声音是质疑为什么唐三藏不能胜任一把手,而另外一种则是强调自己作为下属偏偏喜欢唐三藏这样的领导者。

在一个组织当中,一把手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呢?答案是保证组织的有序运作,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直白点说,一把手的视角是要把组织当中的一切都要制度化、流程化和数据化的;在这个视角下,组织当中的人也是要被视作资源,是被要求尽可能的发挥其作用以推动和实现组织目标的。这样的事情,前面所分享的孙悟空是能干得出来的,但是如果少了唐三藏,那就没办法持续的干下去!

虽然组织期待的是目标的达成,是组织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这个过程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是不可能完全的被当成数据、资源和工具来对待的!因为人是多元的,是富于变化的,我们不可能像养鸡场里面的鸡一样被剥夺了自己的个性、兴趣和价值观,按照一个完全固定的程序去完成生蛋或者长肉的任务。

究竟谁会主动考虑,并且努力给予这样的多元需求呢?答案就是唐三藏!因为不同于孙悟空“控制型父母”的内在能量对于规则、秩序的追求,唐三藏所具有的“照顾型父母”的能量对于人性的多元有着无限的包容和鼓励。

在一个组织当中,“照顾型父母”这种能量的作用,就是去平衡、缓冲和弥补“控制型父母”所带来的或大或小的创伤和恐惧。当然,这两种能量的相互制衡,既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也可以在不同的人身上发挥作用,还可以通过制度与人相结合的途径来予以实现。

第一种情况,就是要求身为管理者,能够平衡自己所扮演的“孙悟空”和“唐三藏”两种能量。这其实对管理者个人有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足够丰富的经验或者阅历,首先是能够清晰的把握针对不同的下属、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能量予以回馈;其次,就是在回馈的过程当中,也要做到能够娴熟的驾驭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等一系列的微观特征,从而将自己所选择的那种能量精准的传递给对方。

第二种情况,其实就是所谓的“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因为虽然每个人的个性都是多种内在能量并存的,但是彼此的稳定性差异还是存在的,有的人本身“控制型父母”就是多,多的爆棚,这时候你要求他更多的表现出“照顾型父母”,还是比较有挑战的,而真的变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情景:

假如,此时我们是一个公司新入职的员工,试用期三个月,眼下就只剩七天了。平日里,虽然一直兢兢业业、奋发图强、与人为善,但是偏偏顶头上司就是不待见我们,隔三差五叫到办公室批评一顿,两个月来从来没有给过我们什么好脸……今天上午,你突然被领导单独约到办公室,出乎意料的,自入职以来第一次见到了这位领导和颜悦色、满怀关切的表情……在谈话中,领导不停的夸赞你身上的优点,不停地表示公司能有你这样的员工是莫大的福气和荣耀……

此时此刻,你的内心会是什么反应呢?

“心慌……忐忑……”

“是不是试用期没通过?”

“他知道我二大爷是集团总裁了?”

“性骚扰?”

“……”

OK!大家的回应已经很丰富多彩了!虽然五花八门,但是所有的回馈背后都有一个假设——“一定发生了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或者要发生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

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管理分工的客观必要性。因为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既是人与人的内在个性之间的联结和作用结果,也是彼此外在岗位角色之间的联结和作用结果。这种根深蒂固的作用形式,一旦变得多元也就会容易混乱,甚至破坏原有的牢固关系。一个特别直接的实例,就是原本特别亲密无间的两个朋友,一旦其中一个人晋升之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的领导,两个人的关系也就开始变得更加微妙了,尤其是当岗位变动之后,基于工作要求彼此有越来越多不能相互透露的信息产生出来,会更加快速的打破原有的关系模式。

第三种情况,其实是需要企业发展到足够大的规模才能真正实现。也就是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建立,让原本以人为主发挥的管理作用转移到共同约定和遵守的“规则”之上。这个时候,分门别类的组织制度会分别起到“控制型父母”和“照顾型父母”的作用,而组织当中的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相对中立的制度落实者。

相比之下,第一种情况往往是创业公司或者小微企业的典型特点,创始人或者管理者真的是“既当爹又当妈”,一方面要管,另一方面要拢;第二种情况则是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更加丰富的管理层级和部门划分,从而让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部门去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两种情况之下,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还是更多的通过人与人的互动来衔接,这对于其中的员工的影响作用也是比较强的,其组织存在感其实是比较强列的。而到了以制度为主的第三种情况时,则是因为企业发展到了紧靠单个人的精力无法覆盖的阶段,也就只能通过“规则与人的交互”来代替“人与人的交互”,此时制度当中原本一些起到“照顾型父母”作用的内容,在员工的直观感受上是冷冰冰的“控制型父母”在发挥作用,这其实是削弱了员工在组织当中的存在感,自然也就要求企业要通过增加更多“人与人的交互”的机会来弥补这种先天不足。

掐死唐僧的“冲动”

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当中,至尊宝合谋牛魔王要把唐三藏给吃了,观音菩萨兴师问罪的时候,得到的回馈是实在忍不了唐三藏太婆婆妈妈了……而且“观音姐姐”也差点因为唐三藏不停地叨叨而意图将他掐死当场……

前面我们都在分享唐三藏所代表的“照顾型父母”的重要性,现在要继续说一说这种能量存在的不足之处了。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这个“叨叨”。如果我们换一个不这么讨厌的、积极一点的词语来代替一下,你会用哪个词?

“嘱咐!”

“强调!”

“提醒!”

“……”

非常好!相比之下,这些词不是让我们感觉到那么厌烦,我们再看一下,这些词背后所共通的一种东西,其实就是关心、照顾。既然是一种让大家都特别有归属感的“照顾型父母”的能量,为什么会让大家产生反抗、攻击的回应呢?

答案就是——“过度的照顾,就变成了一种控制!”

事实上,许多家长、老师、领导以及爱人,总是习惯于通过源源不断的向孩子、学生、下属和伴侣输送“照顾”来作为自己对对方的关心、爱护和培养。如果这种照顾本身是相对适中的状态,是可以为之营造一个相对安全、资源丰富的发展环境的,而当事人在这个环境之下,是会在自信和积极的基础之上由自己作为决策人去发掘和使用资源,实现发展目标的,真正的自主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的。

但是,当照顾的过了头,照顾者所给予就不仅仅是这样一个环境,还附加上了建立在他们自己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之上的“操作规则”和“发展规划”,而当事人只需要在照顾者的“完美”支持之下做出配合就可以了。

这样的一种照顾,其实是一种包上了柔软外衣的控制。最后的结果,有可能会让当事人慢慢习惯于这种充分照顾的环境之下,从而像温室里的植物一样难以再经历大自然中的风雨;还有一种可能,就像在低矮的温室当中种上一颗松树的种子,早晚有一天,小树苗会顶破天窗,长成大树……因为此时这个温室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只会产生更多的限制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强调一个无奈的事实,就是当一个人一旦总是习惯性的在任何人际关系当中扮演唐三藏这种“照顾型父母”的角色,总是习惯性的让自己成为大家眼中有求必应的求助对象,那么某些习惯让你“照顾”的人一旦在某一次求助的时候没有得到你的帮助,他们的反应就有可能不是理解你无法伸手相助的困难,而是开始指责你“不讲情面”。

这就像我们一直以来都习惯了特别畅通的网速环境,如果突然哪天打开一个百度首页也得加载几分钟的时间,你是会感慨和感谢此前网络运营商的专业水平呢?还是会对这垃圾网速心怀不满呢?

聊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唐三藏所代表的“照顾型父母”这种内在能量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在后面的时间里,我们就要迎来一个众人捧、万人迷的响当当的角色——二师兄,猪八戒!

——The End——

【写在后面的话】

亲,当你看到这里时,我特别好奇你对于后面三个问题的思考:

第一个思考,就是在2017年的某一天,当所有的文章被结集到一起正式出版发行了,而你所阅读的这篇文章的后面,会展示3到5位读者朋友的精彩回复……假如,你的回复就在其中,那是因为此时此刻你在这里做了哪些宝贵分享呢?

第二个思考,就是当你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假如后面的文章依然会吸引你继续阅读,那是因为文章当中会包含了哪些你所期待、关注和好奇的内容呢?

第三个思考,就是假如在2017年的某一天,将会诞生一本在你的亲身参与和指导下完成的一本性格心理学书籍,那么你对于这本书最大期待又会是什么呢?

作为这本书的共同撰稿人,大曾邀请你敲出内心的答案,让我们一起写下去!

【作者简介】

生涯小厨大曾(曾磊)

过程咨询顾问,后现代心理教练,TAATNI认证讲师,国际认证EAP专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首批CCCP(合作对话实践专业认证)获得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项目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科普.png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