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泡到女孩的男生,在心理咨询中得到了什么结果?

VCG21gic13915480_副本.jpg

文:王金现 | 壹心理专栏作者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怎样泡到女孩
来访者,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动机,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的。比如,这位男孩,想要通过心理咨询获得泡到女孩的本领。
男孩说:最开始咨询的目的是,女孩怎么是这样的,为何与我认为的理想化的模式很不同,她到底爱不爱我?对这样一个类型的人我该如何去对待?希望借助王老师的眼光进行分析,然后可以借助这些分析去掌控她,在性上面真正得到她。
这样的求助动机,也是让我醉了。明显的动机不纯啊,如果真的帮助他达到了目的,咨询师会不会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如果这样,肯定是有悖于我从事该职业的初心的啊。
可是,男孩为何只想要泡到女孩,而不是正常地谈恋爱呢?这是不是心理咨询真正需要去探讨的问题呢?如果搞清楚了这背后的深层原因,会不会对男孩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呢?
男孩说:现在(咨询到目前)想来,其实这是因为自恋受挫,自恋人格部分在发挥作用,希望我的心理咨询师给我肯定的答案(她是爱我的),希执着于变成我要的结果(怎么可以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怎么可以得不到你)。
那么,到底接受还是不接受这一个案?
到底要不要在咨询中,有意的去阻止男孩的“不恰当”的行为呢?
最终我的决定是一要一不要:要接受这个个案;不要有意阻止什么。

得到的和得不到的
男孩有一位女朋友,两人恋爱两三年了。女孩体贴而可人,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婚过日子的对象。可是,男孩似乎觉得平淡了些。
男孩遇到了另外一个女孩。在他心中,这位女孩跟自己的女友似乎没有可比性。只是,他产生的强烈的性的冲动,对她。性驱力,使他对她着迷。
两人交往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男孩刻意地讨好,女孩似乎没有多少感觉。但,越是那种难以接近的感觉,越让男孩迷恋。
男孩为此付出了很多。物质上的,时间上的,精力上的。这更让他欲罢不能。
他探索女孩回避型的人际交往特质。
他学习情感表达交沟通的技巧,而且努力运用。
他发现,潜意识中只是想泡女孩的动机,可能阻碍了女孩跟他建立情感,于是,真的很真诚地跟女孩谈恋爱。
他变得更加理解人,更加包容人,更加有爱心。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咨询师的我,似乎有些暗自得意。因为,男孩最初的动机,似乎得到了改变啊。
两个人,终于变成了情侣。
但是,两人出现矛盾的时候,男孩就会不自觉地回想起自己的前女友。
男孩说:我想找回相恋数年的女友,并不是因为愧疚,也不是想找回来继续恋爱而已,而是奔着结婚去的。以前我对婚姻是充满恐惧的。但是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对婚姻的恐惧。
吵架时,他情绪化地提出分手。
没有想到,女友比他相像得要干脆得多。一下子,两个就又成为了陌路人。
失去了,觉得可惜。男孩多次想挽回些什么,但,女孩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跟他完全没有了关系。这让他很是心不甘,失落,而且愤愤不平。
男孩说:为什么我的想象中她要很慢很慢走出来,而不是那样决绝?而当现实和想象不同时,我为什么就是那么愤怒和失落,而不能更加平静理性和宽容?
经过咨询,我非常明白,这和我的一个重要人格特质有关——自恋。自恋者的想象中自己都是高高在上的神,而对于不符合想象的事情感到愤怒、失落甚至有毁灭一切的冲动。而我也在接受王老师咨询的过程中很大程度的改变了这一点,这是个很大的进步。

若即若离的母亲
在男孩的内心深处,似乎有一个若即若离的母亲。不是很接纳很认可他,对他有着许多的期待。那么,渴望跟母亲亲密,然后期待自己更有能力,就内化成为男孩的一种生命动力了。
有些难以接近的、有些淡漠的、有些施虐的那个女人,却是自己想要爱的母亲,却是自己生命早期至关重要的母亲。在这样的女人那里,有着自己渴望得到的爱。这就是男孩内心所熟悉的关系模式。也因此,才让男孩对此类关系着迷。
而在内心深处,想要证明自己是可以的,是有价值的,是可以“征服母亲”的,是可以得到母亲的爱的。这样的处于潜意识深处的动机,也许就变成了男孩追求冷淡女性的动力了。于是,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要得到。
男孩对此很认同:王老师分析得透彻,我25岁前对冷淡女人的回避,和在这段情感经历中对冷淡女人的征服欲和愤怒,只是同一事物不同的两面,本质上却是一样的,皆源于我与母亲的关系,以及自恋的人格倾向。
那么,对前女友呢?那是个善解人意的,温暖有爱的女孩。为何,男孩没有去珍惜呢?
因为温暖有爱的异性,不是男孩熟悉的母亲的模样。而且,容易得到的东西,并不能显现自己的价值。
换句话说,在迷恋的情感关系中,真正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的,也许并不是当事人所想要的。或者说,当事人,并不清醒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空虚与失落
男孩再次失恋后,变得有些沮丧、失落。
但与此同时,他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和很强的探索欲望。他开始反思性地观察自己,了解自己。
他发现,性的驱动力,曾经成为他生命的动力。然后,失去了,所以失落。空虚。
他发现,那些曾经热烈追求的东西,其实不过是一些本能的需求的满足,人生的真正意义难道就是这些吗?
生命中,到底什么才是值得追求和拥有的呢?比如,跟前女友之间的那种很有爱的情感,要不要追回呢?
对于那些,自己认为是值得拥有的东西,是不是一定要得到呢,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不管现实允许不允许?
如果,注定得不到呢?能够平静的接受自己是可以得不到的吗?
额额,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啊,好没有意思。
男孩说:经过咨询,我已经脱离了那种一定要这样,或者一定不能是这样信念状态,在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破除了很多执念,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分享与付出
生命有三个层次。一是求生存的层次;二是能够共享的层次;三是为他人付出的层次。
在第一个层次中,人们受困于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追求得到满足,从而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就成为了生命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比如说,性有欲望,想要泡到女孩,然后费尽心思地去所求。那么,如果得到满足了,觉得那就是爱、就是幸福;得不到满足了,就觉得怨恨、痛苦。
第二层次里,人们能够跟其他伙伴共享一些东西。比如,同自己喜欢的异性共享美食。在这一过程中,双方都得到满足,能够享受愉悦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已经不再单纯地想要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的性的满足,而是相互的满足与愉悦。
男孩说:我之前那么恐婚,现在看来真正的原因,正如我自己有所发现和王老师进一步分析的——我在之前,一直被性驱力为驱使去行动,直接追求异性也好,去做那些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事也好,都是性驱力使然(希望构建更高的异性吸引力,从而得到很多异性青睐)。
而社会信念给予婚姻的标签是忠贞、责任、唯一,所以,当我还受性驱力驱使的时候,我自然就很抗拒婚姻。比如,我结了婚还怎么约炮?为了建立性吸引力,而像打了鸡血去做的事,比如健身、努力赚钱、提升形象、提升谈吐、提升认知等等,我结了婚还有什么动力去做?
而到咨询后期,我发现我的性驱力正在逐步瓦解。正如王老师所言,我开始在更高层次思考生命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我可以发现我可以更多地以其他更高级的形式作为动力,比如理想,比如责任,比如幸福,比如亲情,比如人与人之间正常交流的简单的快乐等等。也就是王老师说的共享、利他。
因此,我对于婚姻的恐惧自然就迎刃而解,问题已经从无论结婚对象为谁都对婚姻充满恐惧,到变成只是谁更适合结婚的问题。进一步的,我现在认为,我即使暂时没有一个感到特别适合的结婚对象,我也不再害怕孤身一人的这种生活。因为我已经不再是以性驱力为行动核心,不再只追求原始本能的满足,而是学会了去发现和探索不同体验中的意义,并让这种意义内化为一个更完善的自己。
第三个层次里,单向地付出,向他人分享自己的价值。如同照顾一个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然后看到孩子某个愿望被满足的喜悦时,自己感到富足而愉悦。
男孩回想到以前自己恨父母,没有给他提供很多满足。他也想到自己最近带父母旅游,父母享受到儿子带来的幸福感,那个情景,让他很是自豪。
男孩说,他找到生命的方向了。走出求生存的层次,可以为自己做些事,也可以为身边的人做些事。这大概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我想也许是的。于是,我感受到,那股向上的生命能量,开始涌动了,在男孩身体里。

作者简介:王金现,临床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对个人生命的体验,即是最好的治疗”。心理学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临床应用治疗师,天地之中心理营养工作室首席咨询师。河南中医学院应用心理特聘讲师。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