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赵薇事件的参与者,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Wallpapersxl V For Vendetta 80462 1920x1080.jpg

文:转载自公众号回声心理

南海事件和赵薇事件闹的沸沸扬扬,臣妾实在做不到置之不理,听古斯塔夫·勒庞心理大师这样分析:

| 内容提要 |

一、首先你要了解心理学上的群体是什么!

二、群体心理的特点:为什么是乌合之众?

三、赵薇事件和南海事件的思考

| 心理群体 |

一般来说,“群体”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不管他们的民族、职业、性别是否相同,也不管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聚到了一起。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群体”一词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比如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只有在这些情况下,心理学上所谓的“群体”就会表现出某些新的特征,它与群体成员们原来具有的特征大相径庭。

神奇的是,这些聚集成群的个人在思想和感情上会全部朝着一个方向迈进,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殆尽,转而形成一种集体心理。毫无疑问,这只是暂时的状态,但它确实表现出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新特征。这些聚集成群的个人会逐渐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我们姑且称之为组织化的群体,或者叫心理群体。

举例来说,当发生国家大事件时,就会形成一种躁狂的情绪,从而使大量原本毫无关联的独立个体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一个偶然事件,也能号召他们主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马获得群体行为的独特属性。有时候,只要五六个人就能构成一个心理群体;有时候,即使是上千人的偶然相聚也不会构成一个心理群体;有时候,整个民族的人不一定明显地聚集在一起,但在某些事件的影响下,他们也会变成一个群体。

| 群体的心理特征 |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中的个体几乎完全是由无意识的动机支配的。群体的行为不是受大脑控制,而是受脊柱神经系统支配的。就这一方面而言,群体与原始人非常相似。尽管他们的行为表现可能非常完美,但他们做事不经过大脑,个人行为完全是外界刺激的结果。所以说群体就像是刺激因素的奴隶,完全根据刺激做出反应。像群体中的个人一样,孤立的个人同样会受到刺激因素的影响,但是他的大脑会对身体做出调控,会提醒自己不要轻易被冲动所摆布。用心理学的术语进行表述就是:孤立的个人有对刺激反应的加工能力,而群体却缺少这种能力。

2、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中总是流传着一些神话,不仅是因为处在群体中的个体极端轻信,还因为人们的想象总能对事情进行奇妙的曲解。所以,即使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也可能被传得面目全非。群体就是这样用形象来思考的,而形象本身又会立即引起与它毫无逻辑联系的一系列新形象。我们只要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脑海中无论想到什么事情,都会激发出一连串没有联系的幻觉影像,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刚刚想要表达的意思。理性告诉我们,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而群体却对这个事实视若无睹,甚至把歪曲性的想象所引起的幻觉和真实的事件混为一谈。群体很少区分主观与客观,他们把头脑中产生的影像当作现实,无论它与事实的关联程度有多低。

3、群体感情的夸大与简单化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无论是好还是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又简单又夸张。在这方面,群体中的个人跟原始人没有分别,他们不能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区分,总是把事情看作一个整体,而看不到事物中间的过渡状态。群体情绪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只要他表现出来,就会通过暗示和相互传染进行十分迅速的传播。由于受到明显的支持,所以情绪的力量被大大地加强。

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性,导致了群体根本不会质疑事物的确定性。就像女人一样,是受情绪支配的生物体,一下子便会陷入极端。怀疑一旦说出口,立刻就会成为不容辩驳的证据。如果仅是个体心生厌恶或是持反对意见,不会产生太大的波澜,但如果是群体中的个体心生厌恶,那后果可就十分严重了。

4、群体的偏狭、专横和保守

群体只拥有简单和极端的感情,任何观点、想法和信念到了群体那里都会被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被视作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群体历来是用暗示的方法加以诱导,而不是通过理性做出合理的解释。正如宗教信仰一样,用偏狭的思想对人们的头脑实行专制统治,不容许教徒有任何异议。

群体一方面不容许个体质疑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一方面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如此地强大,于是就堂而皇之地给自己的理想和偏狭赋予了专横的性质。个体可以接受矛盾和对疑点的讨论,而群体绝不容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公众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都会立刻招来愤怒的、粗野的叫骂声。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如果承受不了压力,就会迅速败下阵来。而且如果现场没有当局执法者这样的角色对民众进行制约,与公众意见相左的人往往会被打死。

5、群体的道德

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也能表现出极度忠诚、勇于献身和不计名利的举动,这是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如果要影响群体中的个人,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合适不过了,而且经常可以让个体慷慨赴死。就像十字军东征和1793年的志愿者事例一样。而且只有集体能够表现出伟大的、不计名利的献身精神。群体可以为了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而英勇地面对死亡,这样的历史事例无穷无尽,根本数不过来!不断举行罢工的人群,很可能只是为了服从一道指令,而不是为了增加一点养家糊口的薪水。个人利益本应该是促使孤立的个体做出行动的唯一动机,但在群体中却失去了作用。在群体智力难以理解的战争中,支配着群体的肯定不是个人利益。因为如果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他们就不可能甘愿被屠杀了,就像是被猎人所装的镜子晃花了眼的百灵鸟一样。

关于南海事件和赵薇事件,我有话说:

首先我承认,大家都是心怀爱国之心的。如果说以往的时候,爱国只会出现在语言的表达上,那么这个时候,它就不再是简单的词汇了。可能我们的国家没有太多机会让我们可以充分的倾诉,和平年代如何爱国恐怕也是很多人的困惑。很多人无法经历战争年代的苦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个国家的热爱。

继南海事件和赵薇事件以来,你才会发现,原来有很多人都深爱着这个国家,爱国也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但是在社交媒体、在网络空间,群众的声音激烈而又偏执,整个社会人心惶惶,这是爱国最好的结果吗?显然不是的。

在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想一下,如果没有外界其他人的声音的影响,我们还会这样想这样说吗?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描述的群体心理特征是不是我们现在的写照?

谁也不希望好心办坏事,既然大家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又岂能让“爱国”变成“碍国”呢!

所以,发声可以,请理智。

640.jpg

个.png

原题:在赵薇等事件的洪流中,你飘向了哪里?

封图来自wallpapersxl

科普.png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