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明感到很痛苦,却仍然无法自拔?

  原题:借着“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孩子”认识自我

  文:吴晓芬(默默)微信/QQ:1501728029

  网友kk:默默,最近的我每天都过得很痛苦,我总是做不到自己想的事,特别是工作上,每天我都会给自己安排,也知道有些事非做不可,可是我总是不想做,不做以后心里又自责,痛苦,讨厌这样的自己,可是还是不做,这样不断的恶性循环,我的情绪超差,心里上的痛苦已经到发展到身体上的,最近感觉一难受,背上有一块地方就痛,我达不到自己期望的样子,我总是拖延,为自己找借口,最后甚至想自暴自弃,每天只有晚上睡觉的时候心里的斗争才会停止,我该怎么办?

  网友阿离:默默,为什么我总是会乱笑,明明一点都不开心,甚至可以说很伤心,可还是笑,为什么?而且无法反抗很多事,比如从几年前就计划要离开家,最后却各种害怕,还失眠了一晚上,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呆在这里。比如明明害怕的要死,为什么父母说结婚,我还同意了,明明我什么都没想,过后如此后悔,我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以后也这样过吗?我一直想着,每天的自己都是新的自己,每一天其他的人也是新的人,大家都是电脑数据,明天都是重新更新的。大概我只有脑子里存着这种想法才能活吧?可是事实是这样吗?

  今天,我在百度贴吧心理吧内我开设的咨询帖中看到了这两条帖子。一时内心有所感触。

  KK和阿离都不是第一次来跟帖咨询了。只是她们的感受,我感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面对我们分裂的内心。

  我们内心的分裂程度,往往代表着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内心分裂实属正常,只是像任何事物一样,过于偏向一方,则造成失衡和问题的出现。

  套用精神分析的理论,从弗洛伊德最早的人格层次划分“超我,自我,本我”,到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名词“内在的父母”“内在的小孩”,不论理论如何变化,其目的是通过理论来让我们看到我们内在的真实,借着种种的理论或是方式去认识自我,如同拔开迷雾看到自己——怎么会这样,这是为什么,我这是怎么了。

  相比来说,若比较通俗来看,可以想象我们的身体里面住着两个人,一个大人,一个小孩。这两个人的原型来自于“幼年的我”和“成长中我的心理父母”,也就是来源于我们的成长经历。当我们成人之后,我们的身体已然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但是我们的人格层面并不是单纯唯一的,这就是我们会感觉到内心有冲突,有不同的需求还有不同的声音的缘故。人格的层面并非单一。

  人格整合较好的情况,“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即便会有不同的意见,时不时有冲突,也实属正常,他们可以看到彼此的全部(主要是感受和需求),互相理解,相对来说比较和谐融洽,相亲相爱的共处。如此,这“两个人”会较高程度地统一,面对或是处理一些事情。许多时候“仿佛是一个人”,即便会有不同的声音,那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自己达成一些选择。

  这是较高程度的自我接纳,是“大人”与“孩子”的互相理解,接受,与“相亲相爱”。这样的情况也可称之为“心理相对比较健康”。想象父母与孩子是如何的相亲相爱的画面,我们不难理解那种幸福和快乐,还有内心的愉悦,自我满意度较高的原因。

  若第一时间的感受会被知觉,感受则不需要被压抑,也不需要通过极端或是扭曲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普通的一般的心理问题,也是基本上只要是身为正常人就会有的问题。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也是如此。相对而言,“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孩子”背离严重,也可称之为心理失调严重,也可称为内心的分裂比较严重。

  想象一下控制型的严厉的容易指责否定的父母,这样的父母也容易造成以下孩子的两种情况,还有委屈压抑的孩子(由于真实的感受一直不被接纳,孩子认同了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在成长中转化成为对自己的真实感受无法接纳,成年后也就是不能知觉到内心真实的感受)或是极端叛逆的孩子这些画面,我们或许也就不难去理解,以上两位的内心世界。这里只是举出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有代表性的心理状态和现象。

  阿离不知道为什么行为和内心的感受相反,只是太长时间以来,她没有深入自己的内心去了解内心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无法看到内心真实的自我。“父母”与“孩子”的背离太严重。感受与行为并不同步。但好在,她能感知到内心真实的感受,她可以表达出来她的痛苦。

  当感受无法被意识接受,也就是“内在的父母”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内在孩子”完全处于弱势与顺从的时候,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被压抑,但不是消失,需求或会通过扭曲的方式表达出来。 

  那就是一些“症状”,特别是躯体症状。比如阿离在上个帖中提到她的干呕症状,出现在她答应父母结婚之后。她答应了父母结婚,但她的“内在孩子”并不愿意,不愿意被父母控制的人生,那是一个人追求自由独立意志的本能,身体的症状在表达抗议,反抗。

  只是遭受的最强烈的反对的并不是现实中她的父母,而是她人格层面中的“内在父母”。事实上,阿离的痛苦和困扰若说是由成长经历和曾经现实中的父母所造成,但现在对于成年的她来说,她现在的痛苦与束缚基于自己的内心,而非现实中的人。也就是说,能够帮助她的并不是现实中的父母如何对待她,而是她会如何对待自己。

  KK的情况则尤其很常见,也可以说是许多人具有的问题,很有代表性。更是我在跟帖中最经常看到的问题。

  想象一下,控制型的严厉的挑剔式的母亲(或父亲),如何对一个孩子,要求他这样那样去做,去达到父母的要求,做不到就骂他指责他否定他,这个男孩会有什么感受?他是会更好地去做到父母所要求的事情呢?还是完成起来更加焦虑和费劲?更加自卑而难以去集中注意力去做要做的事? 往往孩子会感受到沮丧,难过,讨厌自己,更讨厌造成自己心情不好的事情,渴望逃避。   

  如是顺从的孩子,表面可能会乖巧地去要求自己完成父母要求的一切,符合他们的意愿,以他们的意愿为自己生命的核心。但这样的孩子则容易患上抑郁症或是其它严重的心理疾病,因为自我被压抑太过严重,内在更容易失调。更难感知到内心的自我。为什么莫名其妙地抑郁了?究其前因,从来都不是莫名其妙的,只有问题是否被意识到了。      

  如是叛逆的孩子还好一些,毕竟他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真实的感受可以被我们知觉到的时候,情绪就有了出口,不会被累积成暗疾,后者终有日会如火山般喷发。就好像会生小病的人不一定会有大疾病,但有些人一直不生病,但有一天突然检查得了不治之症一样。有问题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KK知觉到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是一件好事。尽管很烦恼很纠结,但意识得到即容易去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现在她的心理痛苦已经有躯体上的表现,就是背痛,或意味着她不得不去面对——如何自我接纳,协调内在的孩子与内在父母之间的矛盾的问题。身心一体,身体总在告诉我们:[不可以再忽视我的感受了]。KK的内在孩子,一直在沉重地负担着她对自己的期望,同时也包括她对自己指责。

  孩子只能依赖父母来看待自己,通过父母的眼睛来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但是一个孩子是有自己的感受的,他并非机器,是一个生来必须按着命令去完成指令的机器,他是一个人,有自己与生俱来的气质与需求。他的感受需要被看到被尊重,他需要被欣赏被肯定,然后他可以更好地去做自己,更加有自信去面对一切,在有生之年去实现自我。当一匹马被残酷对待的时候未必能够顺从,何况于一个孩子,何况于我们的心?

  对一个孩子,你爱她,她便爱你,你尊重她的感受,她便懂得去尊重自己与尊重别人。一个良性的循环开始了。

  对于KK和阿离以及许多人来说,只是看不清内在的真实。身处于循环之中而不自知。当开始看到内在的自我,看清楚自己,当此之时便产生了一份内在的自我觉察,由此觉察,不同的选择便有了可能性。改变也有了可能。事实上,当觉察产生之时,改变就已经在发生,觉察的累积有一日或会形成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当觉察产生之时,接纳也在跟随着一点一滴悄然发生。

  一个孩子是没有办法选择环境,也没有办法选择父母的。但是一个成年人是可以的,因为她/他已经有了独立的人格。即便这个人格是不够完整的,也没有关系。当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之时,开始看到,并开始为自己承担之时,便是已经走在通向内在整合与自我成长的路上。在这个过程中,能量被汇聚,自我与自信被重建。

  当个体的内在失衡严重之时,或许并不具备这份自我觉察与重建自我与自信的能力。于是,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成为他们或可选择的一个工具。

  回帖并不能代替正式心理咨询也无法具有其效果的原因是因为,回帖可以帮助进行分析,但心灵的重建并非只是分析,更加不是一些方法或建议。方法或建议往往只是无奈之选。QQ:1501728029

  责编:绵羊仔

  延展阅读>>>自我肯定量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