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不堪的境况,为什么那么难?

文:代桂云 | 壹心理专栏作者

云心理微信公众号:yunxinli-aiziji

世上的路有千万条,如果你常走的那几条肮脏、崎岖、狭窄,你的世界就不美好。世上的人有千万个,如果你常见的那几个粗鄙、苛刻、虚伪,你的人生就不美好。

几日前,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段文字。一个朋友问:怎么改变?另一个朋友回:能远离就远离。

我知道,问“怎么改变”的朋友,正处在不美好之中,急着改变。回“能远离就远离”的朋友,她的这种洒脱的态度,让我羡慕不已。因为,我越来越发现,哪怕脱离一种让自己痛苦不堪、深恶痛绝的境况,也是十分艰难的一件事情。

一、“蛛网困境”

玫是一个朴实而传统的女人,与老公长期两地分居。一次,她无意中看到老公在微信中与多个女人有信息往来,虽然没有什么敏感的内容,仍然让她很不舒服。老公回到自己的城市之后,她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之中,前来寻求帮助。

玫想改变目前的处境,但发现自己被困住了:要结束两地分居的状况,必须有一人放弃自己的工作。老公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他当然不能放弃自己的工作;玫的工作收入一般,但轻松稳定,如果放弃去老公的城市,她觉得自己这个年龄很难再找一份这样的工作。不仅工作,在情感上她也觉得自己被严重压抑,没有疏通管道。她不能与老公交流自己的感受,因为他只会埋怨她胡思乱想。不能告诉父母自己的苦楚,担心他们会因此埋怨老公。也不能告诉朋友自己的事情,担心她们不仅不能安慰自己,还会说一些自己不想听的观点……她选择前来咨询,但并不相信咨询师能帮到她,只是万般无奈之下姑且一试。

相信很多人都曾遇到和玫类似的困境:就像一只被蜘蛛网缠住的蝴蝶,苦苦挣扎,却依然无力挣脱。无助、无力、无望是“蛛网困境”最主要的特征。陷于“蛛网困境”中的人会悲哀地发现一个现实:世上的道路有千万条,你却只能走那一条肮脏、崎岖、狭窄的路;世上的人有千万个,你却只能与那个粗鄙、苛刻、虚伪的人纠缠不休。

为什么会这样呢?真的是“蜘蛛网”困住了你么?

二、习得性无助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把狗关在一个上了锁的笼子里,笼子边上安了一个蜂音器。蜂音器一响,就给笼子的铁丝网通上电流,痛苦不堪的狗四处乱窜,但无法逃脱。如此三番五次之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放弃挣扎,躺在那里默默地忍受痛苦,不再极力逃脱了。

然后,把狗挪进一个更大的笼子,笼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狗可以轻易跳过去。这次是笼子一边通电,一边不通电。再把另一条从来没有被电击过的对照组的狗,和先前的那条实验狗一起关进笼子。当蜂音器响起,笼子通电,对照组狗在受到短暂的惊吓之后,立刻奋起一跳,逃到了安全的那一边。可那条实验狗,却卧倒在笼子里绝望地等待痛苦来临。

后来,塞利格曼用人进行实验,发现这种现象在人身上也会出现。实验中,把大学生被试分为三组:让第一组学生暴露在一种噪音中,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暴露在同样的噪音中,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组,没有噪音。

当被试在各自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后,进入另一项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被试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实验结果显示,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当噪音响起时,他们会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侧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被试,即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的被试,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侧。

塞利格曼将这种状况称之为“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再度面临各种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并把这种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也就是当一个人发现他无论如何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时,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会放弃所有努力,彻底陷入绝望。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当人们陷入习得无助感时,通常会从三个角度来处理问题:

个人(Personal: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换句话说,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比如,学习不好就认为自己智力差,失恋就认为自己令人讨厌等。

普及(Pervasive: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每个层面。他们会无意识地把问题扩大化,比如上面提到的玫,她认为父母、朋友及咨询师都不能给她帮助。

永恒(Permanent: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这本书里,记录了不少被关在集中营中的犹太人,认为一辈子也不会活着走出集中营了,从而彻底放弃了希望。

三、是谁困住了你?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看到动物园的大象用一根很细的绳子拴着却不会逃跑,请教饲养员怎么会这样。饲养员说在大象很小的时候就用这根绳子拴着,当时它怎么挣扎也逃不掉。等大象长大了,依然认为自己挣不脱这根绳子。

很多人也挣不脱自己因习得性无助而编织的思维绳索。一个女人的老公每个周末都会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暴打她一顿,这种生活让她痛苦不堪。有人劝她离开这个男人。她说:“这个男人每周只打我一顿,要是再换个男人,每天打我一顿怎么办?”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这个女人是典型的依赖型人格。

但在职场上,有一种情况却相当普遍。当一个大学生进入一家企业后,发现老板吝啬又挑剔,工资又不高,但好处是比较稳定。他一次又一次想跳槽,但担心又遇到同样吝啬和挑剔的老板,或者新工作不稳定而作罢。等10年之后同学聚会,他才发现有的同学自己都当上了老板。大家对如此有能力的他,却在一个如此不良的企业里干这么久表示不解,他也奇怪自己为什么就是无法离开。

我最近有一个感悟:再不堪的环境,如果呆得足够久,一个人就会寄生在这个环境之中,越来越无法动弹。甚至包括一些智慧和有力量的人也会这样。读《马斯洛传》时,看到有一次,一个研究机构提供非常优越的条件,请马斯洛去工作。但是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的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已不太喜欢的布兰代斯大学继续教书,因为这个工作可以给他稳定的收入。

那些曾经经历过创伤的人,就像一棵生长在岩石上的树,想尽一切办法攀住岩石,扎下根须,吸取营养。如果有脱离岩石的机会,他们多半也会拒绝,因为每一次移植都会重新唤醒他们的创伤记忆。对他们来说:岩石上的环境尽管恶劣,但毕竟活着,而未来的新环境却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与不可控的风险相比,他们宁愿这么扭曲地活着。正应了那句话:如果你不改变生活,你迟早会被生活改变。


“困”这个汉字,本身就是对习得性无助的生动诠释。一个害怕再次受伤的人,用使自己变“木”的方法应对改变,然后他会发现四周全是高墙,自己无法动弹。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先变“木”了,才发现自己被困住,而不是发现自己被困住,才变“木”。

抱着残缺的人生地图不放,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也是造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那些陷于习得性无助的人,就是依靠过时的心灵地图走现在和未来人生道路的人。

如果有足够的勇气松开由习得性无助编织的思维中的绳索,你就会变得有弹性,也许四周的厚墙就出现了一个出口。玫就是这样,当她与咨询师探讨之后,发现她有多个选择来应对自己的困境,而不是之前认为的无路可走。

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陷阱,也许你就会发现:世上的道路有千万条,你有能力拒绝走那条肮脏、崎岖、狭窄的路;世上的人有千万个,你有力量远离那个粗鄙、苛刻、虚伪的人。

延伸阅读>>>曾奇峰:最温柔就是最勇敢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