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只钟情于忧伤、无助的女子?

36972807_xxl.jpg

文|郑庆友 

楚楚可怜、柔弱无助的女子常能引起男性保护的冲动,让男性体验到力量和满足感。而某些男性尤甚,他们似乎对忧怨哀伤、经历坎坷的女子情有独钟,而对阳光、开朗的女子视若无睹。与忧郁女子相爱,常使他们刻骨铭心、欲罢不能,却又在恋爱中痛苦不堪,心力交瘁,最后不得不以分手收场。

张先生来到心理咨询室,谈起了他的三次痛苦的恋爱经历。第一次,他恋上了一位自幼体弱多病,吃药、看病当成家常便饭的女孩。女孩情绪抑郁,时常想到自杀。张先生对女孩深表同情,在与她交往时,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时间。可热恋不到半年,张先生不堪情感的重负,感情无疾而终。第二次,他爱上了一位已婚少妇。少妇因丈夫婚外恋而受尽折磨,常常以泪洗面。张先生奋不顾身地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努力关怀、呵护她。刚开始彼此缠绵,但一段时间后,俩人渐渐清醒过来时,少妇率先选择了离开。第三次,张先生与一位孤辟的女孩堕入爱河。女孩由于童年时父母离异,长期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形成了对人对事的不信任,极其缺乏安全感。张先生对女孩百般体贴、爱怜。然而女孩长期对男友的高要求和情感上的求索无度,使得俩人逐渐产生了心理隔阖,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

这位年轻、帅气,在一家著名国企担任高管的张先生,平日有许多品貌双全的女性对其表示好感。可他对这些女性毫不动心,却偏偏只爱忧伤、痛苦、情绪不稳的女子,这是为何呢?

在进一步了解张先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后,症结开始浮出水面。原来,在张先生11岁那年,原本幸福、和睦的三口之家突然遭遇变故。父亲有了外遇,多方挑剔、责骂母亲,逼迫母亲给他自由。张母犹如晴天霹雳,痛不欲生,不断地摧残自己,后来得了重病,住进医院。当时还是孩子的张先生对母亲的悲痛爱莫能助,尽了很大的努力,可最终父亲还是抛妻弃子。年幼的张先生不得不扮演其父亲的角色,承担了照顾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但他无法凭借自己的关爱与努力使母亲痊愈,无法使母亲振作起来,母亲一直过着郁郁郁寡欢的生活。

童年时家庭变故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及对父亲抛妻弃子的愤怒,对母亲一厥不振的担忧和恐惧,以及对无法帮助母亲的愧疚,这些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在张先生的心里,一直没有释放出来,无法在知觉领域里被充分体验,而是在潜意识里徘徊。就如伤口未得到及时的包扎和处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并未消失,而是形成了一道伤痕,成为了“未完成事件”。这些“未完成事件”种下的情结,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目前的现实生活中。如同一个魔咒,使人不惜代价,费尽心机,付出种种努力试图去弥合它,去填补人生的这一缺口。

在“未完成事件”的“作祟”下,成年后的张先生在恋爱择偶时,不知不觉就爱上了母亲的化身。三次恋爱的对象,都带有母亲忧伤、痛苦的人格特质。张先生很容易感受到她们的不幸,对她们深感同情和怜惜,产生一种莫名其妙、义不容辞要去拯救她们的愿望和责任感。潜意识中,他因童年时没有能力让母亲走出哀伤而难过自责,成年后,当遇见那些与母亲有类似经历或个性特质的女性时,他仿佛重新获得了机会,以帮助心灵受伤的女性,使她们快乐,来弥补以往人生的缺憾。可是,同情与怜悯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张先生最终也没能与她们保持长久的恋爱关系,没能让她们从痛苦中得到拯救,而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张先生的挫败和无能感。

经过分析,使张先生领悟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与目前的恋爱模式之间的关系后,对其心理问题作了如下处理:采用“空椅”技术,让张先生再次体验并宣泄童年时未充分表达出来的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痛。重建对父母婚变的认知,让其认识到,父母离婚不是他的错,母亲的不幸不应由他来承担责任。帮助其采用建设性的方式来满足照顾、关爱母亲的内心需求。让其认识到真正的爱情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亲密、激情和承诺的结合。与之分析择偶倾向和标准,讨论如何打破当前不良的恋爱模式,尝试与心理健康的女性建立新的恋爱关系。至此,张先生从失恋的阴霾中解脱出来,觉察水平和领悟能力获得提升。他满怀信心地表示,将以正确的信念,发展积极的恋爱关系,努力创造幸福的婚姻生活。

QQ图片20161017163142.jpg

112.PNG

文|郑庆友

配图:123r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