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如何不被心理咨询师忽悠

7461826de9a02930b669054e45513127.jpg

文: 高浩容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心理咨询行业在大陆,如今是一个百家争鸣的状态,各种流派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门派,各据山头。有些团体标榜一种流派,并声称这一派是武林正宗,另外还有许多大小门派,还有些门派请了外国和尚来念经,声势浩大。加上非心理本科出身的体系,一时间风云际会。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处在这个当口,就像玩计算机游戏「三国志」,还有许多山空着,等待有心人在那里筑一座城,成立武馆。但也因为行业许多规范还不明确,让有心学艺,以及有心求助的人们看得眼花撩乱,不知该从何下手。

1892896-1f1ae2a9f1a5b8e9.gif

§常见的「客观」标准

一般而言,我们通过几个「客观」要素挑选心理咨询师:

1.证书

一张能够裱褙起来的纸,象征你考过了咨询师的证。不过咨询师考试有题库,考过之后是否继续进修,这个全看个人自我要求。有些机构提供时数证明,能让你跨越三级的要求,直接考二级。

就像电影《心灵捕手》所说,一张毕业证书所需的知识,可以凭一张五分钱的借书证得到。但这张证还是有它的意义,毕竟这象征一个人愿意投入这项工作。

但这张证的意义基本只是门坎。

2.学经历

如果光靠咨询师的技术证,尚无法说明一位咨询师的能耐。学历和经历就成为我们了解一位咨询师能力的要素之一。本科、研究生和博士,象征一个人对于一门学问追求的时长,以及深度。好比进入博士阶段,至少对于国内外相关的咨询知识,理当有比本科更深入的理解。

学历之外,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里的经历指的是相关经历,譬如做了哪些研究,针对哪个特定的学派有相关的论文、专书,或者追随哪一位老师。以及不同高校,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研究和实践方向,这也能作为我们认识一位咨询师的参考。

3.执业时长、人数

开始执业之后,时间和人数是一位咨询师成长的印记。

这个时间,其实不能只看做个案的谈话时间,还包括带团体、授课、阅读、学习等时间。人数方面也是一个指标,但要和咨询的效果一起看。好比美国的短期焦点治疗,就和精神分析的方法不同,后者更注重一个人长期的一对一咨询。

另一方面,一位咨询师本身的敏感度和天份,对咨询成长的速度有影响。尽管经过训练能习得技术,可是与人相处的部份,从多元智能,或者现代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有些人特别善于情感方面的感知,以及表达,有些人确实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并非经验多,就等于能力强。

此外,有些咨询师特别能「聊」(撩),所以光看时数和人数,并不一定能作为咨询师能力的绝对指标。

4.是否持续接受督导、培训

因为个人先天和后天能力的个人因素,咨询师需要持续进修。尤其到了当代,咨询基本走向「整合」,也就是过去那种只要懂得一个流派,就能吃一辈子饭的时代过去了。

咨询是终身学习的过程,所有的流派,所有最新的知识,包括心理学、医学、哲学、社会学等等都要掌握,然后由咨询师自身进行统合,最终拥有一套自己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不断强化,针对来谈者的差异性,给予不同应对。

督导制度则是一位咨询师,他作为一位有限的个体,是否愿意持续的接受另一位学有专精的咨询师,帮助自己进行自我提升,克服在执业中遭遇的问题。这也是一位咨询师终身学习的象征。

因此,了解一位咨询师,可以从他职业之后的学习历程,知道他是否不断提升自我。尤其现在民众多得是高知识分子,坊间也有许多心理方面的书籍,如果咨询师本身不进取,还抱着多年前的见识,或者片面的文化观做咨询,恐怕很难随着时代的脚步,也无法了解不同文化出身的民众,他们何以困惑。

5.口碑

咨询师就像教师,客观条件摊在阳光下,必须受人检视。

同样地,网络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看见咨询师的著作、言论,以及来谈者对咨询历程的反馈。即使在网络时代风行之前,咨询师本身的服务,依旧会在相关工作者与来谈者之间,口耳相传。

口碑是种种数字(时数、人次等)以外,十分重要的指标。

然而,这个指标存在一些问题。好比有些咨询师,更多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通过一些套路让来谈者心悦臣服,甚至近乎宗教化的成为某种人生导师,当然他的追随者会极力吹捧他。

反之,在咨询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阻抗等等因素,造成来谈者在咨询期间的情绪动荡。好比来谈者有时会用各种方式「测验」、「挑战」咨询师,这时来谈者的情绪是负向的。但在走完一段历程之后,来谈者可能真正对咨询师产生真正的信赖,这时他对咨询师的评价会改变。

就像教育圈有些严师,你对他的感激,可能要等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有所体会。

而且大家不要忘了「百度事件」,这年头网络或媒体上的某些口碑是能洗出来的。

1892896-02d672c49a3944f6.gif

§客观标准之外,经常被忽视的「主观」标准

毋宁说,所有客观条件其实都存在造假的空间,加上目前咨询并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

此外,咨询师与来谈者的媒合,是一个互相寻找的过程。适合A的咨询师,可能不适合B。

可是客观标准真的如此重要吗?咨询师基本都是成年人,非得有个监管机构,才能保证咨询的质量吗?

诚如哲学谈「客观真理」,亦有「主观真理」。

挑选咨询师存在「主观」要素,唯有主客观要素合一,我们才能最大程度的说,这个咨询师值得信赖。

这里我说一个故事:

辅大哲学系德高望重的邬昆如老师,曾在课堂说过,当年他孩子刚出身,他去医院向儿科医师求教,请问「该给孩子买什么奶粉」。医生给了他几项建议,还说了几款牌子。

邬老师听完对医生说:「医生,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你给自己的孩子,喝什么牌子的奶粉?」

所谓咨询的主观标准,就在咨询师的心中。

这两年听过一些曾在某些老师、工作坊工作的朋友,或者曾经跟某些人做过咨询,上过他们课程的来谈者,跟我分享他们的经历。

他们谈到一些「套路」,部份咨询师的套路远离了咨询的初衷,更多的是为商业利益考虑而打造的商业模式。

在这里,主观要素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个主观要素很简单,就是咨询师都得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愿不愿意让你最亲近的人,向一位和你一样的咨询师求助?

你是咨询师,你的女儿有忧郁症,你是否会推荐一位和你一样的咨询师?

你是咨询师,你的母亲因为丧偶,茶不思饭不想,影响健康,你是否会推荐一位和你一样的咨询师?

你是咨询师,你的亲弟弟生意失败,急得要自杀,你是否会推荐一位和你一样的咨询师?

如果你是一位咨询师成天琢磨赚钱,把时间花在做运营,而不是脚踏实地的累积咨询能力。仅花少数时间投入实际咨询,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与提升自己。

在你自己最亲的亲人需要咨询师帮助之际,你的女儿、母亲与亲弟弟凝视着你,他们相信你是最好的,最值得信赖的咨询师。对于你平常打造出来可靠、正派的形象,他们完完全全没有一丝怀疑。

这时,你会不会有所迟疑,因为你知道自己恐怕没有办法帮助他们?

但这种无法帮助他们的无力,是谁造成的呢?

1892896-159563e78c9ffe60.gif

§敬畏生命是助人的开端

一位咨询师如果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他没办法做好咨询。尤其当某些咨询师被抬高到了神的位置,试问一位神要如何同理人的脆弱?

咨询师是人,就和所有来谈者们一样。

咨询是人性与人性的交融,有冲突、碰撞,那是咨询的一部分,也是生命屡见不鲜的样貌。

很多考验咨询师的时刻,都不是咨询深受肯定之际。而是在最灰暗的时刻,在咨询师面对人性的考验,面对失败的情境中所陷入的沉思。

庄子有句话:「道在屎溺。」

我记得去年年尾,我一位非常非常要好的朋友,她三十出头就得了癌症。她的一生从某个角度来说极为不幸,从小父母相继过世,弟弟也在大学的时候得了癌症离世。她可能有癌症基因,所以才会在这个年纪,不得不与癌症对抗。

我看着她经历手术、化疗,直到最后住在台大医院的病房内等待死神的到来。

她在我面前咽气,在我心中有风华绝代的她,也有最后骨瘦如柴的她。

可笑的是她作为在台生活十多年的缅甸华侨,最后还因为身份的关系,连在台北找个殡仪馆入殓都遇到困难。

人活着的道理,确实就在屎溺之中。平常我们身体健康,又是熬夜,又是喝酒。但当我们卧病在床,连大小便都无法自理,突然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残酷,以及可贵。

§结语:沒有自律,何來自由

日本作家最相叶月写的《心理咨商师》这本书──作者贴身采访河合隼雄和中井久夫教授,并实际回到高校,花七年读完心理咨询硕士──咨询界普遍认为「要成为一位独当一面的咨询师,需要25年。」

从生命史的角度看,25年恰好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组建家庭、养儿育女、走进三代关系、养生送死……对生、老、病、死的人生环节皆有了基本认识。

挑选咨询师,除了客观条件,咨询师如何看待咨询工作、生命的意义,两者同样重要。

某些不当的行为,承担后果的不只少数咨询师,而是对整个市场都有影响。当有民众认为咨询是「骗人的」,那不见得是他误解了咨询,很可能他曾经被套路很深的咨询师「骗」过。

毋宁挑选咨询师的不仅仅是来谈者,也包括咨询师自身。咨询师有「权力」选择,选择自己要成为哪一种咨询师。就像每个人做选择,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恶,并且我们都得承担后果。

个.png

微信公众号:After之后

封图来自《心灵捕手》剧照

正文插图来自作者

科普.png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