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生成的小学生证件照为啥和你那么像?!

文:林庭锐

IMG_1192.PNG

IMG_1577.PNG

六一儿童节来了,伴随着这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朋友圈也开始疯传“我的儿童照”,有比较传统的选择翻出自己的旧相片来表示自己参与了这个节日,一些比较KUSO的则使用了网上的特殊照片生成工具去生成一个自己的“儿童照”,接下来我们有请模特“毛·巴马”来展示一下儿童照生成的过程吧~

左边的图是毛·巴马现在的自拍照,右边是上传完照片后由系统所生成的“儿童照” ,乍一看还是很像一回事的,但是作为脸盲的本作者在观察一张脸的时候会更容易关注到细节,于是发现,儿童照上的面孔部分是和自拍照基本一致的,差别在于肤色的变化。为了让大家能快速理解,作者马上挖出了毛·巴马的脸(左图),同时挖出儿童毛·巴马的脸(右图)

IMG_1192_副本_副本.jpg

很容易能发现眼部以下的部分除了肤色外是一致的,而眼部则稍微放大了,导致眼部所占有的比例增大,同时把鼻部稍微缩小,减少鼻部的比例,从而使照片更符合儿童的面孔五官分布。

接下来我们讨论:

1、  这么做的照片是不是就和儿童照差不多了呢?

2、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看起来确实像孩子了呢?

问题一、生成的相片是否接近真实

从面孔是否和儿童照相似的问题说起,虽然严格意义上,这种修图并不能很好的让照片看起来像是个孩子(如果你天生幼颜例外,顺便求联系),尤其是男性的鼻子,男性以及年龄比较大的女性的皱纹、人中都会很好的出卖照中人的实际年龄(前提是看图的人习惯性的依据局部进行判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照片并不能很好的模拟幼儿时期的脸。

但是不得不说开发组还是很有心的,考虑到了随着个体的成熟,五官比例会有一定的变化,从而做出了眼部放大、鼻子缩小的行为,并且放上了一个儿童的外轮廓,甚至为了看起来粉嫩,还磨了一下皮,美白了一下。然而人们成熟的过程并非那么简单的只是脸长开了,从眼部,随着不同用眼的习惯,眼部形状会有一定的变化、眼部大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眼部比例越来越小。双眼皮的显现等都是很难去判断的(研究显示先天双眼皮者只有20%,但是成人的双眼皮者却达到60%),更不用说眼镜对眼睛的改变。鼻子的形状改变更是受到性激素、空气质量、呼吸习惯、体脂肪含量等共同影响,而且总的来说,随着成年,鼻子会显得越来越挺。这些在图片处理中都没能很好的还原。再到嘴部,嘴部的差异更为明显,说话习惯、进食习惯、呼吸习惯、营养状态、口腔健康等都会影响嘴部形状,同样的,大小、颜色、形状、角度都会发生变化,而在这个程序中显然是忽略了这点。

结论:图片玩玩即可,别太较真,对于大部分人的还原效果并不是那么好。

问题二、为什么觉得像

关于像不像的问题涉及到了一个心理学中的概念“身份识别的心理机制”,通常人们觉得身份识别往往依靠面孔识别,这也是为何“脸盲”在某些时候会被人吐槽。

然而事实上人们进行身份识别所采用的策略显然不是采用唯一信息的。先给各位看一张图,好方便我继续说接下来的论点。(除了增加衣服去掉字外完全没额外的修改)

IMG_1577_副本_副本.png

是不是就立马显得像是20左右的年轻人而不是小学生了呢?实际上这张图已经充满了矛盾信息,从五官比例以及轮廓而言,这个人应当是儿童,可是从面部内容来看已经是个成人了,在这个时候仅仅通过面孔去进行判断显然难以得出结论,人们就会无意识的通过周围的信息去协同进行身份判断,常见的身份信息有 “脸型”“ 五官““身高”“发色”“肤色”“服装”“声音”“文字信息”,较为少见但是也存在的信息有“味道”“动作””姿势“等,在这个程序中,我们能获取的都是平面信息,因此,开发组很用心的屏蔽了身高信息,直接套用了儿童的脸型、发型、服装,在图像处理上对五官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使得五官更接近儿童,还通过文字去诱导人们的认知去接受这是儿童的照片。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轻易地接受这样的照片呢?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对面孔的认知模式乃是采取“整体加工”,而由于“组合面孔效应”会导致人们对不服从整体的局部信息的加工能力降低,从而忽略我所提及的几个破绽。换句话说,整体感受上的准确会导致大部分人在对面孔进行知觉的时候降低需要的线索。

而大部分人看面孔看什么呢?根据眼动研究发现中国人更多的是集中于鼻子的,而加工信息式更多对眼部信息进行提取,往往关注的是五官相对位置、五官的关系以及五官和轮廓之间的关系以及轮廓形状。当这些信息都提示“这是个孩子”的时候,这种照片自然就是孩子了。

容我吐槽一下我自己,虽然这些内容都有文献支持,只是我懒得翻开文献找出原文了,总之结论就一个: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孔采用整体判断,整体的信息会掩饰部分的信息。而脸盲比较不容易受整体信息影响,所以对脸进行判断的时候反而更公正。(关于这个下期我们再针对“像不像”的问题进行探讨吧~)

个.png

脸盲的脸盲研究者·BridgeMetoo

壹心理专栏 ·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简介:一个神经病人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一本正经是因为内容都是真实而科学的,胡说八道是因为语言尽量接地气。

林庭锐:台湾籍社会心理学家,是中国新生代面孔识别研究的先行者,中山大学心理学艺术化创新实验室成员,开发《中山大学面孔识别测验》的主力成员之一,致力于面孔失认症的研究的同时也是一名面孔失认症的“持有者”,脸盲普传服务队发起人之一,在网络平台上大力推广通俗化的心理学概念。

科普.png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